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2篇
基础理论   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赵振华  田德海 《环境化学》1994,13(2):141-145
本文报告1-羟基芘的荧光光谱在碱性溶液中的红移现象,研究了在1mol/l NaOH溶液中的同步荧光光谱,得出最适△λ为35nm。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尿中1-羟基芘的同步荧光测定法,回收率80%,精密度8.0%,检测下限0.05ng/ml。  相似文献   
12.
用GC/MS和标样确证了焦炉大气颗粒物中酞酸二正丁酯和酞酸二异辛酯的存在,分析了<15μm颗粒物中六个级分上的含量,表明这两个化合物的69—78%集中在0.5—3μm的颗粒上。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的生物监测指标——尿中1-羟基芘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材料和方法 一、试剂与仪器:1-羟基芘为实验室合 成,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GC/MS等测定证实为色谱纯:肌酐为德国Fluka A.G品:甲醇为HPLC专用试剂(上海吴泾化工厂)  相似文献   
14.
狗尿中1-羟基芘鉴定和排出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高压液相色谱分离,萤光光谱法鉴定,狗肌肉注射芘后尿中的代谢产物为1-羟基芘。分别给狗1、2、5μmol/kg芘后,尿中排出的1-羟基芘均以第24-48h期间最高;尿中排出的1-羟基芘约占注入芘的0.05%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高压液相色谱结合荧光分光光度技术定性鉴别了尿样中芘、苯并(k)萤蒽和苯并(a)芘的存在,并用标样进行了定量测定的研究。芘、苯并(k)萤蒽和笨并(a)芘在尿样中的回收率分别为60%、90%和80%;标准偏差为4.7%、17%,检测限为0.77ng、0.05ng和0.06ng。对吸烟者尿中这三种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为芘53.3ng,苯并(k)萤蒽3.7ng、苯并(a)芘4.7ng;而对照组的尿样中,苯并(k)萤蒽和苯并(a)芘的含量均在检测限以下。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学生尿中1—羟基芘的抽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对呼市小学生及对照点草原牧民尿中的1-羟基芘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两地区大气颗粒物及空气中多环芳烃的含量。结果表明,市区小学生尿中1-羟基芘的浓度采暖季节高于非采暧季节;且显著高于对照点的浓度;尿中1-羟基芘的浓度与空气中全态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化合物芘或BaP有很好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大气飘尘中酞酸酯的污染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报道了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大气飘尘中酞酸酯的污染。在1982—1983年的冬、夏两季中,酞酸二正丁醇(DNBP)和酞酸二异辛酯(DEHP)的浓度变化是:对照区、居民区、商业区夏季高于冬季,而工业区则相反。本文还对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桑色素荧光法测定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铍与桑色素试剂的荧光光谱特性,给出其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图,△λ选用100nm的同步荧光光光谱效果最佳,当Be^2+的浓度为0.005μg/ml时仍可获得良好的同步荧光光谱,对大气样品和水中痕量铍的测定结果与常规方法的结果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冬季清扫马路工人尿中1-羟基芘的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北京市冬季清扫马路工人尿中1-羟基芘的测定结果,并在夏季进行了自身对照测定,29名受试人中有27名是冬季高于夏季.冬季尿中1-羟基芘的几何均值是0.97(μmol/mol肌酐),标准差为0.69;夏季的几何均值是0.14(μmol/mol肌酐)标准差为0.62.t检验证明有非常显著的差别(n=29,t=5.422,p<0.001).讨论了与空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工作已经证明致癌性多环芳烃(PAH)化合物在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分布与其粒径密切相关;不同粒径的颗粒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位置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同,一般说来,粒径越小,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越大,大于15微米的颗粒不能进入呼吸系统,15微米的颗粒可阻留在面部鼻腔和咽部,5.0微米以下的颗粒可进入肺部,1.1微米以下的颗粒可沉积在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