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99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41.
北京市混凝土搅拌站风蚀扬尘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混凝土搅拌站是北京市一类典型扬尘源,本研究以北京市2座混凝土搅拌站为例,采用美国沙漠所的便携式风洞(PISWERL)测试搅拌站料堆和道路风蚀扬尘排放特征,结合搅拌站料堆和道路表面扰动频次以及当地气象数据,建立搅拌站料堆和道路风蚀扬尘PM_(2.5)本地化排放因子.结果表明:(1)搅拌站骨料大棚进口、混凝土装载区、社会道路进口和搅拌站进口道路风蚀扬尘PM_(2.5)日均排放因子差异不明显,分别为0.45、0.41、0.31和0.30 kg·(hm~2·d)~(-1),降水对道路风蚀扬尘PM_(2.5)年排放因子的削减率仅为4%;(2)搅拌站粗石、细石、粗砂和细砂料堆风蚀扬尘PM_(2.5)日均排放因子分别为0.10、0.12、0.26和2.02 kg·(hm~2·d)~(-1),细砂料堆风蚀扬尘排放因子是粗石、细石和粗砂料堆的20.5、16.8和7.7倍,细砂料堆春季排放因子是夏秋冬季的6.4、3.4和1.3倍;(3)北京市搅拌站料堆和道路风蚀扬尘PM_(2.5)日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13 kg·(hm~2·d)~(-1)和0.37 kg·(hm~2·d)~(-1),是AP-42文件(c11s12混凝土,1995年版)料堆风蚀扬尘排放因子推荐值的3.9和1.3倍,搅拌站风蚀扬尘排放因子的不确定性范围为34%~92%;(4)建议搅拌站加强道路洒水和清扫保洁,对料堆尤其细砂料堆实施全封闭储存和喷雾降尘.  相似文献   
142.
根据钢结构建筑构件耐火性能的特点,应用建筑防火安全性能化设计系统方法对钢结构建筑发生火灾时热、烟对建筑结构和建筑内人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火灾下人员与建筑结构的安全准则。运用FDS4.0对一建筑实例建模,通过模型与建筑实际火灾相似性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火灾情况下建筑内的热、烟蔓延情况,同时采用ANSYS8.0分析技术对火灾下钢结构的结构反应进行了研究。以性能化设计系统方法对钢结构建筑发生火灾进行了耐火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定量的分析方法,为钢结构建筑的火灾安全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3.
刘金凤  唐军梅 《安全》2014,35(2):36-39
港口集装箱的装卸及水平运输作为新型运输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给作业人员健康造成影响,存在职业病危害风险。因此,对集装箱装卸及水平运输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确定装卸及水平运输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对改善港口集装箱的装卸及水平运输作业条件,降低职业病风险,保护作业人员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4.
道路扬尘评估方法的建立和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降尘法和AP-42法2种道路扬尘评估方法,它们分别以减去背景降尘的道路自身降尘(ΔDFr)和道路扬尘排放强度(EIr)作为评估指标. 通过对这2种方法评估结果的比较与分析发现:①ΔDFr和EIr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为0.708;②ΔDFr能同时反映车辆激发扬尘和路面风蚀扬尘,而EIr只反映车辆激发扬尘;③积尘负荷大小不代表评估道路扬尘污染程度,但适用于定量评价道路清扫保洁质量. 降尘法相比AP-42法,其实施安全、简单易行、误差小,但不能满足快速评估要求,而且评估成本略高. 2种评估方法均表明《奥运保障措施》控制道路扬尘的效果明显,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与2007年同期相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ΔDFr分别下降了65%,55%,65%和84%.   相似文献   
145.
为了认识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Hg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浸取法,对我国主要红树林沉积物中Hg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Hg的生物可利用性和迁移性。结果表明:(1)我国红树林沉积物中的Hg绝大部分以易挥发态为主,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易挥发态Hg向大气Hg的转化是红树林湿地中汞迁移的主要方式。只有深圳红树林沉积物中的Hg以残渣态为主,次为可交换离子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沉积物中Hg主要通过不可溶的固体颗粒物形式迁移,其生物可利用性较低。(2)总Hg与易挥发态Hg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7,p0.01),碳酸盐结合态Hg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Hg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871,p0.01),有机结合态Hg分别与碳酸盐结合态Hg、铁锰氧化物结合态Hg存在极显著相关(r1=0.618,p10.01;r2=0.686,p20.01);有机质与总Hg存在显著正相关(r=0.526,p0.05)。  相似文献   
146.
城市尺度VOCs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方法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和北京市VOCs污染源普查结果,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尺度VOCs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方法,该方法概括VOCs污染源排放清单的编制范围、各类VOCs污染源排放量的估算方法、VOCs污染源的空间定位方法和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同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各类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排放因子和排放模型,需要收集的活动水平数据、相关模型参数及其获取途径,可以为研究者和环境管理部门建立排放清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7.
通过对餐厨垃圾生物干化反应工艺的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靠的解决方案,创新性地改进了餐厨垃圾生物干化反应器的结构和功能,研发出一种循环节能、易于反应的新型干化反应器。  相似文献   
148.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和北京市不断加严降尘量控制指标,为了掌握降尘量中离子沉降量特征及其来源,采用过滤法和离子色谱法分别测定北京市核心区冬春季降尘量及离子沉降量,采用PMF模型开展离子沉降量来源解析.结果表明:(1)离子沉降量及其在降尘量中占比平均值分别为0.87 t·(km2·30 d)-1和14.2%,工作日降尘量和离子沉降量分别是休息日的1.3倍和0.7倍.(2)离子沉降量与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和平均风速的线性方程可决系数分别为0.54、 0.16、 0.15和0.02,离子沉降量与PM2.5浓度和降尘量的线性方程可决系数分别为0.26和0.17,控制PM2.5浓度对控制离子沉降量非常重要.(3)离子沉降量中阴、阳离子分别占61.6%和38.4%,SO2-4、 NO-3和NH+4合计占60.6%;阴阳离子电荷沉降量比值为0.70,降尘呈碱性;离子沉降量中ρ(NO  相似文献   
149.
实验考察了Cu-Mn-Ce/分子筛催化剂吸附甲苯后的微波原位再生效果,分析了固定床温度场分布及催化剂多次再生后的吸附穿透曲线,并对Cu-Mn-Ce/分子筛催化剂进行了比表面积和表面形貌的表征测试.研究表明,微波功率117 W、空气流速0.5 m3·h-1和催化剂用量800 g下,吸附催化剂的微波再生效果良好,脱附甲苯在催化剂表面被氧化降解并使催化剂恢复吸附能力.再生时床层温度水平截面上由内向外缓慢降低,垂直方向从下而上逐渐升高,并在床层中上部达到最高的250~350℃.6次吸附穿透曲线和催化剂表征证实,微波原位再生时催化剂表面存在烧结与团聚现象,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有所减少,从而缩短了催化剂的穿透时间;微波再生2次后,催化剂结构趋于稳定,吸附穿透时间维持在70 min左右.研究发现,催化剂表面形貌和孔径的变化与床层温度场的分布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0.
风速对人为扬尘源PM10排放浓度和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为扬尘源排放模型很少考虑风速对排放的影响,为了解人为扬尘源排放浓度及排放强度与风速的关系.以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为典型人为扬尘源,通过现场实测研究了风速对扬尘源附近大气环境中扬尘排放浓度、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尘源附近大气环境中因扬尘造成的PM10(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浓度随风速的增加先降后升,本研究中最低浓度值所对应的2.2 m高度处的风速v(cmin)为1.0-2.0 m/s;扬尘排放强度随风速的增加逐渐升高,风速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