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刘海龙  赵晶  陈涛  金坦  李兴 《化工环保》2020,40(1):48-52
采用Ca(ClO)2溶液在高效反应瓶中与模拟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实验,考察了模拟烟气中SO2和NOx的去除效果,以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了Ca(ClO)2的脱硫脱硝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烟气中SO2,NO,NO2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700,1300,820 mg/m^3及Ca(ClO)2溶液浓度为0.35 mol/L的条件下,SO2去除率达到100%,NOx去除率达到67%。脱硫过程中吸收液中的ClO-是100%脱硫率的保障。Ca^2+吸收SO2的反应速率呈现一级反应的特征。得到的脱硫产物CaSO4·2H2O达到了工业石膏的品质要求。同时脱硫脱硝时NOx和SO2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2.
强化混凝与优化混凝:必要性、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混凝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一个引人人胜的课题,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水质的急剧恶化与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对混凝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同时也给研究以一定的发展机遇.在简略地回顾混凝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水体颗粒物、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混凝作用机理以及混凝工艺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概括性介绍.重点论述了强化混凝/优化混凝的必要性与目标.并进一步对若干主要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33.
为提升地勘单位安全文化建设水平,针对地勘单位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管理不实、基础不牢、支撑不足、参与不够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制度规范、理念素养培养、措施投入、参与覆盖为主要内容,基于全天候推广、全过程管理、全方位建设、全员参与四个核心,提出了"Four Full"安全文化建设体系以及"TOVPCO安全文化理念系统"和"四步双向循环法"等特色安全文化建设方法,对地勘单位的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4.
低温污水前置强化混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龙  任宇霞  张忠民 《环境科学》2018,39(5):2239-2248
研究低温对强化混凝过程的影响,合成新型复合混凝剂(Synth A),利用膜分离分级、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紫外差异分析等技术研究常温、低温(2~5℃)条件下强化混凝对溶解性有机物、溶解性有机氮等的去除特征及其对后续生物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氯化铝(AlCl_3)、聚合氯化铝(PACl)和Synth A混凝后浊度去除率和颗粒态COD、N去除率,胶态COD、N去除率高度相关;与相应溶解态指标关系不明确.混凝对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响应值的去除率远高于溶解态COD的去除率.溶解性有机氮(DON)是除颗粒氮(PN)和胶态氮(CN)外,前置混凝分离去除总氮(TN)的主要部分.低温对强化混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温抑制上述3种混凝对浊度和COD去除,且抑制程度依次为AlCl_3PAClSynth A;低温对颗粒态、胶态和溶解态COD、N的混凝去除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对颗粒态和胶态COD、N的负面影响较大.低温原水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响应值较常温原水大幅度升高.低温混凝对荧光响应值及紫外差异吸收的影响较常温更为显著.低温条件下,Synth A对TN、DN及DON的去除率较常温略有提高,保持了对PN和CN的去除能力,投量为30 mg·L-1以上时,DON去除率约为28.5%~41.7%,而常温仅为17%~31.4%.采用前置混凝分离去除大量COD和一定量的TN,能大幅减少曝气池停留时间,稳定TN控制效果.因而冬季采用Synth A等低温适应性强的混凝剂强化前置混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化效率降低,缓解脱氮压力,稳定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5.
为明确云企业资源计划(ERP)不安全事件的人因失误因素,构建基于故障树分析-贝叶斯网络(FTA-BN)的人因失误分析模型,以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首先,对云ERP安全审计记录披露的不安全事件进行分类和追因分析,构建云ERP不安全事件故障树,并定量分析最小割集、结构重要度;然后,将故障树映射为BN结构,利用案例数据进行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得到最终的贝叶斯网络;最后,依托贝叶斯网络的敏感性分析辨识关键人因失误因素,凭借预测推理计算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云ERP安全人因失误因素中工作不到位、培训不足、资源分配不足、管理流程存在问题、职责不清等因素在对应的事件域中应得到重点关注,以保障持续安全。  相似文献   
36.
合理评估流域生态风险,对于优化流域景观格局、建立流域生态风险预警机制、降低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维护流域生态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干旱内陆河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以三期遥感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风险指数,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流域生态风险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7-2010 年,流域景观发生较大了变化,草地面积减少12.73×104 hm2,未利用地面积增加15.59×104 hm2;将生态风险划分为5 个等级,其中低生态风险区向流域上游不断迁移,面积减少31.89×104 hm2,较低生态风险区向上游和中游不断延伸,面积增加29.30×104 hm2,高生态风险区向下游不断扩展,面积增加58.69×104hm2;流域生态风险转换方式共有7 种,低向高等级转化的总面积为122.56×104 hm2,高向低等级转化的总面积为6.12×104 hm2,生态风险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37.
CSMR分类体系是一种半定量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其综合考虑了多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但是计算复杂。在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CSMR分类体系基础上,引入卷积神经网络原理,建立基于CSMR和卷积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首先,通过85个实测岩质边坡样本对模型进行训练,构建CSMR方法中的坡高H、高度修正系数ξ、RMR评分、结构面方位修正系数(F1、F2、F3)、开挖方法修正系数F4和结构面条件修正系数λ共8个影响因子和边坡稳定状态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然后,用另外15个边坡样验证基于CSMR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广东清远银湖城边坡稳定性分析,其预测值和期望值基本吻合。同时与有限元分析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能快速预测边坡稳定性,可为山区工程建设中岩质边坡工程设计和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8.
生产、消费的环境成本外部性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体现资源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建立、运用资源动态调控体系(DRSR)、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是绿化传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本文就运用资源动态调控体系,内化环境成本、改善环境状况的问题提出个人观点,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39.
引黄水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山西省太原段的引黄水水质,探讨了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引黄水的适用性、处理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引黄水原水中的COD含量较高,而Br-未检出,提示可以采用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总体来说,臭氧低投加量(0.52~0.98mg/L)时的助凝效果更为显著,在不同的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下的除浊效果都优于常规混凝处理;单独投加臭氧时,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水体紫外吸光度(UV254)逐渐降低,当臭氧投加量为2.52mg/L时,UV254去除率为44%;虽然常规混凝处理即可控制出水的浊度和UV254,但由于混凝剂投加量大,综合效益较低,而臭氧预氧化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助凝作用,也能对水体UV254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从甲醛、BrO3-产生量控制的角度来看,太原段引黄水水质适用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0.
历史文化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早期排水系统不完善,后期工程改造限制较多,在降雨事件中时常面临积水和内涝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针对历史文化区的特征进行降雨径流管理是决策管理者及技术专家要解决的问题。以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大礼堂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其历史文化景观格局和场地自然现状的解析,筛选了4种基于自然功能的LID-BMPs (蓄水池、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和植草沟)设施,并设计了这些类型LID-BMPs设施的空间布置方案。随后采用SUSTAIN模型进行LID-BMPs方案的水量水质控制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LID-BMPs方案能够在设计降雨条件下中满足区域降雨径流控制目标,并且在典型年中实现径流量和污染负荷的显著削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