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赵亮  王伟  孔锋  张磊 《灾害学》2024,(2):185-191
积极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区旅游项目评价对提升灾后重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旅游项目开展评价,结合“重建得更好”理念提出灾害多发地区旅游业韧性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结合灾区实际和数据局限性,灾区恢复重建项目后评价可依据恢复重建项目完工情况与投资完成情况来综合确定。评价得出绵阳市城乡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评价等级为良好,其中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区项目恢复重建实施情况相对较差;(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通过制定政策保障,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创新营销模式等途径振兴旅游产业,但由于特色旅游资源多处于复杂地质环境区域、灾后救援资源局限以及次生灾害影响促使恢复重建的效果降低。(3)结合“重建得更好”理念提出从旅游规划、结构韧性、防灾减灾、经济与生计、社会与心理、体制机制、法律规章、监测评估八个方面构建旅游业韧性发展路径。为实现灾害多发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分析不同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以便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振兴带动灾区社会经济的改善,提升灾后重建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型电网中区域性电网失稳的失步振荡问题,以华北2020年规划电网和东北电网2013年500 kV线路相间短路故障为研究对象,根据同调分群解列原理,提出了基于机组受扰轨迹同调分群的解列配置流程。结果表明:基于机组受扰轨迹同调分群的解列配置方法与常规解列配置方法相比,解列断面的设置思路更加清晰,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多群振荡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电网多重故障下,二三道防线切机措施可能对失步振荡中心产生影响,并严重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得到二三道防线切机措施影响失步振荡中心迁移的规律,再以实际电网为研究对象,基于BPA仿真计算,研究多重故障下不同切机措施机组类型、位置、数量等差异对失步振荡中心的影响,并提出安控切机建议措施和高频切机优化方案。分析结果表明:在失步振荡过程中,二三道防线切机措施会影响失步振荡中心朝切机侧迁移。因此,在安控切机措施中应尽量避免切除振荡中心附近大容量火电机组,在高频切机方案中应先切除稳定性能较差的机组。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存贮与分解的影响在全球碳(C)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分别通过室内土壤培养法和氯仿熏蒸法,研究了降水变化和氮(N)添加处理对鼎湖山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SOC矿化和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水量增加能够提高森林演替晚期SOC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而对森林演替早期SOC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2)干旱条件(降水量减少)降低森林SMBC含量,且在鼎湖山季风林表层土壤(0~10 cm)中SMBC的减少达到显著水平(P<0.05).3)N添加处理对鼎湖山3种森林类型SOC累积矿化量、矿化速率以及SMBC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未来关于SOC矿化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土壤有机质质量、C/N比例、外源性氮输入等因素的作用.图4表2参37  相似文献   
15.
王斌  李洁  姜微微  赵亮  古松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0):1764-1771
为了揭示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利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6年12月1日~2007年11月30日对三江源地区的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结果发现: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未退化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全年总初级生产力(GPP)下降了36.6%,全年生态系统呼吸(Reco)下降了7.9%,全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也由退化前的负值(碳吸收)转变为正值(碳排放),二者相差132.5gC/(m2·a),生态系统由原来的碳汇转变为目前的碳源.这些变化与高寒草甸退化后,生态系统植物地上生物量锐减、植物生长期缩短(NEE<0的天数)、植物多样性下降、土壤含水量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某一大型医疗废物焚烧系统研究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装置的运行温度(200—350℃)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气排放的影响.采用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对SCR装置进口和出口处烟气中的VOCs进行分析.在焚烧烟气中共鉴定出46种VOCs,包括烷烃、烯烃、卤代烃、芳烃、醇、酮、醚、醛、酚、脂肪酸、脂肪酸酯、酰胺、硅氧烷和腈类化合物.在SCR装置进口烟气中鉴定出VOCs的总浓度均值为313.3μg·m-3. SCR装置的运行导致VOCs的大气排放浓度明显增加.当SCR装置运行温度为200℃和250℃时,排放烟气中鉴定出VOCs的总浓度均值分别增加了0.8倍和5.0倍. SCR装置的运行也显著改变了焚烧烟气中VOCs的组成分布.当SCR装置运行温度为200℃时,出口烟气中含氧VOCs的浓度大幅增加,尤其是酮和脂肪酸.当SCR装置运行温度为250℃和350℃时,排放烟气中鉴定出烷烃的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15.6倍和3.7倍.导致SCR装置出口烟气中VOCs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为:VOCs没有被完全降解,半挥发性有机物经SCR催化剂催化后形成分子量更小的VOC...  相似文献   
17.
