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3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江南水乡河网分区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网水系是江南水乡重要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网的干扰日趋严重,村镇小水体出现大面积填埋,部分地区河网结构趋于简单,非主干河道不断减少。以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河网水系分区保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江南水乡风貌保护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河网水系在江南水乡具有明显的廊道效应;(2)青浦区可划分为河网特殊保育区、河网重点保护区、河网风貌保留区、河网生态建设区和河网景观恢复区5个区域,并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水系分区保护方案;(3)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江南水乡河网水系保护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目前对平原区河流连通综合评价指标和实例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形态、结构、功能三个方面,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面,定义了河流连通指数RCI,并以上海浦东片部分选区为例,结合Arc GIS软件及Ward开发的欧式平方距离聚类分析法,分析河流连通总体特征及差异,讨论城镇化影响下的河流连通空间分异特征及分区方案。结果表明:区域RCI整体为一般连通,形态连通基本为较差或不连通,结构连通50%以上为非常连通,功能连通50%以上为一般连通或较连通,各个指标层得分存在明显差异;聚类为四个集群,依据河流连通性和城镇化特征将区域划分为:形态提升区、功能恢复区、形态恢复区、连通提升区。  相似文献   
13.
高浊度河口颗粒态重金属分布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4年6月长江口,杭州湾的水质调查资料,分析了这类高浊度河口颗粒重金属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内,悬沙中,Cu,Pb,Cd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Cd分布特征相似,尤其在杭州湾中部水域,二者重金属含量呈趋同的趋势。细颗粒物质是颗粒态重 主要载体。在高浊度河口,动力沉积过程为控制颗粒态重金属分布和输移的主要因子,悬沙中重金属的分布对泥沙运动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城市河流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从水系结构、河道管理等级和行政区域3个方面分析了苏州河景观现状情况,且运用照片调查问卷法调查了苏州河景观的公众偏好,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受访者对苏州河景观偏好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苏州河景观整体现况较差,大部分河段处于"一般"至"差"等级,且部分河段两岸景观差异明显;苏州河不同类型河段的河流景观现况与优劣势指标有所不同;受访者对河流景观概念和保护认知情况较好,对河流景观满意度较差;环境协调性,人文景观,卫生维护,活动设施,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从大到小正向影响苏州河公众景观偏好,而河流形态,建筑密度和亲水空间,为负向影响;仅性别与教育程度对苏州河公众景观偏好呈显著负影响;提出了苏州河景观总体和区段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桑义敏  常雪红  车越  谷庆宝 《环境科学》2013,34(9):3502-3506
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镁铝复合絮凝剂(PMAS)的结构形态,通过对渗滤液生化出水的脱色效果和系统Zeta电位的测定,分析了絮凝机制.结果表明:①X-射线衍射和红外结果显示,PMAS是以羟基桥联的铝和镁的复杂多聚物;②PMAS的絮凝机制主要是电中和和网捕卷扫作用.在低投药量时,以吸附电中和作用为主;在高投药量时,随体系pH值不同其絮凝行为而有所变化:酸性条件下以电中和机制为主;碱性条件下以网捕卷扫机制为主;中性条件下则是两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河口泥沙再悬浮对悬沙中重金属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1997年3月9日和7月27日长江口南槽定点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口泥沙再悬浮对重金属元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口南槽,近底悬沙浓度和悬沙中重金属含量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且两者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对所有金属元素都占绝对优势的F1因子为泥沙再悬浮,泥沙再悬浮现象对本次观测中近底泥沙中重金属含量变化起主导作用。泥沙再悬浮一方面会导致悬沙和床沙的混合。另一方面有可能导致重金属从泥沙中向水体中再释放,在长江口南槽,枯季近底悬沙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主要缘于悬沙、床沙的混合;而洪季除悬沙和床沙混合之外,还存在泥沙再悬浮过程泥沙中重金属的释放,这可能与洪季高水温、低溶氧等环境因素以及强烈的水动力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上海城市水源战略与水源地保护:格局、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上海地处中国东部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随着近年来区域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河道水质逐渐恶化,水质型缺水现象日趋严重。在深入分析上海市水资源特点及饮用水源地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发现,区域水资源量来源差异显著,河流水质空间分异明显,黄浦江上游及长江口集中水源地与众多郊区分散水源地并存现象突出;指出当前水源地存在区域发展与上游来水影响黄浦江上游水源有效保护,盐水入侵与污水排放制约长江口水源地充分开发,分散格局与水体污染阻碍郊区水源安全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两江并举城市水源战略,以及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长江口水源地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8.
长江河口北槽浮泥消长过程的现场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8月21-24日(小潮汛)和9月3-6日(派比安台风过后,寻常潮)在长江河口北槽下段通海航槽中进行定点观测浮泥潮周期变化过程及影响要素,对这些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了描述和综合分析。长江河口北槽浮泥由细颗粒粘粒泥沙组成,中值粒径为7.23μm,小于4μm极细颗粒泥沙占32.7%;浮泥的发育和运动存在明显的大小潮和涨落潮周期和风暴潮变化规律,实测小潮落憩浮泥厚为0.96m,涨憩为0.78m,涨急为0.20m左右,寻常潮落憩浮泥厚为0.73m,涨憩为0.53m,涨急为0.17m左右。若遇小潮汛大风,因水位低,流速小,风浪对潮滩冲刷强,带入河槽泥沙多,河槽浮泥发育良好,反之(大潮)浮泥发育差。可见,北槽浮泥形成、发育和消失与泥沙来源、水流速等因素有关,若遇盐水入侵,便有利于浮泥充分发育;北槽浮泥容重均较小(γs<1.25t/m^3),而且活动性较大,对适航水深没有明显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河岸带土地利用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基于上海市2013年55个河网水质监测点10项水质指标数据,利用SOM+K-means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ation feature mapping,SOM)神经网络,识别全市水质空间分布格局;运用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秩相关在不同空间尺度(100、200、500和1 000 m缓冲区)上探讨水质与河岸带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尺度效应。结果表明:(1)可将上海市55个水质监测点划分为4个聚类,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监测点分布于淀山湖、崇明岛等城市远郊地区的聚类Ⅰ水质最优,而监测点分布于苏州河沿线的聚类Ⅱ和城市近郊的聚类Ⅲ的水质较差;(2)在空间尺度上,500 m缓冲区对聚类Ⅰ、Ⅲ和Ⅳ的总解释率最强,1 000 m缓冲区对聚类Ⅱ的总解释率最强;(3)在最优空间尺度上,城镇建设用地对各聚类水质都有较高的解释率,且与大部分水质指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水生态文明这一近年来国内水资源管理研究热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概念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从国内文献中筛选出有影响力的20个水生态文明定义进行分析,经过内容抽样、指标提取、量化分析等过程,凝练总结水生态文明概念,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健康可持续为基础,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以人水和谐为核心的文明化,是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筛选出有代表性的20个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出使用频次最高的11个指标,分别为:水文化普及率/认知度/宣传教育、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土流失治理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水源地保护、防洪排涝达标率、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节水器普及率、供水管网漏损率和用水总量控制达标率,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水生态文明指标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