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社会的安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故、灾害、环境、社会是一个互馈的系统 ,安全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技术安全问题 ,应从狭义的范畴转向广义的范畴。本文分析了事故树与自然灾害系统的结构 ,认为社会安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并提出了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初议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用大量数据阐述了我国主要自然灾害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而分析了减轻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从系统科学和综合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的任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首先祝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的扩版。 灾害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目前中国把社会的灾害问题大体上分为四大领域:第一是自然灾害问题;第二是生产过程引起的灾害问题,也包括社会通常的灾害问题;第三是关于人民生活、身体健康方面引起的疫病而造成的灾害问题,这当然是指比较大范围的、具有传染性的疫病;第四是关于社会安全,特别是反恐的问题。这四大类灾害问题都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因为,无论是社会灾害,还是生产中的灾害都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比如自然灾害,按理说它是一种自然行为,但这只是造成灾害…  相似文献   
14.
震灾后应急物流的响应及其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小群  马宗晋  孙其政 《灾害学》2009,24(3):124-127
对震灾后应急物流响应的流程进行了分析,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将整个应急物资的运送流程划分为由物资储备库到集运中心的短途集货、由集运中心到分拨中心的干线运输和由分拨中心到需求灾区的物资分拨等3个部分.从提高应急物资的出库效率和改善从物资储备库到集货中心的运送效率两个方面分析了改进集货运输效率的措施.在分析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不同阶段不同应急物资应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以提高干线运输的响应.通过全面掌握灾区应急物资需求的动态信息,有效组织,克服分拨运输困难,快速向灾区分拨物资以提高应急物资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华南雪雨冰冻巨灾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伊始,一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巨灾几乎席卷了南方20个省区.大面积受灾特别是林区严重受损,其恢复至少需10~20年时间.大范围交通中断或堵塞以及断电、缺煤、断水,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从历史上看,这样的巨灾似乎是50年或100年才可能发生1次.但从今年全球范围的灾害情况观察,巨灾的发生频度、强度都在发生改变,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这与全球自然环境的快速新变化(如全球增温)相关.除此之外,从今年我国南方的这次极端气候事件还应吸取更多的教训,要充分认识到我国防灾能力尚不够充分,经济发展与防灾需要尚不适应,应加强防灾与应急预案和救灾物资储备的研究与实施.按地区特点及经济、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改进防灾救灾的基础准备工作.特别是一旦发生意外巨灾时,必须建立更高层次的权威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救灾和灾害重建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灾害脆弱性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灾害及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在重新审视承灾体系统灾害脆弱性的分析层次和描述角度之后,深化了对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和描述指标的再认识,完善了以主成分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分析该类脆弱性时空变化的数理方法。以此为基础,以1985、1995、2000和2004年为代表时期,对京津唐地区20多年来的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变化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主要结论是: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20多年来的时空变化可分解为少数几种脆弱性模式的变化;1985年以来,该类脆弱性的空间分异格局整体稳定;但是,各地自身脆弱与否的程度20多年来的变化却很显著——各大中城市市区的脆弱程度显著增强,其他地区整体减弱,且变化幅度前者显著大于后者;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时空变化主要受该地区的人口和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3方面因素所驱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自然灾害呈现显著的时代变化与阶段差异。1900~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减灾近于空白,多种巨灾频发,造成巨大人口伤亡和严重饥荒,加剧人民贫困和社会动荡。1950—197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减灾能力较低,自然灾害频繁,巨灾仍常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198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自然灾害出现新的特点:受灾人口增加,但死亡人口显著减少,且基本杜绝了饥荒;自然灾害的破坏作用与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越来越大,但相对损失越来越小;自然灾害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50%以上的城市和70%左右的大中城市位于7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地震的发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和损失,主要的损失分布在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地区和云南-四川-陕西-内蒙古相连的南北带上,另外新疆的西北部也是地震损失较大的地区.所谓地震灾害风险是指建立在各地防震减灾能力基础上的未来地震损失估汁,风险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首都圈地区及内陆的个别地区防震减灾能力较强,而未来地震危险性则以中国西部地区和华北地区为主.通过对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风险的研究,可以认为,中国的东部地区虽然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但由于其经济发达,减灾能力很强,因此未来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较小;中国的中部(南北带)和西部地区地震危险性很大,同时经济欠发达,减灾能力较差,因此未来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很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广阔,地质结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加之以,住很孝年堕三弹牛态环磊的保护和人为的因素,致使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世纪又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到来之际,我国第一座为防灾减灾事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本科高等教育学府——防灾科技学院正式揭牌了。这标志着我们国家对防灾减灾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无疑,这是发展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