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0篇
  免费   345篇
  国内免费   741篇
安全科学   660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582篇
综合类   3032篇
基础理论   575篇
污染及防治   99篇
评价与监测   177篇
社会与环境   835篇
灾害及防治   235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65篇
  2022年   362篇
  2021年   372篇
  2020年   292篇
  2019年   326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旅游地的类生命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旅游地视为一个特殊生命体和特殊的生态系统.旅游地与生物体存在非常类似的机理。具有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地生态系统、旅游地之间存在诸如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生态空间关系等明显的类生命特征。研究旅游地的类生命特征.为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旅游发展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切实可行性,为更好地解释和透视旅游发展问题实质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与思路,生态学理论在旅游中的应用和解决旅游问题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丰富旅游学与生态学理论的同时,指导并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空间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积累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以2000年中国县级数据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通过教育而积累的人力资本存量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男性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女性接受教育的年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但前者贡献更大.此外,中国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在地区教育发展模式上,存在四种聚集模式,分别是H-H类型、L-L类型、H-L类型和L-H类型,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剧了经济发展韵不平衡,对地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均衡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方法上,当探讨具有空间聚集效应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空间误差模型要优于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丹巴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丹巴县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该县近年来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对丹巴县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研究表明,该县地质灾害具有爆发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大、隐蔽性强的特点,其分布发育与区内独特的自然地理格局和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且近年来该县地质灾害的爆发处在一个活跃期。  相似文献   
14.
库里提巴市的可持续性与规划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性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或社会与环境平衡的概念。根据自身历史、地理或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人或社会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虽然在理论上缺乏一致性,但是可持续发展概念一直存在于社会的自然与人为空间适应和变化过程中,以及以生存和发展为目的的生产过程中。当涉及到城市或城市空间时,这些过程反映了一个社会认可、支配和确定保证满足基本需求范围的方式,同时确保城市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是一种有效的再生资源更新能力的定量测度方法,其主要用于评估给定年,给定技术条件下生物圈的再生能力能否满足人类消费需求。本研究对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假设、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进行了简要介绍;在对国际组织发布的生态足迹报告以及生态足迹文献发表情况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计算方法,并与现有的基于全球农业生态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生态足迹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18.
降水空间异质性对非点源关键源区识别面积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地形起伏和降水空间差异较大的农业区非点源污染问题,基于SWAT模型评估了阿什河流域在异质性降水和均匀降水两种情景下总氮、总磷关键源区空间变化规律,统计了两种情景下识别的关键源区面积变化,并分析其与降水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一定时,两种情景下识别的总氮、总磷关键源区面积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且总磷关键源区面积不易受降水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但总氮关键源区面积却明显受到其影响.对各年份总氮和总磷关键源区面积与降水特征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总磷关键源区面积与当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总氮关键源区面积却与前一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降水这一重要驱动因子的不确定性对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的影响,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伟  姜晓丽 《环境科学》2020,41(7):2995-3003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其影响因素进度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来看,多数的研究都聚焦于PM_(2.5)与气象要素以及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PM_(2.5)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基于PM_(2.5)空间分布数据及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华北地区PM_(2.5)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手段探讨了PM_(2.5)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PM_(2.5)浓度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且18a均保持这一态势没有变化.时间上来看,在2006年达到污染最大值,之后虽有波动但一直居高不下.多数城市PM_(2.5)浓度超标,整体环境污染形势严峻;②2000~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覆被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量减少以及建设用地的持续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略有减少,林地和草地转入转出面积接近,因而总量变化不大;③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计算结果表明,Local R~2(衡量局部拟合度)较低的区域为土地利用/覆被未发生变化的区域,而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的区域,Local R~2较高,说明PM_(2.5)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着显著的响应作用;④对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状况而言,PM_(2.5)分布特征表现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草地林地未利用地的趋势.对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转换方式而言,当自然用地向人工用地转换时PM_(2.5)浓度上升,而人工用地向自然用地转变时PM_(2.5)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20.
滇池水中细菌和古菌氮代谢功能基因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氮代谢在滇池水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和转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真核生物参与氮素转化,原核生物作为氮素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在氮素生物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监测滇池草海和外海区域13个点位,分析滇池水中原核生物氮循环功能关键基因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滇池水中细菌35门, 427属,主要以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门类;古菌14门, 61属,主要以广古菌门为优势门类;β多样性指数显示滇池整体细菌丰富度指数高于古菌,草海细菌多样性指数高于外海.PICRUSt功能解析表明细菌和古菌具有功能上的丰富性,细菌中有35个参与氮代谢的KO通路,涉及氮异化硝酸盐还原基因nirB、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rB和硝酸还原酶基因nasK等关键基因;古菌中有23个参与氮代谢的KO通路,涉及固氮酶基因nifH、nifK和nifD,古菌固氮酶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其它氮代谢基因,草海中古菌氮代谢能力整体高于外海,滇池水中古菌比细菌固氮潜能更大.本研究从原核生物氮循环中功能基因的角度,探讨滇池不同区域水中细菌和古菌氮循环差异,为进一步揭示氮循环机制,解决氮素污染引起的富营养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