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本文指出了传统排水模式的缺点,对源分离对策在节水节能、资源回收和污水再生方面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源分离是一个节水和污水资源化的重要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22.
国外生态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全球生态标志网络的职能、成员情况、发展现状,以及美国的绿色印章和日本的生态标志。  相似文献   
23.
文章阐述了国内外秸秆发电现状,并单独突出了江苏省秸秆发电情况。分析了秸秆发电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控制技术;通过秸秆与煤炭对比研究,同时结合国内秸秆电厂运行情况,对技术改造前后污染物排放情况作了对比分析,阐明了秸秆发电的环保性能,结果显示,CO2、SO2、烟尘、灰渣减排量可观。最后结合国内秸秆发电厂运行现状不乐观的情况,总结了秸秆发电实际运行中存在成本偏高、核心技术不成熟、灰渣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4.
调查分析贵州福泉川恒磷尾矿堆积区土壤中重金属Pb、Zn、Cu、Cd的含量,采集矿区常见植物,对比植物对Pb、Zn、Cu和Cd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磷尾矿区土壤未受四种重金属污染,植物体内金属含量也都在正常范围值内,体内重金属含量均未能达到超富集植物的含量标准;在调查的植物中,对Cd的富集系数值均大于1,禾本科雀麦、菊科野菊花体现了对Pb、Cu、Cd等多金属的富集优势,禾本科雀麦对Pb、Cu、Cd的富集系数为3.47、1.58、2.9,野菊花为1.86、0.86、4.02;迁移系数分别为雀麦2.82、2.16、0.67,野菊花3.98、1.28、0.74;对于元素Zn两者的TF值均大于1,因此这两种矿区植物都展现出了对重金属良好富集与迁移特征,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应该通过实验室水土试验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25.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能适应多种不良的环境,在中国广泛分布,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修复铜污染土壤的物种。通过种植实验检验臭椿修复铜污染土壤的能力。臭椿实生苗移植于4种不同铜的质量分数(0、29、57和86 mg·kg-1)、3种不同的施肥处理(对照、有机肥、无机肥)的土壤,经过5周种植,测量臭椿根、茎、叶的铜含量及各部分生物量。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铜浓度的差异对臭椿生长没有显著影响;2)土壤施肥处理显著影响臭椿生长,施加无机肥生长最佳,对照次之,施有机肥最低;3)随土壤铜浓度增加,臭椿根、茎、叶的铜含量增加,然后趋缓,但似乎根、茎、叶的铜含量变化不同步;4)土壤肥力对臭椿茎、叶的铜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根的铜含量影响显著,施加无机肥的根中铜含量显著增加。臭椿经过短短5周处理,其体内铜的质量分数就到达120μg·g-1,且铜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比为根:茎:叶=2?1?2。相比一些超富集铜的草本植物,臭椿的铜吸收能力尚有距离,但其高生长、高抗逆性、深根系的特点,加之其对其他众多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使得这个物种在生物修复污染土壤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本研究丰富了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物种库,为进一步寻找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更有效的治理土壤污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6.
添加生物质炭在增加土壤固碳的同时,对土壤腐殖物质组成及性质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对土壤腐殖物质进行提取和分离,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土壤胡敏酸(HA)及富里酸(FA)的光学性质,研究了不同热解温度及施用量下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物质组成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中的类腐殖酸(LHS)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逐渐降低,但其结构趋向复杂化.与对照相比,低温(≤400℃)制备的生物质炭在培养期间增加了土壤HA含量,并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培养360 d后,BC300和BC400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69.93%和48.75%,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FA含量在培养前期(240 d)也有所增加,但后期减少了土壤FA含量,培养360 d后,BC300和BC400处理平均分别减少了1.35%和5.19%,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高温(400℃)制备的生物质炭在培养过程中主要降低了土壤HA和FA含量(仅在培养初期阶段引起土壤HA、FA含量的短时间增加),至培养结束时,BC500处理平均分别减少了34.38%和44.48%,BC600处理平均分别减少了42.84%和49.27%,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生物质炭输入显著增加了土壤胡敏素(Hu)的含量,其中以BC500处理的增加效应最大.生物质炭输入增加了土壤H/F比,提高了土壤Hu的相对含量,增加了土壤中相对稳定性碳的比例.高温制备(400℃)的生物质炭培养结束时显著降低了土壤HA及FA的色调系数(Δlg K)和E4/E6值,使土壤腐殖物质的结构复杂化,而低温制备的则相反.从提升有机碳的稳定性考虑,在黄土高原塿土地区,在500℃条件下制备生物质炭,既能保证最大程度的增加土壤稳定性有机碳库,又提高了土壤腐殖化程度,从而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27.
