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7篇
综合类   9篇
基础理论   3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传输指数在合肥市重污染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潜在源区贡献法计算了合肥市2015年冬季传输指数,并基于传输指数和PM_(2.5)浓度将合肥市的重污染过程划分为3类,同时对各类重污染过程进行气象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传输型重污染过程的传输指数明显增大且PM_(2.5)浓度急剧增大;污染物积累型重污染过程的传输指数无明显增大且PM_(2.5)浓度逐渐增大;污染物暴发性排放型重污染过程的传输指数无明显增大但PM_(2.5)浓度急剧增大.污染物传输型重污染过程主要是高压南下迫使北方重污染气团输送引起的;污染物积累型重污染过程主要是静稳的天气形势导致污染物堆积造成的;污染物爆发性排放型重污染过程是由污染物暴发性排放而无法及时扩散引起的.  相似文献   
22.
利用合肥市臭氧和VOCs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市臭氧及其前体物污染特征,并使用NAQPMS模型研究了合肥市不同季节臭氧来源情况。结果表明:O3已经成为影响合肥市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O3高值区主要集中在5—6月和9月。合肥市大气VOCs中烷烃含量最丰富,其次是烯烃、芳香烃和炔烃;主要物种为乙烷、丙烷、乙炔、正戊烷、乙烯、环戊烷、异戊烷、正丁烷、异丁烷和甲苯。合肥市O3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其中,烯烃是合肥市O3生成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组分,乙烯的OFP贡献率居首位。合肥市不同季节O3来源差异较大,其中,本地排放是主要来源,夏季占比为50%,其余季节占比为30%~45%,O3存在跨省长距离输送特征,主导风向的变化是造成合肥市臭氧来源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
为了预防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事故,利用梯形模糊数方法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事故风险演化过程。通过确定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事故风险因素,分析典型火灾事故场景,从宏观角度分析场所内风险因素从被激发、互相影响,最终传递形成人员未能顺利疏散的火灾事故全过程,构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事故模型。运用梯形模糊数计算各连接边演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采用Dijkstra算法得到最短路径即风险概率最大路径。结果表明:密室逃脱类场内使用明火的初始风险因素作用下,因人员精神状态高度紧张、内部结构复杂或房屋闭锁所导致的火灾演化风险概率最大,并极易造成人员无法疏散。最后从政府等监管部门、场所经营者及参与游戏人员3个方面提出了火灾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24.
在全面分析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和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2020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82.9%,比"十二五"末上升2.0百分点。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39 μg/m3,比"十二五"末下降25.0%。地表水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酸雨污染持续减轻。但全省生态环境形势依旧严峻,PM2.5和O3复合型污染特征越发明显,部分河流、湖库污染依然存在,巢湖富营养化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及县域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较低,局部区域存在土壤污染问题,地下水以Ⅳ类水质为主。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已进入攻坚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25.
利用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合肥市细颗粒物(PM2.5)、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市大气PM2.5中OC和EC的污染特征,并探讨了其来源以及气象因素影响。结果表明:合肥市冬季碳质气溶胶是PM2.5中主要组分,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碳质气溶胶的质量浓度逐步增加,但其在PM2.5中的占比先减小后增加。在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不同污染级别天气条件下,OC和EC的相关性说明不同程度下碳质气溶胶来源复杂。OC/EC表明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源排放是碳质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二次有机碳(SOC)会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呈现升高趋势。OC和EC在冬季受温度影响较小;较大的相对湿度对OC和EC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明显降水或连续降水的清除作用更加显著;而风速对含碳气溶胶的影响主要出现在污染天气背景下。  相似文献   
26.
基于2021年12月1日-2022年2月28日合肥市细颗粒物(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市冬季PM_(2.5)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以及不同污染程度下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合肥市PM_(2.5)污染较重,不同污染程度下PM_(2.5)浓度差异较大,中度及以上污染天的ρ(PM_(2.5))平均值分别是清洁天和轻度污染天的2.8和1.3倍。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硝酸根离子(NO_(3)^(-))、铵根离子(NH+4)和硫酸根离子(SO_(2)-4),简称SNA]是合肥市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PM_(2.5)二次生成比例随之下降。NH+4是合肥市水溶性离子中中和能力最强的离子,易与NO_(3)^(-)和SO_(2)-4结合分别形成NH_(4)NO_(3)和(NH_(4))_(2)SO_(4)。合肥市SO_(2)和NO_(2)均易发生二次转化,且SO_(2)较NO_(2)更容易发生二次转化。钙离子(Ca^(2+))和镁离子(Mg^(2+))相关性较高,说明合肥市PM_(2.5)可能受扬尘影响较大;钾离子(K^(+))是生物质燃烧的指示离子,氯离子(Cl^(-))与K^(+)相关性较好,说明合肥市PM_(2.5)组分中的Cl^(-)和K^(+)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受降水和温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7.
通过统计分析2011—2019年铜陵市酸雨监测结果,研究该市酸雨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铜陵市降水pH年均值为5.04~6.38,酸雨污染状况虽在改善,但酸雨仍时有发生;铜陵市降水中SO2-4与NO3-的浓度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4.05下降到2019年的1.25,表明NO3-对降水酸度的影响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8.
利用滁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滁州市O3污染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一次连续O3污染过程中气象因素、VOCs以及其他污染物对于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滁州市环境空气污染类型正由"PM2.5型"向"PM2.5和O3混合型"转变,O3污染程度呈现加重趋势,污染持续时间有所拉长。9月4—9日一次连续O3污染过程中O3呈单峰状;受到光化学生成和区域传输共同影响,峰值时气温大多在30℃以上,相对湿度较小,风速大多处于小风区(WS≤1 m/s),也有部分处于风速较大区域(WS>3 m/s);VOCs/NOx比值法和O3/NOx比值法均反映此次连续O3污染为VOCs控制;体积分数较大的VOCs物种主要为烷烃,其中单个体积分数最大的物种是乙烷;烯烃是对O3生成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组分,对O3生成潜势的贡献为53.5%,控制1-戊烯、反2-戊烯、异戊二烯、间/对二甲苯等物种可以有效控制光化学生成对此次O3污染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