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2篇
安全科学   226篇
环保管理   91篇
综合类   360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重庆市农地非农化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涛  廖和平  褚远恒  孙海  李靖  杨伟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1):1844-1857
为探寻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确定影响因素对重庆市及所属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的决定力。研究基于交叉学科视角,利用1997—2013年重庆及所属37个区县(不含渝中区)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的时空动态地域性差异特征明显,呈现以区域Ⅰ为中心,区域Ⅱ为中心拓展区,区域Ⅲ和Ⅳ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分异格局;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高度非均衡特征,其空间非均衡程度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出明显的“W”型波浪变化形态,地区间差距仍是导致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形成的主因;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形成机理存在显著分区差异,农地非农化水平受控于多种复杂因素,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及政策制度环境分别是影响研究区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分异的基础条件、内在动力、中坚力量和外在条件;影响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的主导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综合以上结论:由于研究区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特征明显,并受多因素影响,且各因素对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的决定作用差异明显,所以开展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研究对于农地非农化管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2.
平原丘陵过渡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定量分析景观过渡带中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环境影响,将环境因子纳入空间自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比较,并以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作对照.结果表明:土壤性质指标中,容重及有效铁与土壤有机碳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地形及区位因子中,纬度、高程、坡度、粗糙度等稳定性因素与土壤有机碳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的局部集聚性多发生在核心景观过渡带;空间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均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估计值的空间自相关变化趋势与实测值一致,残差的空间模式显著减弱;能够灵活调整权函数与带宽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更好地分析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模型评价方面,GWR-1和GWR-2的残差平方和较OLS分别降低了20.717%和8.799%; SLM、SEM、GWR-1、GWR-2的AIC值较OLS分别减小了5.108、5.391、19.887和11.751.除本身存在的空间自相关外,模型中土壤性质指标及环境因子能大幅解释土壤有机碳的异质性.本研究引入辅助变量,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平原丘陵过渡带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可为生态恢复、环境变化指示及研究区典型柑橘区的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3.
正博世集团下属的博世安防通讯系统是安防及通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亦是中国与全球安防及通讯市场的重要一员。公司拥有全面的产品线,可为多种应用场合提供安防产品及系统。博世安防通讯系统的产品组合包括视频监控、会议系统、公共广播和语音疏散,防盗报警、智能家居、可视对讲、门禁系统等。本期主要内容是对博世防盗报警系统的探测器产品的技术分析与说明,不久前企业推  相似文献   
144.
周界防范这个词从字眼上认识,是指单位与外界环境连接的边界,加上了一道隔离措施,来阻档一切未被允许的人、动物的闯入,在科技水平还没有足够发达时,多数场所为了防止非法的入侵和各种破坏,都只是在边界设置屏障如铁栅栏、篱笆网、围墙等,但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与推动,周界安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技术防范手段的应用,各种周界探测技术的不断出现,各种防入侵周界探测报警系统被融入到了安防领域,成为安防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周界报警”。  相似文献   
145.
在入侵报警系统的运行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现某些系统在设计上还存在不足之处。随着系统复杂度的增加以及系统建设和验收的要求,有必要对入侵报警系统进行效能评估。对于入侵报警系统而言,入侵报警探测器的探测空间是定量分析评估系统效能的一个关键指标。本文根据被动式红外探测器的结构、工作机制和探测原理,分析、总结出被动式红外探测器的三维空间探测模型,并通过Multigen Paradigm Creator和Vega Prime软件进行仿真,直观展示了探测器的三维探测空间,符合用户的视觉习惯,满足系统效能评估定量化、可视化和可查询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6.
在建立1990-2000年“深圳-巴彦浩特“地理样带水旱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样带1995、2000年两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样带水旱灾害的区域差异,及其与样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带水旱灾害呈现较强的南北差异,北方以旱灾为主,南方以水灾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对样带水旱灾害有较强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复杂的县市有较高的水旱灾害发生率,而土地利用类型单一的县市则受水旱灾害影响较小.水灾主要出现在样带南部多种土地利用类型混杂的县市,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比例较高的地区,水灾相对更为频繁;旱灾在缺乏灌溉水源且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7.
148.
吕晨  蓝修婷  孙威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8):1385-1397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乡镇街道尺度研究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自然因素对不同类型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对常住人口作用强度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地形起伏度、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对外来人口作用力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2)自然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除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外,坡度和河网密度分别对六环内、外区域人口密度影响较大。高程和地形起伏度对六环外人口格局作用力高于六环内地区;3)两类自然因素叠加对人口密度作用的强化方式体现为因素相互协同或因素作用力非线性增加。5类自然因素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力交互作用探测值为1,各类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力协同增强。  相似文献   
149.
中国的近地面臭氧(O3)浓度在2015~2018年间持续升高,已成为仅次于颗粒物的重要大气污染物.基于中国337个城市2015~2018年暖季(4~9月)的实时O3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研究了2015~2018年中国暖季地表O3浓度的空间演变格局,探讨了气象因素对其驱动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暖季O3浓度整体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平均升高速率为0.28 μg·(m3·a)-1,其中超过55%的城市O3浓度每年升高0.50 μg·m-3;②O3浓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高值区(平均浓度>60 μg·m-3)分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部分地区;低值区(平均浓度<20 μg·m-3)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地区;③O3浓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位于华东、华北、西北以及华中地区的热点区域和位于西南、华南(广西)以及东北地区的冷点区域;④气温是中国暖季O3变化的主要气象驱动因素,其对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O3浓度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除广西、云南和江西部分地区外,O3浓度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O3浓度在华南、华东和华中大部分地区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O3浓度在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除辽宁、山东、河北、甘肃、广东及西南部分地区外,O3浓度与云层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除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外,O3浓度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0.
千河下游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风险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高煜  王国兰  金梓函  张军  耿雅妮 《环境科学》2021,42(11):5333-5345
为了研究千河下游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风险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采集千河下游表层沉积物19份及水样20份,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8种重金属(As、Cd、Cr、Cu、Mn、Ni、Pb和Zn)含量,分析了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和健康风险,对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进行探析,以DEM、气温和降水等11种因子为自变量,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影响因素进行空间分异探究.结果表明,千河下游8种水体重金属浓度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体标准,其中Pb元素变异系数为3.11,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东岭冶炼公司和凤翔火车站周围.水体成人致癌物Rc均值为7.72E-06,呈较轻风险程度,儿童致癌物Rc均值为1.17E-04,呈强风险程度,成人与儿童非致癌物风险均为可承受风险程度,儿童R的高值主要集中在凤翔火车站周边,呈较强风险程度;千河下游沉积物重金属除As和Mn外,其余6种元素均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d元素含量均值为1.12 mg ·kg-1,是陕西省土壤背景值的12倍,Cd、Zn和Pb污染较严重,主要分布在长青村、南湾村地区、牛家滩村、高庄和东岭冶炼公司周围;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PLIzone为1.71,属于轻度污染;DEM、温度和降水是沉积物重金属PLI空间格局的主要自然影响因素,其交互作用均为非线性增强,对沉积物重金属空间污染扩散起到一定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