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60篇
基础理论   55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71.
刘永恩  张世熔  胡超  林晓利 《四川环境》2007,26(1):14-20,50
根据野外调查的数据分析,对流沙河流域干旱河谷不同生态恢复程度下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样方中分布的植物共33科61属66种。在林地中,共有植物24科41属45种。但是不同恢复程度中的物种组成有显著差异:Ⅰ级恢复程度中有11科17属17种,Ⅱ级恢复程度中有13科21属21种,Ⅲ级恢复程度中有18科27属31种;主要物种为松科、蔷薇科、马桑科、禾本科、菊科植物;物种丰富度依次为Ⅲ级〉Ⅱ级〉Ⅰ级;生物量的变化特点为对照(0.31t/hm^2)〈Ⅰ级(5.66t/hm^2)〈Ⅱ级(200.29t/hm^2)〈Ⅲ组(307.06t/hm^2)。在园地中,共有植物19科37属37种;物种丰富度变化不明显,梨树始终在样方中占主导;生物量的变化:Ⅲ级(217.67t/hm^2)〉Ⅱ级(72.60t/hm^2)〉Ⅰ级(39.71t/hm^2)〉对照(0.21t/hm^2);果树产量变化Ⅰ组(31t/hm^2)〈Ⅱ组(54t/hm^2)〈Ⅲ级(195t/hm^2)。  相似文献   
172.
选取1988年TM、2000年ETM以及2007年的ALOS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荒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沙质荒漠化经历了1988—2000年沙质荒漠化总面积呈上升趋势和2000—2007年沙质荒漠化总面积呈下降趋势两个发展阶段,但是总体上却是呈上升趋势,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增加的速度分别为1.93%、1.50%和3.20%,表现为沙质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较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荒漠化程度的提高速度相当快;沙质荒漠化的形成,一方面与青藏高原高寒干燥的气候和脆弱的植被生态系统有关,另一方面也受人为活动的驱动。该研究可为该地区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3.
本文通过对忠武输气管道榔坪河谷山洪灾害特征及已建拦砂坝损毁原因的分析,对拦砂坝进行了合理的优化设计及稳定性分析,该研究可为拦砂坝的设计及类似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4.
岷江干旱河谷甜樱桃发展优势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特有的生态环境条件适宜发展优质特色水果.甜樱桃作为该区域新兴特色水果之一,近5年来发展面积已超过了400hm2.甜樱桃的引种和规模化栽培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发展优质、高产甜樱桃具有独特的优势.总结了岷江干旱河谷栽培甜樱桃的成熟技术和管理措施,探讨了发展甜樱桃的巨大潜力,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汶川地震灾害农业产业的恢复重建和结构调整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5.
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是该区域生态恢复的重要决策依据. 2021年1月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32个样地表层土壤的C、N、P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①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C、N、P元素含量受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其含量均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的特征,而土壤C/N值(含量比)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土壤C/P值(含量比)和N/P值(含量比)均呈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 ②土壤脲酶(Ure)、β-葡萄糖苷酶(BG)和酸性磷酸酶(AP)的酶活性受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气候以及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其活性均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的特征. ③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P含量和酶活性均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的特征. 研究显示: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土壤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土壤酶活性存在空间差异,可能与不同区段的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有关;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植被能增加土壤C、N、P元素含量,提高土壤Ure、BG和AP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6.
雅鲁藏布江中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采用了欧共体BCR分步提取的方法,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段人口密集区的表层沉积物中的9种重金属元素(Cd、Co、Ni、Cu、Zn、Pb、Cs、As和Cr)不同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形态分布特征.并分别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和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对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元素Cr、As主要赋存于残渣态(占87%~96%),Ni、Cu、Co和Cs赋存特征较为相似,来自非残渣态约占20%,元素Cd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约占65%,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毒性;2由RAC评估得出元素Cd有效态占37.38%,对环境构成高风险等级,元素Co、Ni、Cu和Zn对环境的危害处于低风险状态,元素Pb、Cs、As和Cr处于无风险状态,单从重金属形态的生物有效性评价,雅江沉积物对环境构成的风险排序为Cd>Co>Ni>Cu>Zn>Pb>Cs>As>Cr;3沉积物SQG-Q系数为0.804,具有中度的潜在生物毒性效应,鉴于该研究重金属元素主要赋存于残渣态,并且重金属平均含量除元素Cr和Ni外,其余元素均小于TEL和PEL值,所以,该河段总体上处于较低的风险等级,受到人为污染活动较少,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7.
张志军  李飞  马燕  祁佳丽  陈冬勤 《青海环境》2013,(4):195-196,202
摘要:2013年8月,为全面掌握湟水流域河符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情况,采用印度IRS—P5、法国Spot6、美国快鸟和同产资源02C等多源遥感数据对湟水流域河谷区的裸地状况进行监测,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监测技术流程。结果表明:2012年冬季,湟源一乐都段裸地威块数为848块,面积为60.4888km2,与2011年冬季相比,斑块数增加了173块,面积增加了21.8891km2;2013年夏季,海晏一民和段裸地斑块数为1078块,面积为76.5562km2,与2012年冬季相比,斑块数增加了111块,面积增加了11.12km2,表明湟水流域河符区开发建设活动不断在增加。通过此次监测表明: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凋佥方法是监测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8.
基于MODIS数据利用垂直干旱指数模型和重心模型分析了2011年4月~2012年4月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旱动态变化,并就干旱对植被的胁迫作用做了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1)干旱强度减弱区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部,而干旱强度增强区则主要集中于该流域的上游及下游地区;(2)2012年4月份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总体干旱强度相比2011年4月有所加重,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区均有所增长,而湿润区则有一定减小。干旱强度加重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拉萨河流域及>3 000~4 000 m、>4 000~5 000 m高度带;(3)雅鲁藏布江流域的NDVI与PDI的重心迁移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说明其干旱动态变化对植被具有较明显的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179.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存在以土壤退化为主要形式的土地荒漠化和水资源匮乏这两大生态环境问题。试比较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在水分及特性方面产生的差异,研究土壤水分特性对土壤退化的作用机理。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省)不同退化程度的燥红土水分特性的对比研究,发现退化土壤PWP(凋萎湿度)增加,而FC(田间持水量)和BCM(毛管联系断裂含水量)降低,使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水范围变窄;退化土壤的入渗速率减少,渗透性减弱,在降雨入渗90min后,未退化燥红土的入渗速率降低54%,而退化的燥红变性土却下降了94%。因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和蒸发速度加快,导致土壤持水能力降低和抗旱性显著减弱。未退化燥红土在有效水的两个蒸发阶段,土壤含水量降低速度小于退化燥红土,有效水蒸发历时达82.5h,表蚀燥工土仅有45.9h,同时,未退化燥红土的水容量在低吸力阶段高于退化燥红土,但在水分蒸发阶段失水比却低于退化燥红土。由于有效含水量的降低,退化土壤即使雨季处于水分亏缺时期也超过45d。以上研究说明土壤水分特性恶化导致或加重了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180.
在生态考察和资料调研的基础上 ,以阿坝州小金县为例 ,探讨了四川省干旱河谷区退耕还林的思路及效益 ,认为退耕还林对于干旱河谷区、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