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Cd、Pb、Cu、Zn、As5种重金属复合胁迫对灯心草地上部生长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上限值处灯心草地上部生物量减产9.15%,小于10%,生长在矿毒水和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中的灯心草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减产28.23%和37.1%,但地下部生物量减产趋势不明显。以地上部生物量为参考指标,可初步将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上限值拟设定为土壤中各重金属的临界毒性效应值。在Cd、Pb、Cu、Zn、As复合胁迫条件下,各重金属在灯心草茎叶和根系中的积累和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土壤中各重金属含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家颁布文件要求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要逐步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培养公众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生态学在城市社区规划和建设中的应用为社区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在全国已经蔚然成风,关于绿色社区的研究在国内外逐渐兴起,成为建筑界、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由于它平衡了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可行的具体应用。本文分析了绿色社区的基本内涵,指出绿色社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进而阐明长沙市芙蓉区绿色社区的创建情况,最后探讨了绿色社区的创建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24.
灯心草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对土壤复合重金属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以叶绿素含量和POD、SOD、CAT3种抗氧化酶活性作为观测指标,研究了Cu、Cd、Pb、Zn和As复合重金属胁迫下灯心草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和机理.结果表明,灯心草的生理毒害效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表现为与对照相比,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值降低,叶片失绿现象明显.随着复合重金属胁迫浓度的增加,灯心草3种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出现抗性酶活性高峰所对应的重金属浓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变化趋势.总体来说,在接近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低浓度设计范围内,酶活性有逐渐被激活的趋势.但在高浓度水平下,酶活性普遍受到抑制.生长在铅锌尾矿和模拟矿毒水污染土壤中的灯心草叶绿素合成受到显著抑制(P<0.05),但POD和CAT两种酶活性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5.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低浓度设置范围内,Cd、Pb、Cu能够刺激灯心草的生长。而灿(地上部除外)、Zn在整个浓度设置范围内对灯心草的生长都表现出抑制作用。相对于地上部而言,各重金属对灯心草地下部生物量影响趋势不明显。单一污染条件下,各种金属对灯心草各项生长指标的抑制程度大小排序为:Zn〉As〉Cu〉Pb〉Cd。以灯心草生物量减产10%为依据,可以将土壤中Cd、Pb、Cu三种重金属临界值分别设定为10ms/ks、100mg/kg、100ms/ks。灯心草不适合在Zn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土壤中As临界值则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除Cd外,其余四种重金属均主要积累在灯心草根部。根据线性回归分析,Cd、Ph在灯心草地上部和地下部以及灿在灯心草地下部的积累量与土壤中对应各重金属添加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P〈0.5)。  相似文献   
26.
磷酸铵镁法循环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磷酸铵镁(MAP)法循环处理氨氮废水的新方法.在对MAP的热分解进行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AP在100 ℃左右温度下直接进行热解2 h的产物来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研究表明,对于NH4 质量浓度为900 mg/L的废水,虽然随着循环进行氨氮去除率逐渐减少,但第5次循环后氨氮去除率仍然高于70%.此方法的特点是磷酸铵镁(MAP)热分解时,可回收高浓度氨水而不再需要投加大量的镁盐和磷盐,实现氨氮的回收和MAP的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