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22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171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阐述了小城镇开展生态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小城镇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介绍了城市生态子系统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农村生态子系统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和自然生态子系统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的监测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72.
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碳氮磷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苏州是水质型缺水城市,节水、减排、控源和截污等工程实施后,水质问题依然严峻.为了解苏州古城区域河道中碳氮磷类污染物的总量及分布特征,提出河道疏浚决策依据,于2019年春季在苏州古城区域采集了20个代表性断面的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测定了河道底泥的深度,分析了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中碳氮磷类污染指标的含量,评价了河道底泥和水体的污染程度,并预测了换水、引水、降雨和疏浚情境下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深度在22~1025 mm之间(均值为266 mm),底泥总质量约为5.2×105 t.底泥中总有机碳、总氮、氨氮、总磷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4%、2074 mg·kg-1、140.2 mg·kg-1、1765 mg·kg-1和57.2 mg·kg-1,属中度污染,总磷含量超标点超过90%,环城河污染程度最高,建议优先疏浚.水体中总有机碳、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凯氏氮、总磷和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7.8、0.6、13.1、2.5、0.643、1.3、0.18和0.09 mg·L-1,属重度污染,为劣V类地表水,总氮浓度严重超标.基于沿程碳氮磷类污染物总量的分布情况,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疏浚推荐顺序为环城河、古城北部河道、干将河和古城南部河道.降雨情景下,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高,将导致河道水质急剧下降;换水和引水情境下水中总氮总量均减少0.2 t,完全疏浚后水中总氮总量分别进一步减少4.58 t和2.19 t.底泥磷以外源输入为主,可受纳部分水体中的磷,故疏浚后,水体中总磷总量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73.
许明军  杨子生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0):1726-1737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及其规划的基础依据。当前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评价研究,评价指标方面尽管数量众多,但往往对资源环境内涵和制约因子考虑较少或者不够全面,指标与国土规划(或区域规划)衔接较少,同时其指标处理上常常只是简单地对系统做黑箱处理,缺乏对两个系统内部作用机制、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论文以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山区的云南省德宏州为例,对德宏州及所辖5个县(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9个子系统的作用机制和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德宏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差异较大,芒市、盈江县和陇川县为高等承载力,瑞丽市为中等承载力,梁河县为低等承载力,具体而言资源承载力大小排序为芒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梁河县,环境承载力大小排序为芒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梁河县;2)限制性分析结果显示,瑞丽市为耕地-矿产资源限制型,芒市和陇川县为矿产-地质环境限制型,梁河县为耕地-城镇建设限制型,盈江县为水环境-地质环境限制型;3)资源环境系统存在较大耦合关系,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系统与地质环境系统、森林资源系统与大气环境系统、水资源系统与水环境系统、矿产资源系统与大气环境系统等协调度均大于0.96,且各县(市)资源环境子系统间的协调度均高于0.98。  相似文献   
74.
在调查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城镇污水处理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库区水质特征、水环境保护的特殊要求和库区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特点,对适用污水处理工艺和技术进行比选,认为利用地形高差,采用跌水曝气式生物滤塔+氧化沟处理工艺适用于库区小城镇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75.
山地城市排水管网特细颗粒物特性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山地城市排水管网中特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Zeta电位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和ρ(SS)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对相关水化学参数(如电导率、pH)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细颗粒物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ρ(SS)和电导率分别为21.04~73.53μm、-20.83~-11.15 mV、106~492 mg/L和973~2 445μS/cm,其统计平均值分别为(43.74±14.12)μm、(-17.95±1.88)mV、(233±90)mg/L和(1 343±331)μS/cm;pH为7.25~7.63.工业废水的排入对排水管网特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Zeta电位分布特征以及电导率有显著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传统沉砂池对进水中特细颗粒物的去除能力相当有限,特细颗粒物会直接进入生物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76.
首都生态经济区的提出及其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具有强大的综合创新优势,有条件、有必要在实现经济体系高效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上做出表率,大力开展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论文介绍了我国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深入分析了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北京的7个山区(县)作为建设范围,以"两山、五河、七组团"为空间结构,以"一区、三基地、一平台"为框架性目标,努力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最后,文章提出了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即以准确的区域功能定位和科学的规划为前提,以维护首都生态安全为基础,在沟域经济等山区发展理论的指导和支撑下,构建涵盖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生态经济体系,将首都山区打造成为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77.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2015、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3"以上,即达到"满足"水平,并呈现出向"富余"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8.
绥棱县环境监测站自1987年以来,每年对城镇环境噪声进行一次监测。经过多年监测,获得监测数据30多万个,通过对比得出:工业噪声源的影响在逐年变小,工业声源影响构成百分比由20年前的38%降至现在的20%,但局部地区对附近居民的影响依旧存在;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建筑施工噪声源的影响在逐年加大,施工声源构成百分比由20年前的2%增加到12%;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车流量的逐年增多,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在逐年加重,超标路段由20年前的13.7%上升到现在的32.3%;目前处于超标环境中的面积率和人口率分别为51.9%和69.2%,白天居民生活居住区和混合区噪声污染较重,夜间有三分之一居住混合区污染还很严重。  相似文献   
79.
Abstract

Nowa days,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especially those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in China, have attracte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tourists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cultural features. However,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brings economic benefits, but results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that threaten furthe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ancient towns, such as over-commercialization and tourism urbanization. Taking Longmen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esented a sustainable way of preserving and developing resources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First, identify cultural features and the extent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and find the approach through which a cultural landscape zoning can be applied. Second, define a cooperative function area to release the pressure on core areas and protect their authentic cultures by extending tourism space. Third, balance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o enhance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mmunity economies.  相似文献   
80.
梯级拦河堰通过改变水力条件的方式将大量重金属元素滞留到河底沉积物中,滞留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会长期影响地表水质和水生态.在2020年5月采集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布设有梯级拦河堰的典型山地城市河流——梁滩河干流河底沉积物,并监测各河段内沉积物累积量和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其它基本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梁滩河干流沉积物ω(As)、ω(Cd)、ω(Cu)、ω(Hg)、ω(Ni)和ω(Pb)均值分别为(4.66±4.78)、(0.361±0.256)、(32.30±14.38)、(0.069±0.039)、(33.47±15.37)和(26.34±11.52) mg·kg-1,由于污染源空间分布不均和梯级拦河堰对河流连通性的破坏,各点位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有着较大的空间变异系数.改进的地累积指数(Im)显示,Cd是沉积物中污染水平最高的重金属元素;有12.50%的监测点位处于偏中度或中度污染水平,污染主要分布于建设用地集中的上下游区域.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法(RI)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显示,除污染水平较高、毒性强的Cd和Hg外,流域内背景值含量较高的Ni也对地表水生态风险形成威胁.在梯级拦河堰的影响下,干流沉积物中滞留As、Cd、Cu、Hg、Ni和Pb总量分别为446.10、47.28、4997.80、10.81、5135.68和4048.16 kg,其中Cd、Ni和Pb会长期威胁地表水生态安全.由于较高的重金属滞留总量和更易形成厌氧环境,各级拦河堰上游附近河段也是重金属内源释放所需关注的重点区域.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解析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来源:Cd、Cu和Pb主要源于居民/工业点源污染;Hg主要源于农业面源污染;As和Ni主要源于自然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