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79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机动车技术水平和道路路况是影响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两大因素。本文以中山、佛山和广州三个城市为代表城市,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和实时采集交通流视频的方式收集三个城市的机动车技术水平信息和道路路况,并分析了上述三个城市的燃油类型和累计行驶里程和交通流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衰明,备城市的机动车技术水平特征及差距,其中广州的出租车、公交车已规模推广环保型燃料,各类车型燃料使用比例不同使得尾气成分有一定差异;广州公交车累计行驶里程和年均行驶里程分布较靠后,公交系统的使用率较高;出租车年均行驶里程低于佛山、中山。在交通流分布上,广州总交通量大于中山;广州各级道路交通量呈梯度递减分布,小时交通量差距较大;中山仅国道承担较大范围的运输,其他各级道路分布形状统一,非工作类出行比例低。  相似文献   
222.
自去年冬季以来,全国雾霾天气频发,引起了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今年1月份时,北京空气污染越发严重,一度创历史纪录。恶劣的天气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而且还对人体造成了伤害。频发的雾霾天气,愈来愈像一堵无形的屏障,遮挡住了阳光,让不少人的好心情消失殆尽。为了治理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经过5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23.
运用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对"十一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治污减排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及评估。评价结果显示,治污减排使区域总产出增加2 149亿元;GDP增加208亿元,占"十一五"区域GDP总量的0.14%;居民收入增加122亿元;带动社会就业59万人。在产业结构方面,治污减排对珠三角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的影响分别为0.03%、-0.19%和0.16%。研究结果表明治污减排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224.
受前体物排放和气象因素变化的综合作用,臭氧污染时空特征呈现出明显的演变态势.本文利用2013—2021年广东省国控站监测数据,结合观测长时间趋势分析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手段,分析了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的季节特征演变、季节特征演变的空间差异以及导致其季节演变的原因.结果显示,2013—2021年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其MDA8年平均浓度每年平均上升1.80μg·m-3.秋季是珠三角臭氧污染的频发季节,但不同季节臭氧上升态势存在差异,其中春季臭氧上升趋势最明显(3.1μg·m-3),冬季(2.4μg·m-3)和秋季(2.1μg·m-3)其次,夏季最低(0.98μg·m-3),使得珠三角臭氧污染有向春冬两季扩散蔓延的趋势.不合理的NOx/VOCs减排是导致珠三角臭氧整体往春冬延伸的主导因素.呈现出明显春冬延伸特征的站点多处于珠三角腹部地区,在秋、冬、春季节,珠三角腹部地区多为VOCs控制区.进一步分析还显示,ΔO3/ΔNO...  相似文献   
225.
基于2000—2020年数据,利用IPCC法对珠三角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然后运用STIRPAT模型将碳排放影响因素划分为7个维度,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珠三角碳排放影响因素,并依据广东省发展目标提出8种预测方案。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对2021—2035年不同政策方案下的珠三角碳排放趋势进行动态预测。结果表明:1)既定政策情形下,珠三角2030年可实现碳达峰;2)一定的政策干预可以减少碳排放,但若政府放松管理,将无法实现碳达峰;3)实行单一减排政策情景下,碳达峰时间集中于2025—2030年;4)多种碳减排政策协调控制情境下可在2024年实现碳达峰,优于单一碳减排政策。结合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与碳排放预测结果,提出增加城市绿化、重视政策间协调配合与城市间空间联系、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电力系统、加强居民绿色消费意识等政策建议,将有助于碳达峰的实现。  相似文献   
226.
邓熙  刘飘 《环境工程》2023,41(2):227-233+246
“三线一单”是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国土空间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中水环境质量底线是提升区域水环境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针对目前水环境质量底线划定技术问题,在有关指南的基础上细化了划定技术方法。以珠三角江门市为研究对象,全市划分为94个水环境控制单元,农业源和生活源是江门市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新会区、开平市和台山市水污染物入河总量超过全市的60%。为实现水质改善要求,全市COD、NH3-N、TP的现状污染负荷到2025年至少需削减14%、15%、29%。建立以优先保护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为主体的水环境分区管控体系,3种类型的分区面积占比依次为9.4%、31.9%、58.7%。探讨了水环境质量底线成果落地应用和后续更新调整的重点,研究成果为珠三角其他城市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27.
