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1.
为揭示森林苔藓植物分布和丰富度对地形因子的响应,在广东东部康禾保护区内设置6 hm~2样地调查苔藓植物及坡向、坡度和凹凸度等地形因子,分析地形因子与苔藓植物丰富度的关联及不同地形梯度下苔藓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丰富度的差异。样地内共记录到苔藓植物25科36属47种(含3变种),其中苔类15种,藓类32种。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表明,不同的坡度和坡向分组中苔藓植物群落组成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不同凹凸度间的群落物种组成则存在显著差异。Kruskal-Wallis非参数的方差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则表明,坡向和坡度对苔藓植物丰富度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梯度效应,而凹凸度不仅与苔藓植物丰富度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而且还存在显著的强梯度效应,表现为随凹凸度的增大苔藓植物丰富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苔类和藓类对地形因子的响应各不相同。与坡向相关的潜在直射光入射辐射(PDIR)对苔类植物丰富度的影响强于对藓类植物丰富度;而凹凸度对苔类和藓类植物的分布和丰富度变化均有显著的影响,且呈现很强的梯度效应。这些结果反映出苔类植物丰富度对与坡向相关的热量变化较为敏感,而无论是苔类还是藓类植物均对与水分条件相关的凹凸度变化敏感。本项研究揭示了森林苔藓植物分布和丰富度对地形因子的响应,可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苔藓植物相关的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可以为林业经济发展节约资金,实现资源共享,带来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生态文明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采用当前各种新技术来促进和实现。本文特色是紧扣生态文明这一当前流行主题,研究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手段、评价标准和互动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蓝藻水华聚集对水葫芦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蓝藻水华聚集后常会引起水体溶氧(DO)下降、水体环境恶化,从而对水生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采用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超过25℃、5种不同浓度蓝藻聚集后,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变化,以期为减轻蓝藻聚集对植物不良影响和提高水体净化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蓝藻聚集浓度低于60 g·L-1的处理中,随着蓝藻浓度的增加,水体的DO、p H下降,ORP值降低到100 m V左右,TN降低了58%~78%、TP降低了43%~68%、COD降低了59%~73%,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DA含量增加;并且蓝藻浓度越高,MDA含量越高.在不同蓝藻浓度处理中,在低于60 g·L-1的蓝藻聚集下,水葫芦仍可以生长;超过60 g·L-1的处理中,DO、ORP大幅度降低,水体出现缺氧乃至厌氧状态,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实验的进行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表明随着蓝藻浓度的增加,水葫芦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能力降低,蓝藻聚集将对其产生不可逆的胁迫.各处理中植物的根长、总长、鲜重与实验刚开始相比,都呈现增加的趋势,根长增加0.29~2.44倍,总长增加0.41~0.76倍,鲜重增加0.9~1.43倍,并且随蓝藻浓度的增加,根长、总长增加的幅度减小.因此在利用漂浮植物水体净化中,将避免蓝藻的严重聚集,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水体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性水体农药污染现状研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4大流域为基础,较为全面地概述了我国区域性农药污染情况,并对其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以及部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的残留量很高;珠江流域农药污染情况较轻,检出量均低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黄淮海流域和松辽流域主要检出农药为酰胺类和三嗪类农药,但具体检出物质存在差异。研究分析表明各流域农药污染与该区域的农作物种类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了阿特拉津的污染现状和危害基础上,探讨了国内外常规生物处理技术及深度处理:膜处理、高级氧化、催化还原、吸附等技术对阿特拉津的去除研究进展,并总结对比了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环境样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是目前环境健康安全评价中的重要课题,但环境中的抗生素往往是痕量的,难以使用现有仪器直接检测,对样品进行有效的预处理往往是必要的。针对环境样品中抗生素的检测,阐述了目前抗生素样品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新型溴代苯酚类消毒副产物的氯化降解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欢  李正魁  李爱民  周庆  王莹  潘旸 《环境科学》2017,38(8):3273-3280
最近,13种新型极性卤代苯酚类消毒副产物在氯化消毒后的饮用水中被发现,它们按结构被分成4组,分别是二卤-4-羟基苯甲醛、二卤-4-羟基苯甲酸、二卤水杨酸和三卤苯酚.为研究它们在氯化消毒过程中的降解机制,选取了其中的4种全溴代种类,即3,5-二溴-4-羟基苯甲醛、3,5-二溴-4-羟基苯甲酸、3,5-二溴水杨酸以及2,4,6-三溴苯酚,利用UPLC/ESI-tq MS中的前体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和子离子扫描,鉴定了这几种消毒副产物在氯化消毒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以及终产物,并根据这些中间产物和终产物与消毒时间的关系推测了其降解路径.结果表明,除了3,5-二溴水杨酸相对较稳定外,其余3种消毒副产物在氯化消毒过程中不稳定,通过取代、水解以及氧化等过程最终降解为卤乙酸等脂肪族小分子消毒副产物.在降解过程中有许多中间产物被检测并鉴定出来,其中包含一组具有五元环结构的新型消毒副产物(三卤代-羟基环戊烯二酮).  相似文献   
18.
材料表面生物膜形成对环境与人类生产的影响纷繁复杂,关于环境功能材料与微生物之间的界面作用关系尚无系统阐述。介绍了材料表面生物膜的形成过程,重点解析了材料表面疏水性、形态特征、表面电荷、磁性、物质释放与电子传递等物理化学性质对生物膜形成的调控机制;综述了材料对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的影响,并且论证了不同环境功能材料与生物膜在水处理系统、废气生物处理和土壤生态修复领域协同降解污染物的潜在机制和应用情况;最后展望了材料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未来研究方向。拟为环境功能材料表面生物膜的形成与控制调控,充分发挥两者协同作用以及定向指导材料合成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水体有机污染物因其生物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随着环保技术的发展,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已得到很好的去除。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微量有机污染物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深入地研究微污染有机物及其去除技术,对微污染有机物的种类、性质和危害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综述了国内外生物法、膜处理技术、高级氧化技术、吸附技术对微污染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总结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天然有机物(NOM)和溴离子是卤代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氯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以有效去除这2种前体物,同时交换出氯离子。交换出的氯离子与水源水中天然存在的氯离子通过电解可以产生自由氯用于消毒。将氯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与电解联用,通过建立和优化树脂处理与电解消毒方法,实现饮用水中卤代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结果表明:树脂依次经过碱/酸洗、甲醇抽提和5次去离子水清洗后,可以有效减少树脂溶出,并降低氯离子和甲醇的影响;在2 L的模拟水源水样中加入20 mL树脂反应1 h后,可以去除93.7%的NOM和91.2%的溴离子;由树脂交换至水样中的氯离子通过电解氧化,可以在3 min内产生5 mg·L~(-1)的氯。与单独的氯消毒相比,新方法可以削减86.4%的总有机卤素(TO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