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264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21.
成都市冬季3次灰霾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基于成都市大气环境超级观测站气态污染物和PM2.5中组分在线监测数据,对2019~2020年成都市3次灰霾污染过程气象要素和组分特征进行分析,采用CMB模型模拟获得研究期间PM2.5污染来源及变化趋势,剖析各污染过程成因.结果表明:① 3次污染过程均发生在相对湿度和温度持续上升,风速和边界层高度持续降低的不利气象条件下,日均相对湿度均大于70%,日均温度均大于8℃,日均风速均低于0.8 m ·s-1,日均边界层高度均低于650 m;② 3次污染过程中主要组分均为NO3-、OC、NH4+和SO42-,其中NO3-质量浓度和占比污染时段较清洁时段增长倍数均高于其他组分,分别增加了1.47~2.09倍和0.22~0.35倍,NO3-是成都市冬季PM2.5污染的关键组分;③ 3次污染过程SOR均值为0.40,NOR均值为0.27,SO2和NOx的二次转化程度较高,SO2向SO42-转化以夜间非均相氧化反应为主,NOx向NO3-转化以非均相水解反应为主;④ 3次过程变化特征略有不同,过程Ⅰ呈现出明显的二次硝酸盐主导的特征,过程Ⅱ PM2.5浓度上升过程中主要受燃煤排放影响,PM2.5浓度高值时段主要受NO3-影响,过程Ⅲ总体仍为二次硝酸盐主导的特征,但部分污染时段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有所增加;⑤二次硝酸盐、二次硫酸盐、机动车和燃煤源为研究期间主要污染来源,PM2.5浓度与二次硝酸盐贡献率正相关,与扬尘源贡献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2.
微塑料对水中铜离子和四环素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微塑料作为载体可与水中重金属、抗生素结合进而形成复合污染,这改变了污染物原有的环境行为与危害性.微塑料与重金属及抗生素间的作用途径与机制是评价其环境风险及毒理学机制的前提.目前有关微塑料与重金属及抗生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晰.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通用级聚苯乙烯(GPPS)颗粒作为代表,研究了微塑料在单一体系和复合体系中对Cu~(2+)和四环素的吸附行为,并就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单一体系中,GPPS和HDPE分别对TC和Cu~(2+)表现出更大的平衡吸附量;复合体系中,GPPS对Cu~(2+)和TC的平衡吸附量均大于HDPE,且2种微塑料的吸附能力均较单一体系有所提高.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微塑料吸附过程的描述更为合理,吸附过程可划分为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2个阶段.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较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更符合实验情形.单一体系中,GPPS和HDPE对Cu~(2+)和TC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178、 0.257、 0.334和0.194μmol·g~(-1),而在复合体系中,相应的饱和吸附量则分别增大至0.529、 0.411、 0.471和0.341μmol·g~(-1).表面形态特征及化学官能团的不同是导致GPPS和HDPE吸附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体系pH影响微塑料和吸附对象的存在形态及表面电性,继而影响平衡吸附量.环境温度在15~35℃范围时,提高温度不利于微塑料的吸附.Cu~(2+)和TC在共存条件下可产生协同效应,络合物的形成及相互间的桥接作用使得二者更易于被微塑料吸附.  相似文献   
123.
研究了碳酰肼对钢铁厂烧结工序产生的二噁英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添加了0.01%(质量分数,下同)、0.02%、0.05%、0.10%的碳酰肼之后,二噁英的排放质量浓度降为0.560、0.506、0.270、0.174ng-TEQ/m3,相对于基准值(0.821ng-TEQ/m3)大幅减少。碳酰肼对二噁英的从头合成以及前驱物生成都能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碳酰肼与Cu2+结合生成稳定的氮化物,削弱Cu2+的催化活性;与HCl反应,减少了生成二噁英的氯源;对FeCl3、CuCl2的催化活性也会产生影响。碳酰肼添加后,对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生成中高氯代二噁英的脱氯行为也有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4.
活性炭在不同浓度NaNO_3溶液中对硝基苯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活性炭在不同浓度NaNO3溶液中对硝基苯的吸附行为,着重考察活性炭对硝基苯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活性炭对硝基苯的吸附量大、吸附速度快,其吸附动力学可以用Lagergren伪二级速率方程很好拟合,吸附过程是双速过程;活性炭对硝基苯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不同浓度NaNO3溶液,对活性炭吸附硝基苯有很大影响。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实验均表明在低浓度和高浓度的NaNO3溶液中,活性炭对硝基苯的吸附量小于其在无NaNO3溶液中对硝基苯的吸附量,而在中等浓度的NaNO3溶液中,活性炭对硝基苯的吸附量大于其在无NaNO3溶液中对硝基苯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125.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其发展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要求逐渐严格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钢铁企业克服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莱钢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在同行业较早研究工业生态化理论,并将此理论成功地应用到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形成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6.
凝结水精处理现状及新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凝结水精处理技术,指出树脂分离与混合的固有矛盾是其技术上的不足之处.另一不足之处是树脂分离再生工艺较为复杂,而以时间为步序的程序控制方式过于机械、简单,二者不能匹配是程控系统投运不好的主要原因。采用阳浮动床、阴浮动床、后置阳床的处理方式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27.
国内旅游房地产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旅游房地产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其研究也日益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根据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对1994年以来的旅游房地产研究文献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归纳了我国旅游房地产研究内容的进展,总结了研究文献的特点,指出了今后研究有待深入之处.  相似文献   
128.
我国尾矿库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尾矿库是国家安全生产政策所必需的,没有准确的尾矿库数据,很多方针、政策及发展战略的制定,就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建立尾矿库档案和信息数据库,是制定尾矿库政策的依据和前提。本文通过确定尾矿库普查内容、建立尾矿库普查表和开发四级尾矿库普查系统,经过各级安监局的普查,建立了全国尾矿库数据库。通过建立尾矿库数据库,掌握了我国尾矿库的基本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当前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9.
烧结机超低排放改造环境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0.
油田采油污泥的热解动力学及其热解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采油污泥为对象,分别采用热重分析仪和小型流化床热解反应器研究了含油污泥的热解过程及其热解效果。结果表明,油泥热解主要经历了失水、轻质组分挥发、重组分快速热解失重和缓慢失重4个阶段,热解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提高热解的升温速率,可使油泥的最大失重速率Dmax、失重速率峰值温度θmax、升温终点的最大失重率都随之增加,表现在动力学上,反映出表观活化能和碰撞频率因子的同时升高,即提高油泥热解转化率的同时也影响了热解效率。失水油泥用流化床热解,在热解温度600℃、反应时间3 min时,油泥回收率可达到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