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一体,表现在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和生态良性循环.本文结合目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明确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提高常规能源的使用效率等几点建议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32.
胞外多聚物对酶催化污泥厌氧水解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伟  贾原媛  郑伟  李小明  周俊  杨麒  罗琨 《环境科学》2011,32(8):2334-2339
研究了胞外多聚物对酶催化污泥溶解效果和催化过程中污泥化学组分变化的影响.向原污泥及去除胞外多聚物的剩余污泥外加酶,并与未加酶组水解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酶浓度〈20 mg/g时仅水解污泥胞外物质,加大酶量能显著引起污泥破解.溶菌酶用于原污泥水解效果较好,SCOD/TCOD最高可达28.14%,投加量60 mg/g,反...  相似文献   
33.
周俊  郑伟  李小明  杨麒  陈伟  罗琨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8):1691-1698
利用从土壤中采集分离出来的嗜热菌进行嗜热酶溶解(S-TE)污泥稳定化处理,同时添加4种金属离子(K+、Ca2+、Mg2+、Fe2+),考察各金属离子对剩余污泥水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4种金属离子都能强化污泥酶促反应,反应5h左右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达到最大值.反应过程中,200μmol·L-1K...  相似文献   
34.
基于漏磁检测数据的长输管道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道的适用性评价技术就是对含有缺陷的管道是否继续适用及如何继续适用的定量评价,对缺陷管道的检测和维修周期都有着重要的依据。考虑长输管道管体腐蚀检测最常用的漏磁通检测(MFL)技术,比较相关的标准,提出管道风险的"木桶效应",即管道最危险点的承载能力决定着整个管道的承载能力。建立在役长输管道腐蚀缺陷检测基础上的适用性评价模型,并用工程算例验证,能直接处理漏磁通检测的管道数据,计算缺陷管道剩余强度,预测缺陷管道的剩余寿命。  相似文献   
35.
建立了两次金汞齐-冷原子荧光光谱法(CVAFS)测定大气中痕量气态总汞(TGM)的方法。研究表明:本方法的绝对检出限为2 pg;当以0.2~0.4 L·min-1 采样速度,采集12~48 h时,采样效率> 99%,精密度为9.63%;样品经2次循环加热分析,热解吸效率> 99%。这种分析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其他环境样品痕量汞的测定。  相似文献   
36.
活动断层是埋地长输管道安全运行面临的主要威胁,走滑断层是常见的1种断层形式,走滑断层错动下管道会产生较大的轴向应变而引发失效。采用松散颗粒状的松砂土进行管沟回填是穿越断层埋地管道主要的抗震措施之一。为得到经济有效、适用工程的管沟尺寸,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准确的考虑管沟回填的管道穿越走滑断层数值模型,使用壳单元和实体单元模型来模拟管道和土壤,采用面与面接触算法准确描述管土接触;通过参数化计算,分析了管沟的几何尺寸对管道应变的影响,并基于经济性原则给出了管沟尺寸的建议值。结果表明:管沟坡度是影响管道应变的主要因素,工程中建设管沟时建议其管沟坡度小于1,且管道尽量浅埋,对于管沟加宽裕量可不做特殊处理。研究结果可为埋地管道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为管道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7.
于 2013年 8 月对庙岛群岛南部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采用香农-维纳指数、物种均匀度以及丰富度指数,对该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的分布以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41种,其中硅藻21种,甲藻19种,硅藻和甲藻是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主要部分。各站获得物种数在2~17种之间。研究发现,在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方面,表层水的数值都比底层水高。本研究对浮游植物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环境因子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OD、叶绿素a(Chl a)和总磷(TP)是影响庙岛群岛南部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物种数和丰富度的主要因素。ABC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底层水样中受中度干扰的站位较多,且多集中在庙岛海峡。  相似文献   
38.
对驾驶行为的危险状态进行动态辨识并提前预警是防止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种基于Kohonen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VM)的驾驶行为险态动态辨识方法。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选取油门、方向盘转角、刹车、离合、X轴速度、Y轴速度、X轴加速度、Y轴加速度、发动机转速作为驾驶行为状态指标。应用Kohonen神经网络对9个指标组成的向量进行非监督聚类。用聚类结果组成的时间序列表示驾驶员行为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以此作为输入,通过训练SVM实现驾驶行为险态辨识,解决了高维指标数据监督聚类困难和险态识别的静态性问题。最后,采用驾驶模拟器进行试验设计,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以8个危险场景作为诱发驾驶行为险态出现的刺激,10个被试共产生8 400组识别序列,选取600组标识为险态的时间序列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驾驶行为险态识别正确率为82.22%。不同被试的正确率差异控制在6%以下,表明此模型具备一定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39.
揭示果园、农耕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渭北旱塬乃至黄土高原区土壤碳库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同步采样及湿筛法将果园和农耕地这2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壤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 2 mm)、中间团聚体(0. 25~2 mm)、微团聚体(0. 053~0. 25 mm)及粉黏粒(0. 053 mm)组分质量分数,测定各组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计算出0~40 cm土层各组分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分布、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果园不同粒级团聚体( 2、0. 25~2、0. 053~0. 25和0. 053 mm)含量均值分别为12. 9%、51. 3%、28. 8%和7. 0%,农耕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8. 3%、49. 7%、33. 6%和8. 4%, 0. 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农耕地.在0~40 cm土层,农耕地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显著低于果园(P 0. 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影响主要在0~10 cm土层,与农耕地相比,果园大团聚体、中间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粒内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56. 0%(P 0. 05)、57. 1%(P 0. 05)、40. 8%(P 0. 05)、13. 0%(P0. 05).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粉黏粒除外)储量均为果园高于农耕地.果园增加了 0. 25 mm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缓解了农耕地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并提高了有机碳的稳定性.因此,与农耕地相比,果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较高,提高了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促进了土壤固碳.  相似文献   
40.
土壤微生物的C、N、P养分需求和代谢限制与环境养分的有效性有着密切关系.然而,有机无机肥配施如何影响苹果园土壤微生物C、N、P代谢限制亟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基于2008年建立的苹果园长期定位试验,应用土壤酶化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C、N和P周转相关的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PHOS)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碳利用率之间的关系.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结果表明:①在果树各生育期,施用有机肥处理(MNPK和M)的微生物量碳(microC)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CK和NPK);微生物量氮(microN)含量,在萌芽期NPK、MNPK和M处理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89%、269%和213%(P<0.05).②CK处理在萌芽期有较高的叶片ω(N)和ω(P)(29.8 g ·kg-1和2.17 g ·kg-1),并且仅果树萌芽期的叶片P含量与土壤有效磷(A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③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的所有数据点均在1 :1线以上,表现为微生物群落存在较强的P限制;果树生长期,矢量长度和角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6~0.79和59.3°~67.7°,且研究中矢量角度均>45°,也体现了微生物存在较强的磷限制.④RDA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和速效氮(AN)是影响矢量长度的主要理化因子,AP、AN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矢量角度的主要理化因子;SEM分析表明,A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直接影响microC和microN,AP直接影响microP和microN,DOC和AP直接影响矢量长度,AP和microN直接影响矢量角度;微生物碳利用率与矢量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矢量角度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有机无机肥配施通过影响果树不同生育期土壤碳和磷含量,调控微生物碳、磷代谢进而影响微生物碳利用率,为有机无机肥配施提升土壤质量、维持土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