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通过盆栽试验和池栽试验研究了镉胁迫下巨菌草的生长、生理响应及耐性、吸收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随镉胁迫质量比增加,巨菌草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总体上均呈指数减少,POD、CAT活性及MDA、SP、As A和GSH含量呈线性、指数、幂函数或二次项变化,地上部和根部的镉质量比和累积量呈线性增加。镉质量比为120 mg/kg时,巨菌草地上部镉质量比和累积量达到最大,分别为46.24 mg/kg和4.06 mg/pot;迁移系数和地上部富集系数分别为0.80~3.00和0.37~3.85。与盆栽试验相比,池栽试验中巨菌草株高、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显著提高;地上部镉质量比和累积量分别为22.53 mg/kg和7.67 mg/plant,地上部富集系数为0.80,迁移系数为1.14。研究表明,巨菌草在镉胁迫下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和富集能力,可以作为一种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32.
四川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之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分析评价了四川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了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努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资源污染;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工作,努力补充有效耕地面积;搞好水土保持和治沙防沙工作;加快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33.
为解决重金属废水处理问题,寻找高效低成本的生物吸附剂,本文选用了野菊杆(Dendranthema indicum, DI)、艾杆(Artemisia argyi, AA)、薄荷杆(Mentha haplocalyx, MH)和柠檬皮(Citrus limon, CL)四种植物材料对水中铅离子进行吸附研究。并利用SEM、BET和FTIR对材料进行表征,探讨了吸附剂投加量、溶液初始pH和共存阳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材料对模拟废水中铅的吸附量随投加量的增加呈对数下降(P<0.05);随初始pH的升高,四种材料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准一级动力学能更好地描述野菊杆对Pb2+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准二级动力学能更好描述艾杆、薄荷杆和柠檬皮对Pb2+的动力学吸附过程。野菊杆和艾杆对铅的吸附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层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薄荷杆和柠檬皮对铅的吸附过程主要为不规则的多分子层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共存阳离子Mg2+、Cu2+、Al3+与Pb2+产生竞争吸附,显著降低材料对Pb2+的吸附量(P<0.05)。四种植物材料吸附性能大小顺序为薄荷杆 > 艾杆 > 柠檬皮 > 野菊杆。因此,四种植物材料是吸附废水中铅离子的潜在材料。  相似文献   
34.
刘永恩  张世熔  胡超  林晓利 《四川环境》2007,26(1):14-20,50
根据野外调查的数据分析,对流沙河流域干旱河谷不同生态恢复程度下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样方中分布的植物共33科61属66种。在林地中,共有植物24科41属45种。但是不同恢复程度中的物种组成有显著差异:Ⅰ级恢复程度中有11科17属17种,Ⅱ级恢复程度中有13科21属21种,Ⅲ级恢复程度中有18科27属31种;主要物种为松科、蔷薇科、马桑科、禾本科、菊科植物;物种丰富度依次为Ⅲ级〉Ⅱ级〉Ⅰ级;生物量的变化特点为对照(0.31t/hm^2)〈Ⅰ级(5.66t/hm^2)〈Ⅱ级(200.29t/hm^2)〈Ⅲ组(307.06t/hm^2)。在园地中,共有植物19科37属37种;物种丰富度变化不明显,梨树始终在样方中占主导;生物量的变化:Ⅲ级(217.67t/hm^2)〉Ⅱ级(72.60t/hm^2)〉Ⅰ级(39.71t/hm^2)〉对照(0.21t/hm^2);果树产量变化Ⅰ组(31t/hm^2)〈Ⅱ组(54t/hm^2)〈Ⅲ级(195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