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21.
涡河流域中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是涡河流域中部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但普遍面临着污染及水质异常等问题.本文在调查采样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离子比值等方法对不同深度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下水总体为弱碱性水,不同深度地下水中的优势阴、阳离子均为HCO3-和Na+.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和HCO3-Na·Mg型水为主,中层和深层均以HCO3·SO4·Cl-Na型水为主.②基于含水层沉积环境差异及水-岩作用强度不同,地下水化学成分出现明显的垂向差异.随着深度的增加,地下水中TDS、Na+、Mg2+、Cl-、SO42-和HCO3-平均质量浓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Ca2+平均质量浓度呈逐渐降低趋势.③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受水-岩相互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以水-岩作用为主.水-岩作用以含钠硅酸盐溶解作用为主.人类活动普遍对浅层地下水影响较大,对中层和深层地下水影响较小.④区内深层地下水水质明显优于浅层和中层地下水,为避免增加地面沉降及中层微咸水向深层淡水越流的风险,建议合理布局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并合理调控取水量.  相似文献   
22.
郑涛  秦先燕  吴剑雄 《环境科学》2024,45(2):813-825
巢湖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水体,但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的富营养化水平.以巢湖二级支流店埠河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测试不同水体水化学组成和氢氧同位素值,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其季节性和空间变化特征,探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大气降水是店埠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表水的蒸发分馏效应比地下水更显著.不同时期,地表水比地下水更富集氢氧稳定同位素.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均呈季节性变化特征,丰水期相对富集,枯水期相对贫化.②店埠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为弱碱性水,地表水中各离子浓度明显小于地下水,地表水中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地下水中阳离子以Ca2+为主,水体中的优势阴离子均为HCO3-.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3·Cl-Na·Ca型水为主,地下水以HCO3-Na·Ca型水为主.③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水化学指标浓度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性.从丰水期到枯水期,地表水中TDS、K+、Na+、Ca2+、Mg2+、Cl-和SO42-浓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地下水中Na+、Ca2+和Mg2+浓度整体变化不大,略有增加趋势,Cl-、SO42-和NO3-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从上游到下游,地表水中主要水化学指标浓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NO3-浓度增幅最大.地下水在径流方向上主要水化学指标浓度整体变化不大,但呈现出排泄区大于补给区的规律.④水体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同时还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水-岩作用主要为硅酸盐岩、盐岩和碳酸盐岩等矿物的风化溶解.污水处理厂污水、生活污水和粪肥等污染物已明显改变了局部水体的水化学特征.⑤与2016年相比,地表水中的NO3-浓度已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当地政府进行的氮污染控制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在店埠河下游、部分支流(定光河和马桥河)和部分居民点加强对污水及粪肥的污染防控.  相似文献   
23.
李艳华 《云南环境科学》2006,25(Z1):103-105
对云南省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简要分析了基本成因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4.
淅川银、锑、钒多金属矿带是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检查而后开展矿产评价工作而发现的,赋矿岩石为寒武系底部水沟口组的硅质岩和粘土岩。多金属带以银、锑、钒矿化为主,伴有金、铂钯、稀土等矿化,是在滨-浅海沉积环境中并经后期构造热液活动形成,区域上存在众多的相同相近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区域矿产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25.
国外凹凸棒石粘土的若干情况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主要介绍国外特别是美国凹凸棒石或坡缕缟石的名称由来、分布、基础理论和物化性能研究,开发应用,产品标准,公司及规模,与我国凹凸棒石粘土研究、开发应用的比较等。  相似文献   
26.
冀东沿海地区镉的富集程度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在冀东沿海地区的浅层土壤中发现了450 km2的镉富集带,富集区内Cd含量平均值0.76 mg/kg,最大值7.65 mg/kg,镉富集区域与当地的水稻田范围极为吻合。本文根据深、浅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运用富集因子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论述了镉的空间富集程度及富集的成因。结果表明,镉在研究区浅层土壤中高度富集,富集因子平均值3.27,最大值23.3。镉含量地球化学图、富集因子等值线图、污染因子得分图的空间分布特征几乎一致,异常区域内存在污染元素镉的单因子,镉富集源于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27.
环境保护中的伦理问题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的思维、决策和行为的失误.环境伦理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浅析有机废气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生产产生的气体统称为工业废气,有机废气在工业废气中属于常见物质,且占了很大的比例,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对有机废气加大了治理力度.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概述了有机废气主要来源(石油和化工行业)、危害性、治理方式(吸收、吸附、热分解、焚烧和催化燃烧等).  相似文献   
29.
以农业农村部环境监测总站对我国主要叶菜类蔬菜产地的例行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种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基于不同累积概率建立我国叶菜类蔬菜产地“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的土壤镉环境质量类别划分阈值,并对其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和土壤有机质(SOM)对叶菜类蔬菜富集镉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并由其构建的三因子生物有效性模型为lgBCF=-0.122pH+0.025lgSOM-0.048lgCEC+1.252(R2=0.746,P<0.01,n=134),可解释叶菜类蔬菜富集系数74.6%的变异;利用上述模型将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条件下叶菜类蔬菜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归一化处理可最大程度降低土壤理化性质对其富集镉的影响,凸出叶菜类蔬菜的内在敏感性;利用归一化后的BCF通过log-logistic拟合函数构建SSD曲线得到,不同叶菜类蔬菜种类对镉的敏感性差异明显;依据SSD曲线基于保护80%、50%和5%的叶菜类蔬菜种类分别推导出pH≤6.5、6.5相似文献   
30.
Gao QT  Tam NF 《Chemosphere》2011,82(3):346-354
The effect of nonylphenol (NP) on growth, photo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of two green microalgae, Chlorella vulgaris and Selenanstrum capricornutum, and their ability to degrade NP were compared. The 96 h EC50 of C. vulgaris and S. capricornutum were greater than 4.0 and 1.0 mg L−1 NP,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former species was more tolerant to NP. Both microalgae acclimated to NP stress through down-regulating their photosynthetic activities, including antenna size (chlorophyll a content), maximal photochemistry (Fv/Fm) and the light absorbed by PSII (ABS/CS0), but the dissipation of energy from reaction centres (DI0/RC)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P concentrations. In C. vulgaris, the changes of these parameters we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in S. capricornutum and recovered completely after a 96 h exposure. The antioxidant responses, such as GSH content, CAT and POD activities in C. vulgari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P concentrations after a 24 h exposure, but these changes disappeared with exposure time and recovered to the control levels after 96 h. In S. capricornutum, although GSH content, CAT and POD activities also increased when exposed to low- to moderate-NP concentrations, these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t a high concentration (4 mg L−1) even after a 96 h exposure, indicating its antioxidant responses were significantly delayed. It is clear that the more NP-tolerant species, C. vulgaris, acclimated better with a faster recovery of its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from the NP-induced damage, and exhibited more efficient and rapid responses to NP-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C. vulgaris also had a higher NP degradation ability than S. capricornut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