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污染物入海通量非点源贡献率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采用控制断面实测通量进行点源与非点源分割的常规方法,容易夸大非点源贡献率的情况,提出简易分割技术,在概念上明确改进的方法,从实用的角度提出以月径流量与月通量相关系数确定丰水期通量增量的非点源比例系数,建立简单的估算公式,以辽东湾主要入海河流之一的大凌河为例,利用2003年实测数据对大凌河进入辽东湾的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石油类、氨氮等入海通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对不同污染物不同分割比例的较为合理的结果.该方法对于闸控调节导致的入海径流反季节变化的情况不一定适用,但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2.
针对我国入海河口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明的问题,梳理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的历史,分析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评估工作的现状以及"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提出污染物排海总量不明的主要原因是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未取得突破,具体表现在江河污染物入海通量未得到有效掌握、江河入海水通量监管体系未得以构建运行、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未得到建立和规范。结合在辽河口海洋环境在线监测试验基地开展的江河入海流量在线监测系统设计研究、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研发、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标准化研究、辽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等工作,建议总结分析我国已开展的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工作,深入开展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顶层设计,加强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关键技术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底墒干旱模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期0-100cm土壤底墒与当年7-9月的降水量、可能蒸散量,水分盈亏量和年降水量和前一年10月至当年9月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径流量以及径流率等8个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计算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各单因子统计模型和不同F检验水平下的多因子统计模型,并对各统计模型进行了精度比较。选取其中一个模型,计算了北方冬小麦区94个站点1961-2000年历年冬小麦播种期的土壤底墒值,初步得到了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变化规律,并为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计算和预测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介绍了采用沉积物捕集器技术,利用切尔诺贝利放射性物质的示踪性,通过海洋中颗粒沉降物的迁移获得该放射性物质在北海及黑海的入海通量。同时对沉降物的组分,沉降物通量与放射性核素通量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5.
刘思杰  刘明维 《环境工程》2017,35(8):152-158
为能充分掌握宜宾市古蔺河流域径流量的演变规律,基于1960—2009年古蔺河流域径流量统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改进的Mann-Kendall(M-K)趋势法分析古蔺河径流量的年季变化趋势,运用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法、改进的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对古蔺河径流量的年季突变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古蔺河径流量序列的年季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年均径流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春、夏两季呈上升趋势,秋、冬两季呈下降趋势;古蔺河年季径流时间序列均有突变出现,年均径流量的突变点发生在1985年附近;春季径流量的突变点发生在1982年;夏季径流量的突变点发生在1988,2001年;秋季径流量的突变点发生在1983,1993年;冬季径流量的突变点发生在2004年。  相似文献   
106.
控制和削减入海污染是当前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防控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通过对2011年-2015年广东省主要入海污染监测统计数据的综合比较分析,表明广东省主要入海排污口污染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入海河流污染入海量仍呈上升趋势,局部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同时探讨了当前广东海洋污染减排的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构建基于环境容量的入海污染总量控制管理体系、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入海排污口减排效果、建立海陆统筹的海洋环保联动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7.
厦门西海域、同安湾入海污染负荷估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主要利用采用GIS、经验排污系数法和经验模型法,对厦门湾的西海域和同安湾两个海域的陆源、海上水产养殖和大气输入源的入海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得出这两个海域的CODMn、总氮(TN)和总磷(TP)年入海污染通量和入海污染负荷.估算结果显示,厦门湾的入海污染负荷主要来自于陆源污染源,所占比例在75.2%以上,大气沉降污染源次之...  相似文献   
108.
利用近50 a来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资料和2010-2020年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输出数据降尺度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资料,揭示了1960-2009年青海湖水位波动的气候成因,预测了未来10 a青海湖水位可能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50 a来青海湖水位在波动中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近5 a持续上升为近50 a来首次出现,不仅使水位持续下降趋势趋缓,同时使水位变化的短周期趋弱而较长周期趋强;青藏高原季风增强使青海湖流域气候暖湿化,而降水量增加和气温升高则使入湖径流量增加,进而引起了青海湖水位近5 a来的持续上升;据综合统计方法预测和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预测结果,2010-2020年青海湖水位总体上仍可能以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109.
分别于2005~2012年的4个季节对长江入海口徐六泾断面水质实施了29个航次的监测。2005、2010和2012年为丰水年,2006、2011年为枯水年,其余3 a为平水年。2005~2012年化学耗氧量(CODCr)的年度平均浓度范围为52~1469 mg/L,氨-氮(NH4 N)为0051~0358 mg/L,总磷(TP)为0069~0255 mg/L,活性磷酸盐(PO4 P)为0044~0098 mg/L,石油类(Oil)为2367~7939 μg/L,铜(Cu)为171~277 μg/L,镉(Cd)为0057~0116 μg/L,砷(As)为234~294 μg/L。引入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方法分析评价指标与时间序列间的相关性,并检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意义。评价结果显示,长江入海径流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但趋势不显著。年平均浓度呈上升趋势的污染因子水质要素从强到弱到小依次为TP、PO4 P、NH4 N、Oil和CODCr,TP上升趋势显著,呈下降趋势的水质要素从强到弱依次为Cu、As和Cd,Cu下降趋势显著;长江入海口的水质综合标准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监测断面水质等级持续下降,污染状况持续恶化;长江污染物入海通量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氮的输出通量有较大增加。研究表明,长江入海口水质恶化速度加剧,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保护长江水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0.
主要采用等标污染负荷、营养状态指数、生物综合毒性指标和GIS手段,通过对秦皇岛海域3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水质因子调查,考察典型陆源入海排污对邻近海域富营养化及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蒲河、人造河和洋河入海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36.9%、61.1%和2.0%,其中大蒲河和人造河对该海域污染负荷比的贡献达98%,为主要污染源;邻近海域主要超标污染物为PO3-4和DIN,PO3-4浓度与NQI相关分析(r=0.76,P=0.004 6)和GIS空间对比表明,PO3-4可能是造成该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NQI和发光细菌发光抑制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该海域受陆源排污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