于2016年在广东大气超级监测站,开展4个季节的VOCs、O3和PM2.5长时间、高分辨率的连续观测,共获得2142组有效数据,并利用OH消耗速率(LOH)、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3种评价方法以及HYSPLIT模型,分析珠三角典型地区大气污染时段VOCs特征及化学反应活性.结果表明,PM2.5高值时段,除异戊二烯外,其余各种VOCs的平均浓度水平高于O3高值时段.3种情境中,VOCs化学反应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PM2.5高值时段、观测期间、O3高值时段.在O3高值时段,来自珠三角东部地区气团中VOCs的浓度水平最高,而来自珠江西岸气团中VOCs的LOH和OFP最高,其次为来自珠三角东部的气团,这说明在珠江西岸和珠三角东部地区有大量的强化学反应活性污染物排放.来自北方内陆地区气团中苯系物占比较高,其SOAFP最高.在PM2.5高值时段,来自南部海洋气团中VOCs的混合比、LOH、...  相似文献   
228.
采用WRF/CAMx模型及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模块研究珠三角地区臭氧季节性时空分布特征,对不同污染天气型下的臭氧来源进行解析,评估珠三角各城市臭氧暴露水平,并探究如何根据实际天气状况为不同城市提出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臭氧浓度遵循夏秋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在所有季节中,珠三角地区以外的污染源始终具有最显著的贡献,其平均贡献为76.4%.移动源、面源和植物排放源是三大珠三角内源.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春夏季有明显的区域输送贡献较高的季节性特征,其贡献率分别为16.0%(19.1μg·m-3)和23.0%(31.8μg·m-3).此外,在冷高压出海、均压场、副热带高压的特殊气象条件下,臭氧浓度均有所增加,相较年平均浓度,增幅分别为48.2%、89.3%、42.5%.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来自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区域输送贡献浓度明显增加,尤其是肇庆和广州,相较于月平均贡献,增幅分别为+96.0%和+52.3%.由于冷高压场的风速及风向的改变,本地源的贡献浓度比月平均有所增加,增幅为49.0%.人均臭氧暴露水平表明珠三...  相似文献   
229.
珠三角地区臭氧(O3)已经逐步取代颗粒物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封闭期间珠三角城市背景污染效应(特别是对O3的放大效应)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PM2.5和NO2质量浓度均为工作日高于节假日,非疫情期高于疫情期。O3质量浓度节假日高于工作日,其中疫情期节假日浓度最高。减排会增加低温高湿背景下O3质量浓度,但会降低其极大值,并导致 O3随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梯度减弱。疫情封闭期间异地输送对于局地O3质量浓度的变化贡献突出。叠加疫情封闭影响的春节假期O3质量浓度比节前工作日增加20.4%~41.7%,与一般年份特征相反,而NO2降低65.3%~75.6%,降低程度强于一般年份。疫情封闭期春节期间O3质量浓度比一般年份上升14.0%~25.9%,而NO2质量浓度降低37.0%~54.5%。低湿晴好的天气为光化学反应提供有利条件,并且疫情封闭扩大了假期人为源减排规模,导致NOx质量浓度进一步下降,使其对O3的滴定效应减弱,同时静稳天气有利于O3浓度的累积,导致局地O3污染被逐步放大。  相似文献   
230.
快速城市化区域表层土壤中杀虫剂的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燕莉  鲍恋君  巫承洲  曾永平 《环境科学》2014,35(10):3821-3829
为探讨快速城市化区域杀虫剂的分布特征,19种被忽视的杀虫剂,即苯基吡唑类(氟虫腈)、氯丹、硫丹、九氯、六氯苯、七氯、狄氏剂、艾氏剂、异狄氏剂、甲氧滴滴涕及其代谢产物被用来分析在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及其周边区域229个土壤样品中的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高浓度的杀虫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中心地区,而低浓度的杀虫剂则分布在珠三角周边区域,这个分布模式与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的分布相似,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对杀虫剂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土地使用类型的转变也可能会导致原城镇农耕地变成现城市居民区,从而使得禁用农药在珠三角中心区域浓度高.来源分析表明在珠三角及其周边区域土壤存在工业氯丹的新输入源.氟虫腈由于半衰期比较短,在很大部分的土壤样品中转化成了氟虫腈砜和氟虫腈硫醚.对土壤中19种杀虫剂进行人体风险评估发现,6个在高人口密度区域收集的样品对人体有潜在的致癌或非致癌风险.因此这些被忽视的杀虫剂在将来环境研究中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