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03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洪湖国际重要湿地沉积物磷空间分布特征及释放风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洪湖国际重要湿地沉积物磷不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洪湖入湖口沉积物TP含量范围为781.31~1955.84 mg·kg-1,平均值为(1287.21±437.28)mg·kg-1;湖区沉积物TP含量范围为438.33~1554.04 mg·kg-1,平均值(718.10±238.15)mg·kg-1.入湖口沉积物TP含量显著高于湖区沉积物(P<0.05),养殖围垸沉积物TP含量高于湖面沉积物,但无显著差异(P>0.05).湖区西北和东北区域沉积物TP含量高于西南区域,四湖总干渠入湖口沉积物TP显著高于螺山干渠入湖口(P<0.05),四湖总干渠磷输入可能是洪湖沉积物磷主要来源.洪湖不同类型采样点的沉积物磷形态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入湖口沉积物磷形态以Fe/Al-P和Ca-P为主,而湖面沉积物以OP和Ca-P为主,空间磷形态组成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和水生植物分布有关.通过沉积物Fe/Al-P和OP估算沉积物生物有效磷(BAP)含量,以BAP占TP比例来估算洪湖沉积物磷释放风险,BAP/TP为39.8%~69%,均值为(56.5±7.23)%,存在较高的磷释放风险.OP和BAP与上覆水TP显著相关(P<0.01),BAP与上覆水正磷酸盐相关性最高,表明上覆水磷浓度可能与沉积物Fe/Al-P和OP向上覆水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22.
垂直流人工湿地配水均匀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能量分配和压力水头分布出发,阐述了垂直流人工湿地穿孔管配水系统能量分布及压力水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垂直流人工湿地配水均匀性的2个关键影响因子—最不利2点流量关系及穿孔管布水系统内部配水间隔时间,得出了垂直流人工湿地配水系统中最不利2点的孔口出流流量关系式及垂直流人工湿地穿孔管布水系统内部配水间隔时间,为采用穿孔管配水的垂直流人工湿地提供了理论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223.
不同水生植物对滇池入湖河道污水净化效能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有关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研究已有广泛报道,但现有成果多来源于静态的室内研究,所用植物多为生活型接近的物种.为了比较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河道污水的原位净化效果差异,构建了由水芹菜(Oenanthe javavdnica)、马尾草(Equisetum flu-viatile)、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 Michx.)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等4种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组成的水生植物塘系统,研究塘中不同植物对滇池入湖河道污水中氮、磷等指标去除效能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水力冲击负荷能力,能适应河道污水水质和水量均不稳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污水中CODCr、NH3-N、NO3-N、TN和TP等指标均有去除作用;但各种植物对不同指标的去除能力有较大差异,其中浮水植物水芹菜和沉水植物狐尾藻综合净化效能较强.整个植物塘系统对CODCr的去除率最高,达到41.4%;而对NO3-N的去除率最低,只有5.7%.研究成果对滇池人湖河流及其它类似污染水体的生态治理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24.
微囊藻毒素对束丝藻细胞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活性氧(ROS)角度探讨微囊藻毒素(MC)导致藻类细胞死亡的机理及揭示藻细胞对MC诱发的氧化胁迫的响应机制,采用50和500μg·L-1的微囊藻毒素LR(MC-LR)处理束丝藻(Aphanizomenon sp. DC01)细胞,测定了细胞生长、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及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50μg·L-1的MC-LR处理对藻细胞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而500μg·L-1的MC-LR处理可诱导藻细胞死亡.50μg·L-1的MC-LR处理的藻细胞ROS含量在处理第2d显著高于对照;但藻细胞能通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改变修复氧化损伤,使ROS水平在处理第3d恢复到对照水平.500μg·L-1的MC-LR处理可显著降低藻细胞GSH含量和SOD与GPX活性,刺激藻细胞生成过量的ROS;ROS在毒素处理4d后突然暴发,过量的ROS引起膜质过氧化,并最终导致藻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225.
