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1篇
废物处理   2篇
综合类   57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影响MBR脱氮效率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郑祥  刘俊新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0):1325-1329
采用重力出流式膜生物反应器,考察了采用2种脱氮运行方式对生活污水脱氮的效果,同时对影响脱氮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N是影响A/O与同步硝化反硝化(SND)2种运行方式脱氮效率最关键的因素.当C/N比小于12时,A/O方式的脱氮效率高于SND;随着C/N的升高,A/O与SND脱氮效率的差距逐渐缩小.对于A/O运行方式,在低C/N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回流比与增加缺氧段的HRT来提高系统的总氮去除率.而对于SND运行方式,好氧反硝化的完成是建立在有足够有机物作碳源的基础上,此时,DO的控制就成为提高脱氮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2.
SBR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气溶胶逸散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采用SBR工艺的某污水处理厂设置采样点,研究各污水处理工艺段微生物气溶胶的逸散特征.结果表明,各工艺段均有细菌气溶胶逸散,浓度为82~1 525 CFU·m~(-3),粗格栅、生化池和污泥脱水间为主要逸散源.各工艺段检测到的细菌气溶胶主要菌属为Cyanobacteria,其它丰度较高的菌属有Aeromonas、Peptostreptococcaceae、Moraxellaceae、Chroococcidiopsis、Sphingomonas、Arcobacter及Acinetobacter等,其中Aeromonas、Arcobacter、Acinetobacter及Sphingomonas为潜在致病菌.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和丰度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减少.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利于微生物气溶胶在空气中保持活性(P 0. 01),风速则与微生物气溶胶的逸散呈负相关(P 0. 05).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的暴露风险较小(HQ 1),但是污染物的累积会增加人体的暴露风险.生物除臭反应器在处理臭味气体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削减微生物气溶胶.  相似文献   
33.
污泥间接干化产生的恶臭及挥发性有机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城市发展,污水处理量大幅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也急剧增加,使污泥的处理处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水泥厂煅烧设备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可实现污泥处置的无害化、减量化以及资源化[1].在焚烧处置之前,须先将污泥进行干化处理,使其含水率达到焚烧要求.湿污泥干化过程中,由于部分有机物的转化与挥发,干化尾气中存在恶臭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北京水泥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工程是我国首个利用水泥窑余热干化处置污水  相似文献   
34.
真菌降解挥发性有机物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国营  刘俊新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0):1320-1324
真菌生物滤池对废气的净化过程,不涉及液膜扩散以及过渡区等问题,因此与传统的细菌生物滤池的净化过程不同.在对真菌生物滤池净化低浓度乙硫醇废气的过程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真菌生物滤池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动力学模型,分别推导出用以描述乙硫醇在生物膜内生化过程的方程式和用以描述气流方向乙硫醇浓度轴向变化的方程式,二者共同描述乙硫醇废气在真菌生物滤池中的传输与被生物分解的过程.通过对含不同浓度乙硫醇废气处理的试验验证,所建立的真菌降解乙硫醇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5.
在氧化沟中构建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经测定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压为0.24~0.39 V,均值为0.29 V.经计算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功率为0.05~0.15 mW,均值为0.08 mW.构建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氧化沟COD去除率为75%~ 90%,TN去除率为5%~38%;无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氧化沟COD去除率为77%~89%,TN去除率为5%~23%.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后能减少氧化沟内外沟中污泥的增加量,约减少15%.  相似文献   
36.
在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测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过程中,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加合离子的形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优化了关键参数,建立了测定污水和污泥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高分辨高灵敏的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方法.流动相A为0.1mmol·l~(-1)乙酸钠缓冲液,流动相B为甲醇,各聚合度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加合离子响应值达到最大;锥孔电压没为60V能最大程度上避免[NPnEO+2Na]~(2+)对测定的干扰.NP1EO,NP2EO和NPnEOs(n=3-15)的仪器检出限分别为10pg,1pg和0.1pg.该方法成功用于污水和污泥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测定.  相似文献   
37.
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IODVC)导流板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IODVC)弯道流场存在的问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Fluent计算方法,对IODVC流场进行了二维单相流模拟,探究导流板结构形式对弯道流速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边界条件下,导流板的结构形式对IODVC内混合液的流态分布影响较大.与单导流板相比,双导流板可将流速大于0.25 m·s-1的区域占比提高9.5%,并改善了弯道出口断面流速分布,有效地减小了下沟道靠近隔板处回流区域;此外,适当延长导流板末端长度,可以进一步强化对IODVC内混合液的导控作用,当延长长度等于导流板半径时,效果最佳,大于0.25 m·s-1的流速区域占比达到44.21%,使IODVC内部流场更加趋于均匀.研究结果对IODVC的进一步优化和工程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前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实验室小试,研究了不同污水水质条件下A2O工艺中N2O的产生特征,以及氧化亚氮还原酶编码基因nosZ含量对N2O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2O工艺中的各单元均有N2O产生,其中厌氧池产生量最大,约占总产生量的32%~85%;A2O工艺产生的N2O主要通过逸散进入大气,少量随二沉池出水进入到环境中。N2O的产生量与污泥中nosZ的含量成负相关,而碳源和DO对含有nosZ基因的反硝化细菌有明显的影响,低DO环境和充足的碳源能够极大的促进其含量的提高,从而显著减少N2O的产生量。  相似文献   
39.
为了提高污泥产电的效率,研究了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基质的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的4个影响因素:电极面积、电极间距、污泥浓度和污泥起始pH。研究结果表明,小电极面积电池的输出电压比大电极面积电池低,而电池的输出功率则正好相反;电极间距较小时(4.5 cm),电池的输出电压比电极间距较大(7.75 cm和13 cm)时高;实验的3个污泥浓度中,13.0 g/L为最佳污泥浓度,污泥浓度的升高或降低均会降低利用污泥产电的输出电压和单位污泥的产电功率,不利于污泥产电;当阳极室污泥的起始pH处于碱性时,电池的输出电压更高,污泥产电更好,其中pH为10.0时最好。极化曲线分析表明,这4个因素均会影响以污泥为基质的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  相似文献   
40.
关于中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制定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缺乏相应的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而强行要求农村生活污水执行城镇排放标准,结果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新西兰等国家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的分析,并结合中国农村水环境状况和污染物处理技术水平现状,提出了按照污水最终去向(资源化利用和直接排放)分类、分级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