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113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介绍了PE(聚酯)纳米纤维及其滤料的优越性能,以及PE纳米纤维滤料在水泥粉磨系统中降低粉尘排放、节能、提产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2.
工业产生的含油水体不但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去除乳化油和溶解油是净化含油水体的关键。针对含油水体深度净化中的膜分离技术,介绍了有机-无机杂化膜和动态膜在含油水体净化处理中的应用,综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3.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MIL-101(Fe)吸附去除水中的NO3-,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MIL-101(Fe)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设定FeCl3投加量、TPA投加量及合成时间3个影响因素,建立了NO3-吸附量与各因素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确定了MIL-101(Fe)的最优合成条件,并利用SEM-EDS、FTIR和BET等方法对吸附材料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究了MIL-101(Fe)投加量、吸附时间、溶液pH值对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IL-101(Fe)吸附NO3-的最优条件为:MIL-101(Fe)投加量0.2 g,pH=8.0,温度15℃,NO3-初始浓度30 mg·L-1,吸附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NO3-的吸附量为12.12 mg·g-...  相似文献   
184.
通过分析镀铬、农药、纺织等行业对PFCs的应用及排放情况,总结了各类工业废水的特点及分布,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半导体废水、镀铬废水等实际工业废水中PFCs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吸附法、高级氧化法等处理技术应用于实际废水中的机理及利弊,以期为今后PFCs实际废水处理研究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5.
大型武器平台上,天线辐射的准确快速计算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我们自主开发的软件EMRC的核心算法——弹跳光束法(SBB),然后利用该软件对天线辐射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商业仿真软件FEKO的结果做了对比,验证了EMRC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86.
对影响生活垃圾焚烧烟气酸露点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推荐了3种实用的酸露点计算方法,并采用实例验证了3种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7.
徐州市采取了BOT(建设-运营-移交)的方式融民间资本建设了三八河污水处理厂。该污水处理厂采用一级物理处理、二级生化处理、三级补充净化处理的方式对污水进行处理,出水水质良好、污泥产量低,而且工程投资少、运营能耗低、运行费用低;本文还介绍了该BOT项目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88.
189.
本文以天津市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为例,对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进行全面剖析,详细阐述了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在实际监察工作中的效用,提出了适合大数据形势下的环境监察执法建设的思路,探讨如何巩固以及深化移动执法系统在监察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0.
以中国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技术分别构建需求拉动下和供给驱动下的碳排放模型,采用碳平均传播长度(APL)指标测算产业部门之间的碳距离,衡量产业部门的碳波及效应,并区分后向碳APL和前向碳APL识别产业部门的碳波及链。实证分析表明,第二产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大户,碳排放量高达165 136.884万t,所占比例达到整个产业部门碳排放的98.23%,尤其是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所占比例高达87.52%,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为2.123t/万元。计算并对比各部门后向碳APL和前向碳APL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前向碳APL数值较大且分散,说明在"需求拉动经济"的政策背景下,需求拉动作用下的产业部门碳波及效应较供给驱动作用下的碳波及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对各部门碳供给产业和碳需求产业进行识别,发现产业系统的碳波及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而非单一的线性链条,机械设备制造业和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位于碳波及链的上游,采掘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两大部门位于碳波及链的末端,农林牧渔业、纺织皮革木材造纸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和波及,互相转移和吸收碳排放。因此,产业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从产业系统总体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清楚地认识到各个产业部门在产业碳波及链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沟通与竞合,推动部门自身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