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9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长牡蛎尼氏单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集大连大窑湾养殖区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抽取其血淋巴液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到尼氏单孢子虫(Hap-losporidium nelsoni)原生质体的类似物.对抽取的血淋巴液进行总基因组DNA的提取,将扩增单孢子虫(Haplosporidiosis)SSUrDNA区域的引物对HAP-F2和HAP-R2进行改进,经过特异性试验证明其特异性很好,得到引物对HAP-F和HAP-R,应用此对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果扩增出239bp条带.将PCR产物进行测序,经序列比对分析确定为尼氏单孢子虫.同时,采用尼氏单孢子虫的特异性DNA探针MSX1347对抽取的长牡蛎血淋巴液进行原位杂交,结果也检测到了尼氏单孢子虫.  相似文献   
32.
大肠杆菌作为粪便污染指示生物,其DNA指纹图谱稳定性是制约微生物污染源识别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本研究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后的Escherichia coli K12(K12GFP)为受试菌株,利用REP-PCR方法,对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光照、盐度条件下其DNA指纹图谱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色荧...  相似文献   
33.
梁斌  兰洁  兰叶青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8):1326-1330
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通过批式试验研究了苦杏仁酸、苹果酸、乳酸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结果表明,这3种α-OH酸还原Cr(Ⅵ)的能力表现为:苦杏仁酸>苹果酸>乳酸.苦杏仁酸对Cr(Ⅵ)的还原作用受pH变化的影响较大,而乳酸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同时研究了Mn(Ⅱ)对3种α-OH酸还原Cr(Ⅵ)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n(Ⅱ)对3种α-OH酸还原Cr(Ⅵ)均有催化作用,其中对苦杏仁酸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4.
研究了维生素B6在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CNT/GC)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碳纳米管对维生素B6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维生素B6有2个氧化峰(Epa1=0.20V,Epa2=0.44V)和2个还原峰(Epc1=-0.33V,Epc2=-0.66V),在CNT/GC电极上的氧化还原较复杂;在5.0×10-6—8.0×10-5mol/L浓度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维生素B6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3σ/slope)为1.8×10-6mol/L。  相似文献   
35.
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通过批式试验研究了苦杏仁酸、苹果酸、乳酸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结果表明,这3种α-OH酸还原Cr(Ⅵ)的能力表现为:苦杏仁酸>苹果酸>乳酸.苦杏仁酸对Cr(Ⅵ)的还原作用受pH变化的影响较大,而乳酸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同时研究了Mn(Ⅱ)对3种α-OH酸还原Cr(Ⅵ)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n(Ⅱ)对3种α-OH酸还原Cr(Ⅵ)均有催化作用,其中对苦杏仁酸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6.
川西北壤塘地区西康群深海浊积砂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西北壤塘西康群浊积砂岩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的综合研究表明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物相同。综合其它地质资料可以认为 ,本区浊积岩的物源区为康滇古陆。  相似文献   
37.
在ENVI、ArcGIS系统的支持下,集成土壤侵蚀模型、泥沙输移模型和污染物富集模型,建立了基于网格单元非点源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的通用计算方法。以碧流河流域为例,利用调查、收集的数据资料确定了模型中各计算因子,估算了流域土壤流失量、输沙量和吸附态氮负荷。结果表明:2012年,碧流河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137 t/(km2·a),平均输沙模数为295 t/(km2·a),吸附态氮流失模数为326 kg/(km2·a),吸附态氮流失总量为878 t,其中林地562 t、耕地285 t,分别占吸附态氮流失总量的64%和32%。为减小碧流河流域土壤侵蚀吸附态氮的流失,应进一步提高流域内林地、草地质量,在水土保持功能弱的林草地上实施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38.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历经40余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从分散到统一的跨越发展,监测领域、监测项目不断拓展和丰富,监测质量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在统筹协同、体系建设、人员装备能力和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与服务管理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分析体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强化监测体系的统筹协调、优化提升服务效能、加强能力建设和提升监测技术研发应用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9.
本文对杭州湾海域2018年8-9月2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Hg和As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2.50×10?6、21.93×10?6、63.39×10?6、0.10×10?6、48.32×10?6、0.05×10?6、5.45×10?6,所有评价因子的含量平均值均低于全国海岸带重金属的背景值。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Cu、Pb、Zn、Cd、Cr、Hg和As的平均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7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u>Cr>Zn>Pb>As>Hg>Cd。重金属富集程度分析结果显示,Cd、Hg和As的富集程度较低,Pb和Zn的富集程度相对较高。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杭州湾海域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较低”,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较好。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TOC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表层沉积物TOC含量与重金属Cu、Pb、Zn、Cd和Cr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前两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64.42%和16.59 %;结合相关性分析表明,Cu、Pb、Zn、Cd和Cr主要的来源为工业生产与生活污水。  相似文献   
40.
总氮为山东省渤海近岸海域总量控制的主要污染物,本文利用输出系数法评估了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研究了总氮陆源入海时空分布格局。结合山东省渤海近岸海水水质目标,运用入海负荷最优化法,本研究得到12条主要河流的总氮允许入海量为86,184 t/a,为达成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水质目标,总氮需减排60,505 t/a。基于陆海统筹考虑,本文分配了研究范围内各地市总氮削减量。本研究对有效改善山东省渤海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