对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期初步阐明该地区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采用5种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可培养细菌,依据其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运用平板法对纯化菌株的胞外酶产生情况进行检测。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3株细菌分别属于放线菌门(96.97%)和厚壁菌门(3.03%)等2个大的系统发育类群,5个属14个种。其中节杆菌属(48.48%)和假节杆菌属(24.24%)为优势菌属。培养基优势度指数结果显示,高氏1号培养基的优势度指数最高,菌株分离效果最好。分离菌株产胞外酶结果显示,33株细菌中含有至少1种胞外酶活性的菌株共19株(57.58%)。总体上,塔什库尔干县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较单一,细菌产单一种类胞外酶活性比例较高,分离菌株可为塔什库尔干县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28.
分析贵州牛角塘矿区土壤中重金属Pb、Cd、Cu的含量及化学形态分布及p H值和金属总量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为矿区污染防治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Tessier5步连续提取法对3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进行分析,用SPSS相关分析各形态与p H值和金属总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牛角塘矿区土壤中Cd的污染严重,Pb含量也超过土壤国标二级标准,重金属的生物活性系数与迁移系数皆为Cd>Pb>Cu,Cd的生态风险较大;3种金属在矿区土壤中均以残渣态为主,Cd的可交换态、Cu的有机结合态是几种金属中最高的;土壤的p H值是影响元素形态的重要因素,根据重金属种类的不同影响程度具有差异,各元素的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均与土壤中金属总量呈显著正相关,碳酸盐态和可交换态与总量的相关性与元素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29.
碳酸盐岩抑制煤中有害元素释放和迁移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艳  吴攀  陶秀珍 《环境科学学报》2010,30(7):1395-1400
为了揭示碳酸盐岩地质背景下碳酸盐岩对煤中有害元素的抑制作用,以煤和碳酸盐岩为实验材料设计了3个不同组合的淋溶柱,采用淋溶实验方法,探讨了碳酸盐岩对煤中Fe、Mn、Cu、As等元素释放和迁移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碳酸盐岩能有效中和煤中黄铁矿等硫化矿物氧化产生的酸,淋溶液pH值显著升高;碳酸盐岩对煤中硫的释放和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对煤中Fe、Cu和As元素的释放和迁移的抑制能力较强,但对煤中Mn、Pb和Cd元素的释放和迁移的抑制能力相对较弱.碳酸盐岩能有效抑制酸性矿山废水的形成和演化,可作为碳酸盐岩地区酸性矿山废水防治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30.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河北省某准好氧填埋场作业台阶表面的温室气体CO2释放通量,分析了填埋时期和导气管距离对CO2释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导气管附近区域表面的CO2释放量较大,且不同区域的CO2释放通量存在明显差异(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278.6和12.5 g/(m2.d);同一区域上午、中午和下午的CO2释放通量差异相对较小,但中午和下午高于上午。同时,填埋4、8、12和16个月区域的CO2平均释放通量分别为56.9,70.0,110.2和47.0 g/(m2.d),即CO2的释放通量随着填埋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并在填埋12个月达到CO2释放通量的最大值。此外,各填埋区作业台阶表面CO2释放通量随着距离导气管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函数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