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80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小麦细胞色素P450作为土壤污染生物标记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Triticum acstivnm)为供试植物,建立了小麦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以草甸棕壤为供试土壤,为外源污染物,进行了污染暴露与P450含量的污染诱导量-效关系研究.比较了P450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对污染诱导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土壤浓度在1-8mg· kg-1范围内,P450总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78,2.51,2.48和2.17倍,表现为诱导刺激效应,且P450含量与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0).而同样浓度范围内,SOD活性变化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168).  相似文献   
132.
温度和离子强度对SDBS增溶菲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宝梁  李菱  朱利中 《环境化学》2006,25(6):697-700
研究了不同温度(15,20,25,30,35和50℃)和离子强度(0.03,0.15和0.30 mol·l-1)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增溶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增溶热力学,结果表明, SDBS对的增溶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增溶能力(Kmn,Kmc)减小,主要是由在水中溶解度增大所致;离子强度增大,SDB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降低、胶团变大和的溶解度减小,导致SDBS对的增溶量和增溶能力增大.在SDBS单体/水和胶束/水的表观分配焓变分别为-21.08kJ·mol-1和-16.54 kJ·mol-1,因此,升高温度不利于在SDBS单体和胶束中的分配作用;在水、SDBS单体和胶束中的表观熔解热分别为35.16 kJ·mol-1,14.08 kJ·mol-1和18.62 kJ·mol-1,故温度升高在水、SDBS单体和胶束中的溶解量增大.  相似文献   
133.
多环芳烃菲(PHEs)在含水层砂土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多环芳烃(PHEs)在4种不同粒径的含水层砂土中的吸附规律及其吸附速率线性方程,探讨了离子强度和pH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说砂土对的吸附量都很小;直径在0.15~0.25mm范围内的砂土对的吸附效果最好、速率最快;含水层的离子强度越大、pH越大,砂土对的吸附量越小。  相似文献   
134.
有机物和重金属已成为我国土壤环境中常见的2类污染物质,二者间复合污染引起的土壤生态环境风险不容忽视。本研究以多环芳烃模式物和典型重金属铬(VI)作为受试物质,采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探讨这2种污染物单一及复合暴露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并选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戴斯系数3种算法对微生物群落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暴露实验第1天,单一暴露低浓度组中微生物群落相似性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而到第7天时,和铬(VI)单一暴露高浓度组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采用香农指数法评价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发现在暴露实验第7天,和铬(VI)单一暴露高浓度组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比复合暴露高浓度组更强,二者复合暴露的相互作用方式表现为拮抗效应。本研究证明低浓度短期暴露的效应高于高浓度暴露结果,因而多环芳烃自身及其在复合暴露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5.
分别用HACH粉枕试剂快速测铁法和邻啰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地表水水样中铁的含量。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t检验,当检验水平α=0.05,并运用双侧检验(P0.10)时,用HACH粉枕试剂快速测铁法与邻啰啉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得到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是污染应急事故快速溯源中可靠的快速测定法。  相似文献   
136.
为改善β-环糊精的水溶性,将β-环糊精和甘氨酸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连接起来,得到水溶性极好的甘氨酸-β-环糊精,研究了甘氨酸-β-环糊精对的增溶、解吸行为,考察了pH、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温度、不同环糊精类型对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氨酸-β-环糊精对的增溶效果显著,其初始质量浓度为30 g/L时,对的增溶倍数可以达到近30倍;甘氨酸-β-环糊精对的解吸随pH的升高而降低;升高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和温度有利于的解吸;甘氨酸-β-环糊精对的解吸好于α-环糊精和β-环糊精,甘氨酸-β-环糊精对污染土壤的解吸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该静态解吸研究可以为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37.
针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热脱附能耗较高的问题,采用K2CO3、CaCO3和Fe2O3等添加剂强化热脱附过程,以降低能耗。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热脱附温度、停留时间、添加剂种类与投加量等对(Phe)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热脱附去除过程、能耗以及热脱附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00、200℃下停留30 min,投加5.0%(质量分数)的K2CO3、CaCO3和Fe2O3均能显著提高Phe的去除率(p<0.05),效果最好的是K2CO3。添加剂投加后土壤导热系数的提高可能是促进热脱附的重要原因。200℃停留30 min时,Phe去除率随K2CO3投加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最优投加量为5.0%,此时去除率为85.90%,较无添加剂组提高了11.82百分点。200℃时,投加...  相似文献   
138.
从皇明公司获悉,全球首个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屋顶式太阳能中高温蒸汽系统,在山东德州皇明中国太阳谷试机成功。  相似文献   
139.
温度和表面活性剂对菲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土壤对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温度和表面活性剂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土样对的吸附等温线均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式,其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为:轻壤土>轻粘土>砂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紧砂土;温度升高不利于在土壤中的吸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澳化铵(CTAB)均利于在土壤表面的解吸,LAS和CTAB对的解吸率最高可达66.2%和31.8%,且LAS的解吸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0.
The degradative characteristics ofphenanthren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plate counts of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most probable number (MPN) of phenanthrene degraders in non-rhizosphere or rhizosphere soils with uninoculating or inoculating phenanthrene degraders were measured. At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20 mg phenanthrene/kg soil, the half-lives of phenanthrene in uninoculated non-rhizosphere soil, uninoculated rhizosphere soil, inoculated non-rhizosphere soil, and inoculated rhizosphere soil were measured to be 81.5, 47.8, 15.1 and 6.4 d, respectively, and corresponding kinetic data fitted first-order kinetics. The highest degradation rate of phenanthrene was observed in inoculated rhizosphere soil. The degrad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henanthren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on soil microbial process. Vegetation could enhance the magnitude of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microbial biomass content,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community, but barely influence those community components responsible for phenanthrene degradation.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ombination of vegetation and inoculation with degrading microorganisms of target organic contaminants was a better pathway to enhance degradation of the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