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3篇
综合类   615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社会与环境   109篇
灾害及防治   10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01.
山东省降水酸度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省近年来降水状况、酸雨的区域分布及季节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02.
渭南市降水中常量无机离子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2014年渭南市连续采集的117次降水样品中10种常量无机离子浓度(NH_4~+、Ca~(2+)、Na~+、K~+、Mg~(2+)、SO_4~(2-)、NO_3~-、Cl~-、F~-、NO_2~-)的测试结果,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降水中常量无机离子的化学特征,并结合富集因子法及端源贡献法探究其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渭南市降水中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NH_4~+SO_4~(2-)Ca~(2+)NO_3~-Na+Mg~(2+)K+Cl-F-NO_2~-,主要阴离子是SO_4~(2-)和NO_3~-,共占阴离子总量的92.35%,主要阳离子是Ca~(2+)和NH_4~+,共占阳离子总量的86.17%;降水总离子年平均当量浓度为814.58μeq·L-1,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且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分析原因主要受排放源、气象因素、植被、降水量等因素影响;SO_4~(2-)和NO_3~-90%以上由人为源贡献,Ca~(2+)和Mg~(2+)主要来源于地壳风化,Na~+海盐源和非海盐源贡献约各占一半,K~+98.47%来源于生物质燃烧或地表岩石矿物风化等非海盐源,F-和NH_4~+则几乎全部由人为源贡献.  相似文献   
903.
中国黄土~(10)Be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地球化学行为研究:~(10)Be主要吸附于细颗粒及粘土颗粒,在黄土中保存性好,不会发生明显的化学迁移过程;(2)古气候代用指标应用:~(10)Be在黄土和古土壤层中的浓度变化与代表气候变化的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变化一致,且可借此进行黄土年代标尺的建立;(3)地球环境示踪研究:示踪地磁场倒转及漂移事件,恢复古地磁场相对强度变化,以及定量重建黄土高原地区古降水变化历史等。由于近年来黄土~(10)Be环境示踪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中国黄土~(10)Be研究历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回顾,总结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展望未来黄土~(10)Be在环境示踪中的研究方向,希望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中国黄土~(10)Be研究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04.
为了获得对中国区域降水刻画能力较好的再分析资料,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将PREC/L、CMAP、GPCP及NCEP2四种再分析降水资料与台站降水观测资料进行了多年和逐年平均的年、季、月降水量距平的时空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比较了再分析资料对该区降水刻画能力的差异.首先对该区域的观测资料、CMAP、GPCP及NCEP2资料进行插值,使所有资料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在此基础上比较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年、季、月平均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种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距平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变化次序为:PREC/L→CMAP→GPCP→NCEP2,四种再分析资料均能较好地刻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尤以PREC/L资料对该区域降水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描述得最好.最后,利用PREC/L资料与观测资料对该区域降水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EOF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平均降水量具有2.3和3.1年的显著周期,EOF分析的前两个模态的时间变化分别具有2.3和2.8年的显著周期,这些显著周期都通过了95%的红噪声检验.  相似文献   
905.
1958—2009年松花江流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松花江流域降水资料,采用克里格(Kriging)法进行插值,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分析降水系列的变化趋势,用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降水量年内分配特征等,分析了流域降水特征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1958—2009年52 a来流域年降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降水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②年内降水不均匀,大多集中在5—9月,6—8月最为集中,汛期(6—9月)降水占全年77.65%,呈不显著减少趋势;③流域年降水集中度很大,多年均值为0.682,呈东南小西北大的特点。年降水集中期为181.90°~187.68°,最大降水一般出现在7月20—26日,集中期地域差异不大,总体呈北高南低的特点,年降水集中度减少趋势不显著,集中期呈显著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06.
大气降水中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璟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3):73-79,92
通过研究2006-2010年上海市闸北区大气降水中离子的组成特征和变化,分析了离子可能的来源和酸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近年来酸雨污染有所改善,酸雨成因也有所改变。阴阳离子当量浓度之比小于1,可能缺少对某些低分子弱有机酸离子的监测。降水化学组份中浓度最高的四种离子分别是SO42-、NH4+、Ca2+和NO3-,SO42-浓度是NO3-的3.14倍,NH4+是Ca2+的2.76倍,降水的主要致酸物质是硫酸盐,主要中和物质是铵盐。大多数离子间有较好的相关性,NO3-和SO42-绝大部分来自人为源的贡献。降水中SO42-的致酸作用和Ca2+的中和作用逐渐下降,Cl-的致酸作用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07.
桂林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及其经树木枝叶淋滤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降水经过茂密的树木枝叶后,其化学成分含量会发生改变,本文通过于2011年4、5月份在桂林理工大学校园内接收未经植被淋滤的普通雨水和经过铁树、桂花树、竹子3种树木枝叶淋滤的雨水,测定其K+、Na+、Mg+、Ca2+、SO24-、Cl-、PO34-和TN的含量,分析其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大气降水在经过以上3种树木枝叶淋滤后,其总氮含量及各种离子含量和未经树木淋滤的普通雨水相比都是增加的。由于各种综合因素影响,其变化规律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908.
吉林省东部山区干旱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吉林省东部山区13个气象站点1958—2009年逐月降水量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评价因子,对吉林省东部山区干旱程度及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在时间上,吉林省东部山区干旱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干旱出现的频率在增加。在空间上,发生轻旱的空间分布面积最广,安图县、和龙市、延吉市、龙井市、图们市、梅河口市、通化县和集安市的东南部这些地区轻旱、中旱、重旱的程度均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09.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降水化学特征的变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乌鲁木齐市2007年-2010年降水酸碱度和电导率的分析,探讨其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不同降水形态、不同供暖季节和不同监测点差异性。结果表明:各年和月之间pH值具有波动变化特征,降雪和降雨两种降水形态、供暖季节以及各监测点对pH值影响较小。电导率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2007年-2010年电导率均值呈递增趋势。各月份之间电导率差异较大,2007年具有一定季节变化,2008年-2010年季节变化不明显。不同降水形态、供暖季节和各监测点之间差异显著。多数情况下,降雪和供暖季电导率高于降雨和非供暖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加准确了解城市的降水化学特征变化动态,需要增加监测点位。  相似文献   
910.
四川盆地东部近50年降水与旱涝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8个国家基准气象台站1960~2010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分析、降水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年降水量以及季节降水量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Z指数法建立旱涝指数模型,结合Mexican Hat小波变换理论研究旱涝灾害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振荡和变化规律,并对未来旱涝演变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年降水量有弱减少趋势,各季节降水趋势差异较大,秋季明显减少,而夏、冬季有增加趋势。各季节旱涝灾害变化存在着不同的年际、年代际周期变化特征,不同的时间尺度周期具有不同的交替变化规律。春、秋季节旱涝存在6 a和10 a左右周期振荡,近期6 a周期振荡显著。夏季现处于20 a左右尺度上降水稳定性较差的偏涝期内,易发级别高、灾情重的洪涝灾害。秋季近期仍处于10 a左右尺度周期的干旱期,并将逐步向下一个偏涝期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