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STREAM模型是基于单元格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可以利用易于获取的地理信息,揭示气候变化及下垫面改变对水循环的复杂影响。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采用1979~1999年的26个降水站实测序列和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GIS流域分析方法与空间插值技术建立300 m的流域格网信息,并通过BLAISE脚本语言实现STREAM模型与GIS的集成,应用1979~1999年水文站实测序列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显示月径流量和年径流量模拟与实测值吻合良好,1980~1988年模型率定期,月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78,年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86,各年平均相对误差仅为6%;1989~1999年模型验证期,月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75,年径流量的确定性系数为082,各年平均相对误差为95%。研究证实模型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在流域管理与决策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的流域营养盐输出估算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为合理估算流域非点源污染营养盐输出负荷,针对广泛使用的输出系数模型方法,通过实测数据推算获得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氮磷营养盐输出系数,并同时考虑流域降雨的空间差异,对模型结构进行了改进,并与GIS实现融合,构建半分布式的输出系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太湖上游的西苕溪流域氮磷营养盐输出负荷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西苕溪流域TN输出负荷为2 121.3 t,TP输出负荷为49.3 t,这为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参考,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具有很好的时空尺度适宜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23.
太湖上游流域下垫面因素对面源污染物输出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燕  李恒鹏 《环境科学》2008,29(5):1319-1324
应用流域断面监测、GIS的流域空间分析等手段建立太湖上游地区流域基础数据,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手段,研究了太湖上游流域下垫面要素对流域出口污染物输出影响特征以及不同要素影响的相对强度,提取了影响太湖上游流域面源污染产出的主要下垫面因素并分析各小流域水质控制性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流域面源污染与下垫面要素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其中流域土地利用对面源污染产出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流域土壤特征、流域坡度,流域面积的影响最小;影响流域面源污染输出变化的控制性因素为居民用地、耕地面积比例和流域平均坡度,对水质数据进行解释的显著性和重要性水平均较高,能解释59.5%的流域水质信息、98.6%的下垫面特征-水质指标关系信息,且在不同小流域中这3个因素对流域水质影响的贡献率不同.  相似文献   
24.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长周期水文效应及管理策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长周期水文效应作为不同强度暴雨事件的综合反映,对流域规划和管理决策非常重要。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土地利用分布地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并基于研究区30年的降水序列,应用长周期水文分析模型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计算3个时段土地利用特征对暴雨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效应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减少流域水文效应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土地利用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水田、旱田向建筑用地的转化,从1984年到2002年,城镇及居民地扩展占流域总面积的4.199 4 %,地表径流量增加了6.17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水文效应有较大差别,林地、湖滩湿地的敏感性最大,其次是水田和旱田。  相似文献   
25.
西苕溪流域土地利用对氮素输出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位于太湖地区的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view3.2的水文模拟和空间分析扩展模块进行子流域划分和典型小流域选择,通过对2000年TM/ETM遥感影像解译获得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在2004年分3次(7月、9月、12月)监测了各个小流域出口的总氮浓度,用以表征流域氮素输出强度.基于以上数据,分析了小流域氮素输出的时空变化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影响.结果表明:各个小流域氮素输出差异很大,空间上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的趋势,时间变化上,西苕溪流域中下游的小流域氮素输出7月>9月>12月,上游地区的小流域则与之相反,这与流域的降雨径流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有关.多个小流域的对比分析表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的影响更大.流域内林地面积比例越大,氮输出强度越小;相反,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和居民地比例增大将带来氮素输出增大的后果,而氮素输出的强度似乎与流域面积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2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是相关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论文利用1985、1995和2000年的TM数据及调查资料,研究西苕溪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流域内农田不断减少,居民及工矿用地持续扩大,林地前期减少、后期缓慢增加;林地和农田是流域内的主要景观类型,空间集中性及斑块碎化、形状规则化、景观同化是景观结构和景观异质性变化的主要表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了生境质量下降、边缘效应增强、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成分单调等景观生态效应;恢复与建设西苕溪流域的景观生态系统需对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