以赤铁矿为原料、硫化钠为硫化试剂,对赤铁矿进行了硫化改性,考察了硫化赤铁矿(SH)对水中六价铬Cr(Ⅵ)的还原固定化性能。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该材料在pH=7时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为66.7 mg·g-1,约为原始赤铁矿的39倍。SH对Cr(Ⅵ)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该过程可能受化学吸附控制。进一步采用TEM、XRD等手段对SH进行了表征,并结合材料吸附前后的XPS图谱变化,对SH去除水中Cr(Ⅵ)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赤铁矿相比,硫化改性赤铁矿对Cr(Ⅵ)去除性能显著提高的原因可能源于赤铁矿表面形成的铁-硫化合物层。在SH还原固定化Cr(Ⅵ)的过程中,表面硫化层中的还原性物质FeS、吸附态Fe(Ⅱ)和S(-II)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实现对Cr(Ⅵ)的稳定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以2003年7、8月份为例,对高寒灌丛暖季CO2通量变化模式及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8月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分别为-7.17,-7.26g/(m2·d);最高日NEE分别为-11.00,-12.09g/(m2·d).暖季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日变化波动极为明显,8:00~19:00为CO2净吸收阶段,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左右,最大值为-1.72g/(m2·h)(7月份)、-1.63g/(m2·h)(8月份).19:00~次日8:00为CO2净释放,最大值为0.69g/(m2·h)(7月份)、0.86g/(m2·h)(8月份).在主要气候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PAR)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但PAR达到1000μmol/(m2·s)以后,随着PAR进一步升高,NEE有下降趋势.就温度而言,白昼(7:00~20:00)NEE变化与温度无显著关联,而夜间(21:00~次日6:00)温度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海藻酸钠对光合细菌进行包埋,并在固定化过程中加入壳聚糖,研究添加了壳聚糖的固定化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效果及其降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X-3B的脱色效果较好;染料浓度在30~300 mg/L之间变化时,厌氧降解动力学方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降解速率与染料初始浓度之间关系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反应动力学参数Km=374.96 mg/L,Vmax=7.53 mg/L·h.振荡有利于脱色并使半衰期缩短;固定化小球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0.
粘着剑菌菌株r23(Ensifer adhaerens)是从微囊藻水体中筛选出的溶藻菌。文章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投加方式下r23溶解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效果,以及不同投加方式下胞内外藻毒素-LR(MC-LR)的变化和胞内有机物质的释放。结果显示,r23菌液的EC_(50,72 h)是2.04×10~6CFU/m L,能够在温度低至15℃时仍有95%的溶藻效果。在没有培养基条件下,菌体细胞不具有溶藻能力,菌液上清液能够实现70%的溶藻效果。菌液5%(V/V)的投加剂量会刺激藻细胞产生更多MC-LR,总MC-LR达到256.7 mg/L,高于对照样的232.1 mg/L,而10%和20%的投加剂量会抑制MC-LR产生,总MC-LR浓度在溶藻30 d后会降至36.8 mg/L和12.24 mg/L。三维荧光测定结果显示,菌液的投入以及藻细胞的死亡会导致水溶液中类蛋白质物质(λ_(Ex)/λ_(Em)=280 nm/350 nm;λ_(Ex)/λ_(Em)=230 nm/330 nm)含量增加,而类腐殖质物质(λ_(Ex)/λ_(Em)=340 nm/430 nm)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