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133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350篇
基础理论   84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以高岭石、钢渣和有机肥为对象,研究单一和混合材料对As(Ⅲ)的吸附能力对比,并结合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等研究混合材料对As(Ⅲ)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1)适合的材料混合能提升单一材料对于As(Ⅲ)的吸附能力。材料单一使用时,钢渣对As(Ⅲ)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65.0%;在混合材料中,钢渣/有机肥(质量比1/2,以c12表示)和钢渣/高岭石/有机肥(质量比2/1/1,以S211表示)对As(Ⅲ)有较好吸附效果。c12对As(Ⅲ)的去除率达到78.2%,最大吸附量为3.907mg/g,S211对As(Ⅲ)的去除率达到66.1%。(2)钢渣单一及与其他材料复配后对As(Ⅲ)的吸附都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具有"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特点,随着平衡浓度的增加,吸附逐渐趋于平衡。钢渣吸附As(Ⅲ)溶液的行为主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方程;c12和S211对As(Ⅲ)的吸附适于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方程,说明钢渣及复配材料均为单层分子吸附,在材料混合后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02.
对于水生昆虫及其它生物而言,大小是一个重要的功能性状,但是头宽的测量特别耗时和受人为因素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图像分析技术(一种快速测量大小的策略)可获得传统方式难以获得的大小参数,明确这些大小参数与头宽的关系,对推动这些参数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两种个体大小差异较大的蜉蝣(梧州蜉和光滑细蜉)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头宽与基于数字图像获得的面积,周长,最小矩形的长和宽,最适合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和粒径等个体大小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数字图像采用改进后的描述仪扫描获取;图像分析基于ImageJ软件完成;基于二元直线回归和多元直线回归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各种层次的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基于图像分析获得的两种蜉蝣所有个体大小参数均与头宽大小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面积的相关性最高.并且面积与其它大小参数相关性也极其显著,对个体大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研究结果为推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应用在水生昆虫及其它生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为适时、有效地控制炼化过程系统风险,以模糊Petri网(FPN)为基础,针对炼化系统动态退化性和系统中保护层对风险转移的干预性,建立考虑保护层响应的炼化过程系统风险动态转移模型。描述基于FPN的保护层作用动态机制,分析炼化系统在保护层干预下,从非正常干扰触发开始至炼化系统退化过程的风险变化趋势。最后通过正己烷缓冲罐案例分析验证模型。结果表明:正己烷缓冲罐在开始运行的30 000 h内,系统风险等级呈阶段性变化,在工作的前16 800 h,风险为Ⅰ级;第16 800~27 600 h,风险为Ⅱ级;第27 600~30 000 h,风险为Ⅲ级。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对出口欧盟家用烹饪电炉灶的性能法规及测试标准进行了研究,并与国内现行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欧盟发布的No 66/2014法规对家用烹饪电炉灶的能耗限值作出强制性要求。IEC 60350-2提供了该类产品性能测试的指导方法。深入了解相关的法规条例和标准内容,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5.
制备了钾改性正硅酸锂(K-Li4SiO4),并对其进行了自活化,考察了活化后K-Li4SiO4吸附剂在不同温度和CO2浓度气氛中吸附CO2的性能及动力学行为。总体而言,吸附剂的CO2吸附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CO2浓度的增加而提升。在700℃、100%体积分数CO2气氛中吸附剂的吸附量最大,可达7.9 mmol/g,吸附剂的利用率为95.2%。利用双指数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吸附剂在各个温度以及各个CO2浓度气氛下的CO2吸附过程。吸附活化能随着CO2气氛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O2体积分数为20%,50%,100%时的吸附活化能分别为26448,14035,6178 J/mol。  相似文献   
106.
