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2篇
综合类   45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不同曝气密度对CANON工艺启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室温(25℃)下采用3组反应器R1、R2、R3,接种成熟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在总曝气量一定,曝停比为1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曝气密度(3、6、12)对CANON工艺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R1、R2、R3分别经过32、29、23 d实现了CANON工艺成功的启动,较大的曝气密度有利于CANON工艺的启动; R1、R2、R3在周期实验中p H分别下降了0. 4、0. 55、1. 06,即在总曝气量一定的情况下,R3因其较大的曝气密度和合适的时间间隔,更有利于抑制NOB活性,使得系统对DO的利用率更高,提高了系统的脱氮性能;通过脱氮路径分析可得,系统中存在着ANA和SNA两种脱氮路径,SNA所占比重分别为19. 3%、24. 5%、33. 6%,随着曝气密度的提高,SNA贡献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2.
李冬  魏子清  劳会妹  李帅  张杰 《环境科学》2019,40(12):5456-5464
为实现低C/N城市污水的同步脱氮除磷,采用SBR反应器以厌氧/好氧(A/O)为运行方式,在保持总曝气量900 L不变的条件下调整曝气策略[将均匀曝气2. 81 L·(h·L)-1改为先高强度4. 22 L·(h·L)-1后低强度1. 88 L·(h·L)-1的"高/低曝气"和先低强度1. 88 L·(h·L)-1后高强度4. 22 L·(h·L)-1的"低/高曝气"].试验考察了不同曝气策略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及污泥特性.结果表明,高/低曝气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最佳,出水NH_4+-N、NO_2--N、NO_3--N和TP浓度分别为0、0. 15、8. 12和0. 04 mg·L~(-1),总氮(TN)和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78. 33%和99. 19%,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作用明显,SNED率为77. 08%.且相比于均匀曝气,系统硝化速率及反硝化速率均增加,反硝化速率(以N/VSS计)达到整个运行过程中的最大值,为14. 33 mg·(g·h)-1,同时颗粒污泥密实度、沉降性能及稳定性提高,污泥容积指数(SVI)为23. 49 m L·g~(-1).调整曝气策略为低/高曝气后,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变差,TN和TP去除率均降至最低,分别为51. 26%和58. 32%,但此时系统硝化性能最佳,氨氧化速率和硝酸盐生成速率均达到整个运行过程中的最大值,分别为14. 92 mg·(g·h)-1和7. 50 mg·(g·h)-1,同时颗粒污泥中丝状菌大量繁殖、结构松散、沉降性及稳定性均变差,SVI升至40. 76 m L·g~(-1).故采取高/低阶梯曝气策略有利于AGS系统高效脱氮除磷及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33.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雷击火发生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火灾是森林植被区最为重要的扰动因子,而雷击火是森林火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兴安岭地区频繁的森林火灾己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沉重压力和巨大威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SPSS统计软件和m atlab等工具,分析了1966-2006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雷击火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上述41年间,该地区共发生森林雷击火560起,6月份是雷击火的高发期,而一天中15,16时又是雷击火的高发时段,且雷击火的发生存在着24 a的显著周期震荡和12 a,2 a的次显著周期震荡。同时,雷击火火场质心呈显著的带状分布,并有向东南偏移的趋势。此项研究可为大兴安岭林区科学有效地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光释光信号积分区间的选择对等效剂量(D e )的估算有重要影响。光释光衰减曲线并非单一的指数衰减,而由多个指数衰减函数组成,且每个衰减函数代表不同的信号组分。因矿物晶格陷阱类型不同,各组分有不同的衰减率、热稳定性等。本文对采自青藏高原东缘4个典型黄土分布区的黄土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石英光释光组分分析和背景区间扣除研究。结果发现:(1)高原东缘黄土石英光释光信号由快、中、慢组分组成,并以快组分占主导,适合用单片再生剂量法测定等效剂量;(2)不同背景区间扣除对小于10 Gy样品等效剂量结果影响较小,误差范围内一致;(3)对大于10 Gy样品,选取早、晚不同背景区间扣除其等效剂量结果差异显著,两者差值占晚期背景扣除所得D e 值的10%—38%,且有随D e 值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因此计算大于10 Gy样品D e 时应慎重选择积分区间。  相似文献   
35.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粒度分布的端元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青藏高原东部黄土粒度指标蕴含的物源和沉积信息,运用参数化端元分析模型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采集的大量表土和马兰黄土样品粒度数据进行了分解。结果得到五个Gen.Weibull分布端元,分别是:(1)众数粒径为1~2μm和7~9μm的远源端元,可能由高空西风搬运而来;(2)众数粒径为35~45μm和60~80μm中远源端元,可能主要由高原季风搬运而来;(3)众数粒径为180~560μm的砂粒组分端元,可能主要为近源和局地来源。因此研究区黄土为多物源、多搬运动力下的风成沉积物。进一步比较端元间的众数粒径、标准偏差以及含量占比的差异,揭示了沉积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差异对黄土沉积有重要影响。此外,研究区与邻近的黄土高原西缘黄土粒度端元的特征差异指示了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在搬运动力、物质来源及其贡献方面与西部黄土高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6.
边坡系统时刻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导致其失稳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非线性、非连续性特征,这是边坡工程稳定性难以准确评估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非线性突变理论,以势函数为响应变量,破裂区长度为控制变量,构建边坡突变失稳分析模型,对边坡力学机制及突变模型特征进行分析,获得边坡发生突变失稳时的破裂区临界长度,量化边坡稳定状态判定依据,为边坡的稳定性评估提供一种新的可选路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所述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间误差在工程上是可以接受的,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7.
38.
西北太平洋大气海洋对东北亚冷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东北亚夏季气温场与全球海温场的SVD分析,得出东北亚冷夏的产生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普查120a来东北亚冷夏年西北太平洋海温距平状况,发现该区域93%为负距平.对1881-1999年西北太平洋海温指数NWP及Nino3.4序列与东北亚夏季气温序列的相关分析得出,西北太平洋海温与东北亚冷夏的关系较El Nino与之的关系要直接得多.从西北太平洋影响东北亚夏季气温的机理来看,西北太平洋海洋与大气环流共同对东北亚夏季气温产生着影响,当夏季西北太平洋吸收的短波辐射较少,海温距平为负,向大气释放的潜热通量较少,而500hPa位势高度场偏低时,东北亚发生冷夏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9.
丛枝菌根影响纳米ZnO对玉米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卫中  王发园  李帅  刘雪琴 《环境科学》2014,35(8):3135-3141
人工纳米颗粒(engineered nanoparticles,ENPs)能被植物吸收、积累,随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引起健康风险.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可与陆地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高等植物互惠共生,可能影响ENPs的生物效应.在温室土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施加不同水平纳米ZnO(0、500、1000、2000、3000 mg·kg-1)和接种AM真菌Acaulospora mellea对玉米生长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中纳米ZnO施加水平的增加,菌根侵染率和玉米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根系总长、总表面积及总体积降低,植株体内Zn含量和吸收量逐渐增加,地上部分P、N、K、Fe、Cu吸收量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均促进玉米的生长,改善P、N、K营养,根系总长、总表面积及总体积增加,并在施加纳米ZnO时增加Zn在玉米根系中的分配比例.本结果首次表明,土壤中纳米ZnO对丛枝菌根具有一定毒性,而接种AM真菌能够减轻其毒性,对宿主植物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0.
本文采用资料收集和传统生态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动植物区系特征、生物多样性现状、植被群落特点、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太岳山森林公园目前生物多样保护所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为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