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67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51.
硫酸盐还原-氨氧化反应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袁怡  黄勇  李祥  张春蕾  张丽  潘杨  刘福鑫 《环境科学》2013,34(11):4362-4369
将接种的ANAMMOX污泥进行自养条件下的硫酸盐还原-氨氧化反应,实验发现硫酸盐还原-氨氧化反应是pH下降的过程,其产物为单质硫和氮气,NO-3-N是其中间产物.NH+4-N/SO2-4-S的转化比随着原水n(N)/n(S)比的减小而减小,其中原水n(N)/n(S)比对氨的转化率影响不大,低的n(N)/n(S)比可以提高SO2-4-S的转化率,但却使NH+4-N转化为NO-3-N的比率增大,导致n(TN)/n(TS)的去除比减小.这表明硫酸盐还原-氨氧化反应不是基元反应.硫酸盐能把氨氧化为NO-2-N或NO-3-N,其中转化为NO-3-N的反应是限速步骤,缩短反应时间有利于氮损失.  相似文献   
152.
磷酸盐对厌氧氨氧化活性污泥脱氮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正  刘凯  王凡  林兴  李祥  黄勇  顾澄伟 《环境科学》2017,38(6):2453-2460
通过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研究了磷酸盐浓度变化对厌氧氨氧化活性污泥脱氮效能长短期的影响,对其抑制动力学参数进行拟合,并基于荧光定量PCR的测定,分析了受磷酸盐抑制前后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的变化.短期研究结果表明,磷酸盐浓度小于30 mg·L~(-1)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脱氮效能没有明显的影响;随着进水磷酸盐浓度的升高,氮去除速率呈加速下降趋势;磷酸盐浓度大于200 mg·L~(-1)时,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达到完全的抑制状态;采用Haldane抑制模型拟合磷酸盐抑制的动力学参数,所得半抑制常数为70.1 mg·L~(-1).长期研究结果表明,磷酸盐浓度小于50 mg·L~(-1)时,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脱氮效能的影响不大;磷酸盐浓度在70~90 mg·L~(-1)时,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开始受到明显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有所恢复,但磷酸盐浓度越高,恢复所需时间越长;当磷酸盐浓度达到100 mg·L~(-1)时厌氧氨氧化污泥的脱氮效能受到严重抑制,氮去除速率由158.33 g·(m~3·d)~(-1)下降至60.17 g·(m~3·d)~(-1)左右,抑制约62%.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抑制后的污泥体系中ANAMMOX菌细胞浓度由(9.97±0.86)×107cells·m L~(-1)下降至(8.26±0.54)×107cells·m L~(-1),有相对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3.
李倩倩  潘杨  贡丹燕  黄勇  夏侯刚 《环境科学》2016,37(12):4662-4670
基于悬浮颗粒物粒度分布特性能为水环境表观质量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以流经苏州市市内运河水为研究对象,探讨无机型城市景观水体中不同表观污染程度下水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度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从悬浮颗粒物的粒径角度来解释无机型景观水体表观污染机制.结果表明,无机型水中悬浮颗粒物以单峰分布为主,中值粒径范围13~25.2μm,组分Ⅱ(粒级3.8~16μm)是优势组分,体积分数范围29.4%~59.6%;水体表观污染的敏感组分为组分Ⅱ(粒级3.8~16μm)和组分Ⅳ(粒级32~64μm),表观污染指数(SPI)与组分Ⅱ和组分Ⅳ体积分数关系具有分段性,分段节点是浊度为45NTU处,浊度小于45NTU时,SPI值与组分Ⅱ体积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组分Ⅳ体积分数呈显著负相关;当浊度大于或等于45NTU时关系相反.影响苏州运河水粒径分布的因素主要是生物因子和水动力条件,生物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藻类的增加,水动力条件的作用是使水体发生再悬浮,导致水中大颗粒物质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4.
ANAMMOX菌利用零价铁还原硝酸盐脱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全混式厌氧搅拌罐,研究在自养条件下,ANAMMMOX菌利用零价铁还原硝酸盐为氮气的可行性及最佳反应条件.投加铁屑71 g·L~(-1),接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200 mg·L~(-1),控制温度33℃±0.5℃,搅拌强度150 r·min~(-1),水力停留时间10 h,pH值为7.0~8.0.在中性条件下,添加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零价铁还原硝酸盐体系一次性投加零价铁,0~5 d硝酸盐脱氮负荷达到0.12 kg·(m~3·d)~(-1).反应出水氨和亚硝酸盐始终小于2.0 mg·L~(-1),硝酸盐以氮气形式损失,出水pH较进水高值超过8.0,并且可溶性铁含量始终小于7 mg·L~(-1).硝酸盐去除氮能力始终高于0.1 kg·(m~3·d)~(-1).批试实验优化反应条件:在偏酸性条件下(pH值为4~6)反应速度加快,并且液相总氮损失率大于89%.反应温度在30~40℃时,液相总氮损失率大于89%.过于极端的pH值环境及温度环境均不利于耦合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5.
