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安全科学   178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310篇
综合类   830篇
基础理论   272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96篇
社会与环境   187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4 毫秒
51.
张千湖  高兵  黄葳  颜晓妹  崔胜辉 《环境科学》2017,38(9):3610-3619
在人口增长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活性氮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为研究省级尺度活性氮排放规律,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2000、2005及2010年福建省人为源活性氮排放清单,分析各地市3个年份活性氮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特征.结果表明,3个年份福建省活性氮排放总量分别为538.4、587.0和619.97 Gg,呈整体增加趋势.在9个地级市中,增速最快的为莆田市,而漳州市排放量有所下降.排放量最大的为漳州和泉州,排放量最小的为宁德与厦门.从排放来源看,90%以上的排放来自农田生态系统和畜禽养殖系统.能源活动贡献较小,但其排放增长最为显著.2010年,各地市单位面积活性氮排放强度呈"东南沿海高西北内陆低"的格局,最高为厦门市,最低为三明市;GDP和人口排放强度则呈"东南沿海低西北内陆高"的格局,最高为南平市,最低为厦门市.在分析各地市活性氮排放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地区活性氮减排重点,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及下辖各地市活性氮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资金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央财政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性质,结合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阐明了资金使用范围、资金分配方式、绩效导向和信息公开要求。分析了部分省份开展的土壤污染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的现状和获得2016年第一批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情况,对比指出了在支持重点、支持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基于主要问题,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建设、开展项目与资金规范管理的制度建设、明确不同对象的组织管理职责、重视咨询服务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组织和资金管理的建议,为相关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3.
文章以26个省会城市2004~2013年的样本数据,从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环境治理等4个方面开展研究,构建了包括4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和26项四级指标在内的城市综合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大部分城市的综合环境绩效历年差异明显,东、中、西部的环境绩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文章认为应该进一步优化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区域差异特点,通过实施城市综合环境绩效考核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电晕放电辐射信号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方法。方法在分析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对实测的电晕放电辐射信号特征提取,利用概率神经网络开展电晕放电辐射信号目标识别,检验特征提取的有效性。结果以奇异值作为输入特征量的PNN在整体上效果更优,稳定性好,对两类不同放电辐射信号的正确识别率均可达到80%以上,并且当输入特征量个数达到10个时,对实测样本的正确识别率均达到了最高值。电晕放电的正确识别率为96.7%,火花放电的正确识别率为93.3%。结论该方法能基本满足实际放电信号的识别应用。  相似文献   
55.
现有绿地景观格局优化方法,存在梯度变化不规律、边缘斑块密度不均等缺陷.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窗口移动法的新型城市建筑周边绿地景观格局优化方法,通过确定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以边缘斑块密度、梯度、绿地景观格局化指数为绿地景观格局化指数,确立研究方法.模拟研究环境设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格局优化方法可改善城市建筑周边绿地景观格局梯度变化不规律问题;在特定空间分布状态下,还可避免边缘斑块密度不均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56.
在省级及以上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等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青岛市为实践区域,与多类规划衔接,划定青岛市省级生态保护红线.青岛市最终划定59处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合计1120.65 km2,占国土面积的9.9%.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符合确立"三生"空间和落实"多规合一"的要求,有利于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青岛市市级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黄土丘陵区坡面水蚀对降雨和下垫面微观格局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伟  贾福岩  陈利顶  吴东平  陈瑾 《环境科学》2012,33(8):2674-2679
黄土高原严重的土壤侵蚀是降雨和复杂脆弱的下垫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微型小区尺度上(1.2 m×1.2 m;2 m×1.2m)模拟降雨技术为基本研究手段,定量刻画了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等基本降雨特征值对定西安家沟自然坡面上荒草、沙棘中位、沙棘下位、沙棘上位、结皮裸地和裸地等不同植株微观格局及其处理下的水蚀过程的影响.主要取得以下结果:①雨强和雨量对水蚀的发生均能产生显著影响,但以雨强的影响力更大;②前期土壤含水量与产流时间显著负相关,而与径流量和侵蚀量显著正相关.前期含水量相同时,不同植株微景观格局对产流时间发挥了关键作用;③不同植株及其微观格局遏制地表径流的能力迥异.在50~60 mm.h-1的大雨强作用下,有沙棘覆盖的小区径流系数仅为5%~8%,荒草地为25%,结皮裸地为45%,而裸地则高达63%;④有沙棘覆盖的小区中,沙棘在小区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对于水土流失效应又极为重要,以沙棘下位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8.
我国VOCs的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王铁宇  李奇锋  吕永龙 《环境科学》2013,34(12):4756-4763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一类具有刺激性、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易燃易爆的有机物,对人体和生态系统健康有很大危害.本文从工业固定源、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和日常生活源等角度分析不同排放源的VOCs排放特征,绘制并分析了我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VOCs排放的空间分布格局,甄别出东部沿海地区VOCs 2010年总量和单位面积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工业产生源有明显差异.进一步归类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VOCs排放控制的政策法规,对比分析我国目前治理VOCs的有关法规和标准,提出了现阶段我国VOCs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不同流态下微波辐射对污水污泥性质的影响进行研究,考察了不同流态下微波辐射作用处理后污泥沉降性能、脱水性能的变化,以及微波辐射作用下流态对污泥挥发性悬浮固体(VSS)溶解率、上清液中COD和污泥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流态对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有一定影响,微波辐射功率越高,流态对污泥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的影响越显著.微波辐射功率较低时,雷诺数Re越大,污泥的沉降比(SV)、比阻和泥饼含水率越小;微波辐射功率较高时,Re为2300的临界流态下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最好.随着Re的增大,VSS溶解率和上清液中COD升高,微波辐射功率分别为300、500、700和900W时,Re为3000的紊流流态下上清液中COD分别达到1.1、2.1、3.6和6.7g·L-1.SEM观察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及流态产生的协同剪切应时适宜时,有利于污泥颗粒的絮凝反应,高强度的微波辐射和紊流产生的较大剪切应力导致污泥絮体被打碎.  相似文献   
60.
污水土地净化系统的水力特性直接影响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研究不同管网铺设率对水流流态的影响,可为设计参数的选择及反应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因此,运用示踪-应答技术,以停留时间分布(RTD)理论为基础,对反应器中水流的状态进行分析.同时,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RTD分析和CFD模拟结果互补分析发现,底部的碎石层具有布水功能,而表面的水层具有集水的作用:水流在承托层中水平流动,竖直流经填料层,最后在水层中水平流入集水管网.在有承托层和水层的情况下,系统采用不同管网铺设程度的布水和集水方式对填料中水流的流态影响不大,然而管网孔口布水效果不均.各管网铺设率反应器的体积效率均在90%以上,但都有一定的无效体积或滞留区.半网布水、集水的反应器体积效率最高,流态接近推流形式.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为1.09,轴向扩散系数为0.0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