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浅论生态环境立法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生态环境立法一直受到非理性思路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体系不完善、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法律条文之间相互冲突等问题.因此要注重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之间的融合及生态环境立法的现实性,消除现行生态环境立法中的法律规定互相矛盾冲突的现象.  相似文献   
33.
生命周期评价法 (LCA)可以用来评价在产品生产及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对于建筑工程项目 ,LCA能用来评价建造过程中与建筑材料的生产相关的环境污染的评价 ,但许多上游产业的生产过程都是排除在外的。输入输出分析在特定的建筑产品中应用于LCA方法时易受其不足的影响。本文对于建筑工程建议了一个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法 (HybridLCA) ,使其评价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34.
以对苯二酚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三维电极-Fenton试剂耦合法,并对三维电极法、Fenton法及三维电极-Fenton试剂耦合法去除废水COD的效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三维电极-Fenton试剂耦合法处理效率明显高于普通Fenton法和三维电极法.且最佳工艺条件下,三维电极-Fenton试剂耦合法对模拟对苯二酚废水COD去除率可达92.03%.  相似文献   
35.
自然沟渠控制村镇降雨径流中氮磷污染的主要作用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林山村镇为例,分析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在自然沟渠内的空间变化特征和不同控制机制的净化能力,研究了自然沟渠控制村镇降雨径流中氮磷的主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除NO3--N浓度在沿程上呈先减后增而后再减的趋势外,其它氮磷污染物(TN、PN、NH4+-N、TP、PP和PO43-·P)均为沿程递减趋势.溶解态氮是降雨径流氮素在空间沿程上的主要迁移形态,溶解态磷是流量限制型事件降雨径流磷紊空间沿程的主要迁移形态,而颗粒态磷是物质限制型事件降雨径流磷素空间沿程的主要迁移形态.泥沙截控固持是自然沟渠控制降雨径流氮磷污染的主要作用机制,有效降低径流中颗粒物浓度和拦截泥沙是控制降雨径流氮磷污染的关键.沉降段和沉沙凼具有明显的泥沙及颗粒态氮磷截控固持作用,可较好地去除村镇降雨径流中的氮磷颗粒态污染物,平均氮磷去除量分别为144.51、65.20 g·m-2(平均雨量37.85mm).植物吸收是植被段氮磷去除的重要途径,在雨季共吸收氮磷分别可达82.69、12.52 g·m-2.跌落曝氧也是降雨径流氮磷污染控制的重要作用机制,跌落段对NH4+-N的平均去除负荷为15.05 g·m-2.  相似文献   
36.
循环利用水资源,是缓解煤炭生产和相关产业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兖州矿业集团南屯片区水资源现状为基础,构建了片区循环利用模式,并分析了其利用效益,为同类片区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7.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土壤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取决于有机碳的稳定性。为科学评价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碳汇功能及固碳潜力,对湖南省会同县不同发育阶段的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生化特征和物理保护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人工林发育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活性碳库Ⅰ(LPⅠ)、活性碳库Ⅱ(LPⅡ)和重组有机碳(HOC)含量以及微生物熵(MQ)均在中龄林阶段出现最低值,而轻组有机碳(LOC)和顽固性组分(RF)随林龄增加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土壤RF占SOC的比例(顽固性碳指数,Ir,C)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即在中龄林阶段比例最高,在成熟林阶段为41.9%~57.6%,高于幼龄林阶段的38.7%~43.0%;HOC占SOC的比例从幼龄林阶段的86.4%~87.5%下降到成熟林阶段的82.5%~83.9%。总体而言,杉木人工林的发育过程是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土壤有机碳自身的顽固性增强,但受到的物理保护程度减弱。此外,各组分中以LP I对土壤微生物的有效性最高。  相似文献   
38.
土壤铅污染及其危害备受关注。作为评估其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科学指标之一,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仍不甚明确。采集中国5种典型土壤(红壤、褐土、黑土、棕壤和黄壤),根据国标中一类建设用地的管制值制备成800 mg·kg-1的铅污染土壤样品,利用先进的基于生理学的体外试验方法(改进的PBET模型)研究经口部摄入的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而从土壤理化性质和铅的赋存形态角度,全面综合地探讨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土壤间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铅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72.7%—82.6%,各类型土壤间差异极显著,其中红壤较高而黑土较低;进入小肠阶段后,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极显著降低至22.8%—27.7%,各类型土壤间无显著差异。土壤铅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与之相同。对儿童而言,土壤铅在胃阶段的非致癌风险达到可接受限值的2.1倍;且整体而言,土壤铅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平均达到成人的7.6倍,必须加以重视。此外,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与土壤pH、有机质质量分数和迁移系数均存在高度显著相关性,其中,土壤pH是影响土壤铅在胃肠道的生物可给性的主导因子。通过体外试验可直接、简便而准确地获取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信息,建议在今后实地的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工作中引入该方法。该研究成果将为铅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与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9.
老化作用对微塑料吸附镉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新兴污染物微塑料被证实可吸附传统重金属污染物镉(Cd),而其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经历老化过程而发生改变,目前囊括多种材质的微塑料并涉及关键的老化作用对其吸附Cd影响的综合性和机制性的研究仍缺乏.选取PS、ABS、PP、PVC和PET等5种代表性的微塑料,通过紫外辐射法进行老化,全面对比了老化前后微塑料比表面积、结晶度...  相似文献   
4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加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为应对环境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增加了对环境问题的治理.氮氧化物污染在环境治理中是一项重要的项目,氮氧化物污染物主要来源是煤的使用,对于燃煤工业氮氧化物的控制是关键,燃煤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想彻底治理燃煤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污染那就必须从锅炉的设计出发,提高锅炉的制造水平,设计出可以有效减少氮氧化物的锅炉,用先进的锅炉代替落后的耗能高排放大的锅炉,使用低碳技术以及低氮燃烧技术,并且采用先进的技术对排放的尾气进行处理,降低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