月湖近代生物硅沉积测定与营养演化的动态过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综合了国内外实验方法基础上,完善了湖泊沉积生物硅实验室测定方法.利用此方法,首次对一富营养化小型浅水湖泊--武汉市汉阳区月湖进行了2个柱状沉积物的生物硅含量测试.结果表明,生物硅可以反映月湖的营养演化的动态过程,130 a前,湖泊受到的环境压力为轻;20世纪初期,月湖生物硅沉积缓慢上升,为水体富营养化开始发生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月湖已成为一富营养化湖泊;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月湖水质持续恶化;20世纪80年代至月湖清淤前这段时期入湖污水增多,这加速了生物硅的沉积,正是这段时期使月湖最终沦为劣五类水质的湖泊.  相似文献   
226.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8):185-191
水体富营养化是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面临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如何准确地评价水体营养状态是三峡水库水环境管理的基础。目前,三峡水库水体营养状态评价主要基于水质指标,而利用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评价的研究仍未见报道。该研究利用轮虫群落指标,系统开展了基于轮虫营养状态指数(rotifer trophic state indices,TSIROT)的三峡水库水体营养状态评价。该研究于2015年4月在三峡水库长江干流及其支流库湾完成了139个样点的采集,共鉴定出轮虫49分类单元。基于轮虫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的结果显示三峡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其中长江干流TSIROT均值为43.9,评价结果为中营养状态,空间上长江干流湖北段的水体营养状况比长江重庆段的要差一些。支流库湾TSIROT均值为46.7,评价结果为中-富营养状态,整体来看靠近大坝的支流库湾水体营养状况要好于远离大坝的支流库湾。比较分析轮虫营养状态指数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发现两者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这说明TSIROT是评价水体滞留时间短、水位波动较大的水库生态系统的可靠指标,可用于三峡水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227.
分子技术在湿地微生物群落解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威  吴苏青  吴振斌 《生态环境》2010,19(4):974-978
人工湿地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重视。微生物是人工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对于湿地的净化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与传统的微生物分析技术相比,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解析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时无需纯培养,具有高效、快速、简便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种新的分子生物技术,包括PCR-DGGE、LH-PCR、T-RFLP、PCR-SSCP和ARDRA,以及其在人工湿地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通过这些分子技术,可以分析湿地处理特定废水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丰度、多样性及优势种;鉴定湿地中特定功能菌群(如氨氧化细菌、反硝化细菌、除硫菌等)的数量、活动分布、空间变更及与污染物去除的关系;判断各种系统条件(如不同基质、植物、水力负荷等)的设置对微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对分子技术在湿地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8.
不同填料对人工湿地模拟柱中指示菌的去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不同填料对指示菌的去除效果,选取沸石、无烟煤、页岩、蛭石、陶瓷滤料、砾石、钢渣、生物陶粒8种填料,进行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柱净化污水试验。结果表明,8种填料中对3种指示菌(异养细菌、大肠菌群和粪链球菌)去除率较高的为钢渣(99.9%)和无烟煤(95.9%),推测主要是因为其出水分别呈碱性和酸性造成。除钢渣和无烟煤外,去除率较高的为沸石和蛭石,去除率较低的为陶瓷滤料和生物陶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种填料(不包括钢渣和无烟煤)对指示菌去除率与填料的渗透系数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推测它们主要是通过过滤吸附的机制去除指示菌。  相似文献   
229.
张萌  倪乐意  徐军  何亮  符辉  刘足根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0):1057-1063
水位变化影响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吞吐型、季节性浅水通江湖,其水位季节性变化显著. 通过对2009—2010年鄱阳湖3个水情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湖泊生态学调查,分析水位波动对鄱阳湖植物群落及植物的影响特征. 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高水位导致草滩湿地植被被完全淹没,潜水型湿生植物受高水位胁迫,多采取休眠或耐受的生存策略度过不利时期. 该时期沉水和浮叶植物占优势,优势种为竹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和荇菜.2009年枯水期鄱阳湖低水位创历史新低且提前近1个月到来,湖洲滩地的湿生植被也提前近1个月萌发,洲滩以虉草、灰化苔草、蒌蒿、水蓼、千金子和蓼子草占优势,中高位草滩以中生-湿生植物类群占优势. 平水期鄱阳湖洲滩部分被淹没,形成较明显水位梯度,优势湿生植物苔草属植物和虉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在水位梯度上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230.
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浮力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浮力的调控机制,将铜绿微囊藻分别置于10、15、20、25、30℃条件下,利用改良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测得细胞密度,计算出细胞浮力大小,同时测量细胞内比生长速率、光合活性、NAD(P)H依赖型氧化还原脱氢酶活性、糖含量、蛋白含量和漂浮细胞百分比.结果显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0~30℃),随着温度升高,铜绿微囊藻的漂浮细胞百分率增加,浮力变大;同时,细胞内糖含量减少,蛋白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和NAD(P)H 依赖型氧化还原脱氢酶活性增强.10、15℃条件培养7d,细胞的密度分别增加了2.7%和1.3%,糖含量分别增加了95.3%和65.5%,漂浮细胞百分比分别降低了23.8%和18.3, NAD(P)H依赖型氧化还原脱氢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3.8%和18.3%;而20、25和30℃条件培养7d,细胞的密度则分别减少了2.8%、3.8%和3.2%,糖含量分别减少了8.5%、2.9%和19.4%,漂浮细胞百分比分别增加了0%、7%和8.5%,NAD(P)H依赖型氧化还原脱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0%、7%和8.5%.研究结果显示: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光合速率、生长代谢速率和伪空胞含量来改变细胞密度实现浮力调节.低温下糖含量增加是浮力消失的主要原因,细胞漂浮与沉降的温度阈值在15~2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