以太湖梅梁湾底泥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实验研究了底泥扰动状态下溶解氧水平(2~4mg/L、5~6mg/L、7~8mg/L)对上覆水中磷去除和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扰动和溶解氧水平对上覆水中磷迁移有明显影响。扰动时间延长,溶解性磷酸盐(DIP)和溶解性总磷(DTP)均呈降低的趋势;但溶解氧水平提高,上覆水中DIP和DTP浓度有所增加。底泥扰动和溶解氧水平改变了悬浮物上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分布。随着溶解氧水平提高,NH4Cl-P(1~5d平均值)和Fe/Al—P(1~5d平均值)含量及其占总磷(Tot—P)的百分比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另外,闭蓄态铁铝结合态磷(Fe/Al—P)占Fe/Al—P的比值从51.2%(2~4mg/L)增加至54.1%(7~8mg/L)。  相似文献   
156.
我们所说的危险点,一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危及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及机械设备安全、影响作业正常进行、甚至造成经济损失的起因点。危险点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物、环境。人的危险点是指作业人员在施工生产过程中违反安全技术或工艺规定。如:有的人在高处作业不绑安全带,或绑了安全带不挂在牢固可靠物上。物的危险点是指有可能造成危害的机器设备等物体。  相似文献   
157.
刘峰  叶义成  黄勇 《安全》2007,28(1):15-17
在安全事故统计中数据存在较强的时序性,且常有异常点出现,本文建立了稳健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模型,探讨了对异常点的处理,以及不同时期的数据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程度不等同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估计的准确性给出了在一定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本文通过事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该模型也可应用于其它关系的预测,对于非线性关系通过适当的变换使其成为线性关系再应用稳健回归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8.
李大鹏  黄勇  李伟光 《环境科学》2007,28(12):2705-2709
以校园河流底泥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预处理(底泥曝气、水曝气)对底泥中潜在活性磷的形成及释放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底泥曝气对上覆水中的磷向底泥迁移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水曝气.底泥经不同预处理后,磷的释放量明显降低.与未处理底泥相比,经底泥曝气和水曝气预处理底泥,溶解性磷酸盐释放量分别下降了193.6 mg·kg-1和44.7 mg·kg-1,总磷释放量分别下降了334.0 mg·kg-1和163.8 mg·kg-1;而对于潜在活性磷而言,前者降低了58.6 mg·kg-1,后者则增加了167.4 mg·kg-1.其原因可能是,上覆水中的磷向底泥迁移时,首先形成潜在活性磷,而通过不同的预处理,潜在活性磷向难释放态磷的转化得到了强化.底泥曝气的这种强化作用比水曝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9.
底泥不同悬浮方式对水体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湖月亮湾底泥为材料,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底泥不同悬浮方式(底泥扰动、底泥曝气)对水体中生物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导致颗粒态磷生物有效性呈下降趋势,10 d时,藻类可利用磷(AAP)占总磷(TP)的百分比仅为初始状态(39.86%)时的34.75%(底泥扰动)和17.03%(底泥曝气)。内源磷形态分析表明,悬浮物中Fe/Al-P含量、非闭蓄态Fe/Al-P(AAP)占Fe/Al-P的比重均有下降的趋势。这主要与底泥再悬浮导致溶解氧融入(溶解氧从2.59 mg/L(初始状态)分别增加至5 mg/L(底泥扰动)和6 mg/L(底泥曝气)左右)和pH改变(pH值从8.07(初始状态)分别降至7.4(底泥扰动)和7.3(底泥曝气))有关。实验结束时颗粒态磷生物有效性突然升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复杂,可能与底泥再悬浮状态下底泥的物理化学变化和水中微生物的作用有关,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底泥再悬浮导致水体中可被利用颗粒态磷(BAPP)和溶解态磷(DTP)含量降低,从而导致上覆水中生物有效磷(BAP)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0.
蚀刻液废水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祥  黄勇  朱莉  袁怡  李大鹏  张丽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2):2199-2204
采用上流式生物膜反应器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研究了印制电路板行业蚀刻液废水厌氧氨氧化脱氮可行性.结果表明,蚀刻液废水作为NH4+-N源时,其所携带的物质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具有毒性作用.当蚀刻液废水稀释到NH4+-N浓度150mg/L进入反应器14d后,厌氧氨氧化氮去除速率从3.2kg/(m3·d)下降到1.2kg/(m3·d).但是通过驯化培养可以很好地缓解蚀刻液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毒性影响.经过110d的驯化,蚀刻液废水稀释到NH4+-N浓度300mg/L进入反应器后并未出现明显的抑制现象.厌氧氨氧化氮去除速率从1.6kg/(m3·d)上升到6.0kg/(m3·d).说明通过驯化培养后,厌氧氨氧化工艺能够很好的运用到PCB行业高NH4+-N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