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20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综述了柴油机排放碳颗粒催化燃烧中运用的贵金属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剂、(类)钙钛矿催化剂以及催化技术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协同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上述催化剂和催化技术的作用机理,并探讨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SO2气氛下Cu-Ce-O催化剂氧化柴油车排气碳烟的性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瑜  叶代启  付名利  梁红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1):2167-2174
运用程序升温氧化(TPO)对共沉淀法合成的Cu-Ce-O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考察了在不同浓度的S0,气氛下cu-Ce-O催化剂氧化模拟碳黑的性能,并用BET、XRD、TPR和FT-IR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BET和XRD测试显示,cu和ce的结合使催化剂比表面积增大,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了复合氧化物;TPO活性测试结果表明,Cu-Ce-O复合催化剂比单一组分的CuO或CeO2具有更好的低温催化活性.复合氧化物cu-Ce-O中Cu原子含量越高,对应硫化后的催化剂氧化碳烟的能力越低,同时催化剂表面生成的硫酸盐越多,即催化剂抗硫中毒能力也降低.浓度低于0.03%的SO2对Cu-Ce-O的催化性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SO2的体积分数超过0.03%后碳黑燃烧速率变慢;FT-IR初步证实了高体积分数的SO2所产生的大量SO24-可能是抑制催化剂活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职学生信息管理的现状,考虑到其系统数据收集的实时性要求不高,结合分布式数据库具有的物理分布性、逻辑整体性、站点自治性,适合在多种行业中应用等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S结构的分布式高职学生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向高职学校学生工作者提供丰富、详尽的学生信息,实现学校内部包括各专业、班级的信息资源共享及不同用户权限的控制,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4.
广东冬季寒害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广东省22个分布较均匀的代表站1957年12月至2001年2月冬季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以该省南亚热带作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依据,从这些作物受寒害的起点温度(环境温度≤5.0℃)出发,提出了寒害过程的概念和明确的定义,并用寒害过程低温的强度(日最低气温)X1、持续时间(天数)X2及其综合作用的物理量负积温X3这3个指标来描述寒害的强度,研究了广东历年冬季寒害的变化.从3个特征向量场中找出了一个物理意义清晰、方差贡献率大(大于75%)的主要分量,将其定义为综合寒害指标.分析表明:广东冬季综合寒害指标能较好反映农作物受灾程度.  相似文献   
15.
过渡金属-铈复合氧化物对碳烟的催化燃烧性能和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过渡金属(Fe、V、Mn、Co、Cu)和铈的复合体氧化物催化剂,并用程序升温还原法(H2-TPR)、BET、XRD、拉曼光谱(RS)和光电子能谱(XP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热重法测试了催化剂对碳烟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的添加极大地提高了氧化铈的催化活性,其中,铈铁复合氧化物的催化活性最高.催化剂催化燃烧碳烟的活性与催化剂表面的耗氢量以及催化剂表面氧种OⅡ的含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NO-3和NO-2作为电子受体时的反硝化除磷实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大文  李强  梁红  王文斌  袁向娟 《环境科学》2009,30(4):1073-1078
采用SBR厌氧/缺氧运行方式,研究了NO-3和NO-2作为电子受体时的反硝化除磷效能及ORP与pH作为反硝化除磷过程控制参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反硝化除磷过程中COD、磷酸盐、电子受体浓度与体系pH和ORP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厌氧阶段,当释磷结束时,pH值平台的出现指示了释磷的结束;在缺氧阶段,吸磷结束后,ORP出现拐点,标志着缺氧吸磷的完成.另外,考察了2种电子受体(NO-3和NO-2)反硝化除磷的效能.在以NO-3为电子受体的反应中,在缺氧初期30 min反应中,平均摄磷速率为32.68 mg/(L·h),每吸收1 mg PO3-4-P 约消耗1.14 mg NO-3-N.在以NO-2为电子受体的反应中,在缺氧初期30 min反应中,平均摄磷速率为17.66 mg/(L·h),每吸收1 mg PO3-4-P 约消耗1.57 mg NO-2-N.综上,提出pH和ORP可以作为2种电子受体(NO-3和NO-2)反硝化除磷的实时控制参数,并且,以NO-3为电子受体系统在摄磷方面优于NO-2电子受体系统.  相似文献   
17.
陶瓷膜处理油田采出水用于回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满足低渗透油田的回注水质要求,采用非对称结构的陶瓷复合超滤膜对大庆油田采出水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该超滤膜的适宜操作条件为膜面流速5.0~5.5m/s,跨膜压差0.30 MPa,工作温度(37±0.5)℃.超滤对浊度、油和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98%,94%以上,硫酸盐还原菌(SRB)、铁细菌(IB)、腐生菌(TGB)的去除率接近100%.渗透液浊度<1NTU,原油<1mg/L,悬浮物<1mg/L, IB<2CFU/mL,SRB、TGB和粒径中值未检出.挂片试验表明,渗透液对挂片只有轻微的点腐蚀,平均腐蚀率<0.065mm/a.除点腐蚀外,超滤出水达到了油田低渗透层的回注水质A1 级要求.  相似文献   
18.
稀土尾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优势植物累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矿山废弃地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还是严重的污染源,因此,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己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下车镇内的稀土矿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该区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稀土尾矿区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的3种植物分别是:马唐草(Digitaria sanguinalis),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稀土矿区废弃地土壤和植被中Mn、Pb、Zn的含量,并计算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系数BAC(Biological Accumulating Coefficient)和生物转移系数BTC(Biological Transfer Coefficient)。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Mn、Pb、Zn的平均含量均超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和中国土壤背景值,土壤受Mn污染最严重,其次是Pb、Zn的污染。3种草本植物对于Pb的BAC和BTC均小于1,说明这3种植物对Pb的富集和运输能力都很弱。香根草对于Mn和Zn的BAC分别为0.9和0.4,小于1,BTC分别为3.7和1.1,大于1,说明香根草对Mn和Zn的富集能力不强,但吸收后的运输能力很强。马唐草和望江南2种植物对于Mn和Zn的BAC和BTC均大于1,说明它们对重金属Mn和Zn具有较强的吸收和转移能力,是Mn和Zn的超富集植物。马唐草覆盖率高,抗病虫能力强,可作为该矿区生态恢复的先锋植物,望江南可以间作种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通过接种絮状污泥研究逐级改变进水组成(配水与实际生活污水的比例)实现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同时考查了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初期通过添加营养物质并逐渐增加实际生活污水的比例可以实现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与完全用配水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基本相似,且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结构密实,湿密度为1.046 g/cm3,比重为1.025,平均沉降速度为38.67 m/h,粒径在1 mm左右,颜色为黄褐色;同时培养的颗粒污泥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处理效果,COD、NH+4-N的去除率分别高达85%、90%。培养初期在实际生活污水中通过添加营养物质能够诱导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实现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  相似文献   
20.
根据含铬废渣的污染特性,利用煤、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和紫茎泽兰秸杆作还原剂,在微波辐照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正交还原解毒实验.实验表明,紫茎泽兰秸杆和脱水污泥的解毒效果优于煤,并且得出在实验条件范围内,干法微波解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紫茎泽兰秸杆作还原剂,物料配比为6 g秸杆:4 g铬渣,微波功率为500 W、升温900℃.该工艺条件不仅解毒效果好,而且费用与能耗较低,对实现以废治废,推进循环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