于贵阳花溪区蔬菜种植基地及零星菜地采集叶菜类、茎菜类和果菜类样品及对应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与蔬菜样品中Zn、Cd、Pb和Cu含量,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重金属全量、有效态含量与蔬菜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污染指数和暴露风险健康评估指数分析城郊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摄入人群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部分菜地土壤样品Zn、Cu含量超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超标率分别为8.82%、11.76%;蔬菜中重金属含量主要取决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研究区蔬菜均处于清洁水平,但有8.82%的蔬菜样品Pb处于Ⅱ级警戒值,且均为叶菜;Pb是叶菜类暴露健康风险的主要元素,而Cu是茎菜类与果菜类暴露健康风险的重要元素;蔬菜重金属对儿童和成人的危害指数均小于1.0,表明食用该地区的蔬菜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7.
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及其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尤宏  罗薇楠  姚杰  蔡伟民 《环境化学》2005,24(6):696-699
依据流态化原理,设计出一种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对反应器的水力特性做了推算,确定了反应器的操作影响因素.对罗丹明B的降解实验结果显示出优越的性能,依据催化剂投加量及初始光强的不同,反应半衰期在4-10.5min之间.  相似文献   
108.
蔡信德  仇荣亮 《生态环境》2007,16(6):1705-1709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外源镍污染土壤的植物吸收修复对土壤镍形态和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用水稻土添加NiSO4·6H2O(100~1600mgkg-1)经过12周的驯化培养后,种植了镍超累积植物Alyssu mmurale,110 d后收获植物并进行了试验土壤镍的形态和主要化学性质的分析,采用再分配系数和结合强度系数对植物修复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根区土壤中DTPA提取态镍的数量明显减少,根区土壤DTPA-Ni与非根区土壤DTPA-Ni之比的范围在0.33~0.61之间。每盆植物提取镍量为6.61~31.18mg,植物提取量随着添加镍量增加而增加,地上部分最大镍含量达到12454.1mgkg-1。根区的再分配系数在2.17~4.19之间,而非根区的再分配系数在6.87~15.91之间,再分配系数随着镍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根区的结合强度系数为0.84~0.39,而非根区的则为0.88~0.26,随着土壤中镍添加量的增加,结合强度系数逐渐减小。植物吸收修复后,根区土壤镍的再分配系数降低、结合强度系数增大,表明土壤镍各形态之间的稳定性增加,因此植物修复可以加快外源镍在土壤中的稳定。试验结果也表明,根区土壤中pH随着镍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较非根区土壤的高;根区土壤有机碳亦较非根区的高。  相似文献   
109.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季节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活性有机碳(SLOC)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试验站,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通过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烤林)不同季节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和有效养分均大致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其中不同季节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均表现为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均大致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其中夏季和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春季和冬季差异不显著(P0.05),夏季和秋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P0.05),而不同季节SMBC/SMBN差异不显著(P0.05)。(4)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均呈显著线性关系,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依赖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各自从不同角度表征了土壤中活性较高部分碳的含量。(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EOC、POC、LFOC、WSOC和SMBC与SOC、TN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与TP相关性不显著;活性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其中SOC、TN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0.
外加镍在土壤中的形态与再分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镍处理土壤经室内培养12周后,采用连续提取技术对试验土壤中镍的形态与再分配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加的水溶性镍进入土壤后的主要存在形态与添加的剂量有关:低剂量时,以铁锰氧化态为主,这一形态在100mg·kg-1处理土壤中占比例最大,达到31.6%;高剂量时,以交换态为主,这一形态在1600mg·kg-1处理土壤中占比例最大,达到48.4%。随着镍添加剂量由0(对照)增加到1600mg·kg-1,再分配系数逐渐由1.00增大到30.65;金属结合强度系数则由0.90减小至0.25,也反映出进入土壤中镍的剂量较大时,镍是以不稳定的形态占优。试验结果也证实了土壤具有减小镍的环境危害的作用,但这种缓冲能力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镍的形态会继续发生变化,但这一转化过程是缓慢的。因此,一旦土壤发生重金属污染,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