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不同扰动方式对底泥/水系统中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底泥扰动对水体磷迁移转化的影响,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底泥不同扰动方式(间歇扰动、持续扰动)下上覆水中生物有效磷(BAP)及其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间歇扰动作用下,在24~216h和216~624 h之间,BAP分别稳定在0.09mg·L-1和0.052 mg·L-1.显著低于初始状态(0.679 mg·L-1);持续扰动作用下,BAP在第6 h达到最大值(2.437mg·L-1),随后下降,24h后稳定在0.759mg·L-1.但其组成以颗粒态生物有效磷(BAPP)为主(超过93%).间歇扰动作用下,溶解性总磷(TDP)占BAP的百分比下降了约10%,而无扰动试验中,该值有所增加.说明扰动促进了TDP向BAPP的转化,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风险.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   总被引:98,自引:9,他引:98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22个不同生态类型的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水相磷含量等水质特征.对沉积物中磷形态的连续提取分析发现,自然粒度下,绝大部分湖泊的沉积物中90%以上的磷是以生物较难利用的形态存在的,活性磷所占比例很小.而在严重污染的城市湖泊中,活性磷含量则可以占到总磷的35%以上.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的高低与总磷含量并不一致.水草的存在对水相磷含量及沉积物中磷的活性都有显著的影响.水相磷的含量与沉积物中交换态磷的含量、沉积物铁磷比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沉积物地球化学性质、水体营养盐含量及浅水湖泊生态类型之间存在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格网的太湖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GIS格网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太湖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实现了全湖范围内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揭示太湖生态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将太湖分为800个格网单元,在2002~2003年实测样点的水体、底泥、水生生物特征数据基础上,通过空间插值获得全部单元模拟值,然后进行格网叠加计算,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单元综合评价值,将太湖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区,生成太湖生态环境空间综合评价图。结果显示,评价结果与太湖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太湖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中等以下地区占全部湖区的一半以上,整体状况偏差。  相似文献   
14.
江苏湖泊富营养化特征、成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湖泊营养类型评价标准对江苏省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进行了评价,以区域环境特征对苏南和苏北湖群及城郊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发生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城郊湖泊全部为富营养和重富营养水平,苏北湖群营养程度已接近苏南湖群,呈中富营养中期,太湖东部营养程度较之太湖西部高出一个营养级别以上。苏北湖群多为过水性湖泊,易受高浓度工农业污水脉冲式入湖影响;苏南湖群污染成因则相对较复杂,主要受城镇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高污染负荷的氮磷排放影响。严格控制流域内各类污染源的源头污染物排放量、充分利用河网湿地净化功能、适度进行湖内污染底泥疏浚和生态重建工程,对控制江苏湖泊富营养化将是较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底泥疏浚对竺山湖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水质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结合2008年年底在竺山湖进行的底泥清淤工程,调查了底泥疏浚6个月后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水质变化.结果表明,疏浚区和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均以霍普水丝蚓、摇蚊和铜锈环棱螺3种生物为主;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后生物多样性降低,但生物量增加.受外源污染影响,上覆水体中TN、TP含量变化幅度分别为1.64~4.45mg/L和0.133~0.258mg/L,较高的水体营养盐含量,使得疏浚后的新生底泥仍处于营养盐较高的状态,从而使得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以生活于污染较重的物种为主.采用Shannon-Weaver、Simpson和Goodnight指数对底栖生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疏浚区处于中度污染,未疏浚区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结合底栖动物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只有在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后,底泥疏浚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沉积物悬浮频率对水体颗粒态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大鹏  黄勇  范成新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0):2217-2222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沉积物在不同频率下的悬浮过程,研究了悬浮频率对颗粒态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悬浮导致颗粒态磷的生物有效性显著降低,30d时,藻类可利用态磷(AAP)占悬浮物总磷(Tot-P)的百分比仅为初始状态(56.75%)时的26.24%(悬浮频率较小)和20.04%(悬浮频率较大).内源磷形态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7.
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对外源磷的吸附和固定机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李大鹏  黄勇  袁砚  范成新 《环境科学》2011,32(1):96-101
以重污染河道底泥和上覆水为材料,研究了周期性加入外源磷条件下,间歇扰动对底泥吸附和固定外源磷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扰动状态下,39d内底泥对外源磷的累积吸附量达到363.4 mg·kg-1,远高于静态试验(213.2 mg·kg-1).内源磷形态分析表明,扰动状态下底泥吸附的外源磷中超过61%被结合到铁铝结合态磷(Fe...  相似文献   
18.
夏季盛行风对太湖北部藻类水化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6年7月1日至10月17日对太湖北部湖区进行了6次综合调查,重点分析了夏季盛行风向和风力与太湖北部藻类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持续 风向,是表层藻类在下风区和迎风岸产生聚集的重要驱动力,湖流流向影响甚小。当主风向为SE时,表层藻类生物量和chla含量,成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的倾向性分布。  相似文献   
19.
1999年对固城湖渔业生物资源进行了周年调查,结合1981年4月至1982年3月、1987年6月至1988年5月的2次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固城湖生物资源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从1981年至1999年近20a间,固城湖浮游植物数量增加44.8倍,生物量增加40.6倍,生物多样性减少。浮游动物数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约50%,生物量高于80年代初期,低于80年代后期。底栖动物生物量下降,其中瓣鳃类、腹足类生物量下降明显,而寡毛类和摇蚊幼虫等数量与生物量增长显著。固城湖水生植物演替剧烈,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由苦草、轮叶黑藻群落演变为微齿眼子菜、菹草群落,渔业利用价值下降。每年大量水草腐烂沉积,使固城湖水质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指出加强对固城湖生物资源的调控和综合利用,是固城湖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固定化微生物对养殖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及生物除氮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固定化微生物(含有光合细菌、芽胞杆菌、硝化细菌以及反硝化细菌)对养殖水体中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以及水体氮素等理化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后,水体中藻的种数增加,藻类细胞(或丝状体)数量及生物量减少;水体中浮游动物种类和生物量增加,从而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发生了变化.微生物经固定化处理后,脱氮率高,有效期长;小球内固定化微生物总数和与脱氮速率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6.23×10-3 1.86×10-5x;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水体的总氮、氨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其含量分别是对照的40.8%、36.5%和45.9%.图3表1参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