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31.
机动车尾气排放VOCs源成分谱及其大气反应活性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选取轻型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和摩托车等城市典型机动车种分别采用底盘测功机及实际道路实验,结合SUMMA罐采样的方法,获得了小轿车、出租车、公交车、卡车、摩托车和LPG助动车的尾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各车型机动车尾气VOCs的浓度及其物种组成.结果表明,轻型汽油车尾气VOCs以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为主,占43.38%~44.45%;重型柴油车以丙烷、n-十二烷及n-十一烷等烷烃组分为主,占46.86%~48.57%,还有13.28%~15.01%的丙酮等含氧特征组分;摩托车与LPG助动车的主要成分为乙炔,分别占39.75%和76.67%左右.各车型中,摩托车和轻型汽油车尾气VOCs的化学活性显著高于重型柴油车辆,以上海市为例,其大气化学活性贡献分别占55%和44%左右,是影响城市和区域大气氧化能力的关键污染源,其中以甲苯、二甲苯、丙烯、苯乙烯等关键活性物种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32.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O3和PM10的区域污染特征模拟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以TRACE-P污染源资料及上海市地方排放清单为基础,采用Models-3/CMAQ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和中尺度气象模式MM5,模拟研究了2001-01和2001-07长三角近地面二次污染物O3及PM10的浓度分布及输送状况,并以上海市国控点2001年冬、夏季各10 d的小时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Models-3/CMAQ对O3和PM10的模拟结果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52;一致性指数分别达到0.81和0.99.模型对O3小时最高浓度的估算偏低27%,标准偏差为-3.1%;对PM10小时平均浓度的估算偏低10%,标准偏差为46%.模型已具备再现和模拟长三角大气污染输送过程的能力,且误差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模拟结果显示,2001-07长三角区域16个主要城市中,有14个城市O3小时最大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高浓度O3可覆盖苏南和浙北广大区域.2001-01泰州、扬州、南京、镇江、常州等城市受本地排放源和北部大气污染输送的影响显著,大气PM10日均浓度超过PM10国家二级标准.长三角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与污染类型受大气污染传输与化学转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夏季太阳辐射较强时,南部城市排放的污染物常以二次污染物的形式影响下风向城市;太阳辐射较弱的情况下,则以一次污染物输送为主的形式影响周边地区.冬季长三角区域颗粒物污染总体水平较高,这与我国北方地区排放的颗粒物在西北风作用下向长三角输送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已逐渐从局地转为区域问题.  相似文献   
33.
采用MARKAL(市场分配)模型研究了上海能源系统对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响应,情景中包括提高能源效率,供应侧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结果显示,提高能源效率,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后,2005年全市SO2和PM10排放量将较基础情景减少18.0万t和2.8万t,CO2排放量减少2300万t。但要进一步降低SO2排放量,使之达到“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指标,主要潜力将取决于末端处理。  相似文献   
34.
应用Models-3/CMAQ研究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及输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美国国家环保局第3代空气质量模式(Models-3,/CMAQ),配合中尺度气象模式(MM5)进行研究,模拟了2001年1、7月份长江三角洲区域冬夏季典型天气条件下大气层二次污染物臭氧及颗粒物的浓度分布及输送状况。采用2001年冬.夏季各10d的小时监测数据对模式验证。结果表明,Models-3/CMAQ对O3、PM10的模拟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52;一致性指数分别达到081和0.99。模型对于O3略微低估,标准偏差为-31%,而对于PM10则有所高估,标准偏差为46%。对长三角7月份O3浓度及1月份PM10的模拟结果显示,7月份长三角区域16个主要城市O3日均浓度集中在0.043~0.086mg/m^3之间,其中,泰州、扬州.湖州、镇江O3月日均浓度相对较高,均超过0.064mg/m3o模拟时段内O3最高小时浓度达0.276mg/m^3。1月份整个模拟区域PM10月日均浓度为O056mg/m^3,其中,南京市PM10日均浓度最高,达0.080mg/m^3模拟时段内PM10最高小时浓度达0.432mg/m^3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存在明显的污染物输送现象,大气污染已经从局地污染转化为区域污染。  相似文献   
35.
黄浦江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介绍了开展黄浦江水环境综合整治中主要面源污染控制研究的过程,内容、方法和原则;在分析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浦江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36.
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丽虹  陈长虹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9):525-526,544
上海在“十五”期间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为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煤炭洁净利用;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优化电源结构;扩大天然气利用,建设天然气管网系统;建立能源安全供应体系,加强能源储备,到2005年,经过能源结构调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下降到55%以下, 天然气和外来电能将上升到10%左右,与2005年的基础情景比较,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后,上海将分别减少SO2和PM10排放量18万t和2.8万t,全市SO2和PM10排放总量可控制在45.7万t和12.4万t,与2000年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37.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O3和PM10的区域污染特征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TRACE-P污染源资料及上海市地方排放清单为基础,采用Models-3/CMAQ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和中尺度气象模式MM5,模拟研究了2001-01和2001-07长三角近地面二次污染物O3及PM 10的浓度分布及输送状况,并以上海市国控点2001年冬、夏季各10 d的小时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Models-3/CMAQ对O3和PM10的模拟结果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52;一致性指数分别达到0.81和0.99.模型对O3小时最高浓度的估算偏低27%,标准偏差为-3.1%;对PM10小时平均浓度的估算偏低10%,标准偏差为46%.模型已具备再现和模拟长三角大气污染输送过程的能力,且误差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模拟结果显示,2001-07长三角区域16个主要城市中,有14个城市O3小时最大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高浓度O3可覆盖苏南和浙北广大区域.2001-01泰州、扬州、南京、镇江、常州等城市受本地排放源和北部大气污染输送的影响显著,大气PM10日均浓度超过PM10国家二级标准.长三角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与污染类型受大气污染传输与化学转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夏季太阳辐射较强时,南部城市排放的污染物常以二次污染物的形式影响下风向城市;太阳辐射较弱的情况下,则以一次污染物输送为主的形式影响周边地区.冬季长三角区域颗粒物污染总体水平较高,这与我国北方地区排放的颗粒物在西北风作用下向长三角输送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已逐渐从局地转为区域问题.  相似文献   
38.
为促进国内外城市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研究的合作与交流,在我国环境保护部、美国环境保护署、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的支持下,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与美国环境保护署于2008年4月17~18日在上海共同组织了长三角区域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39.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体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一种先进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控制技术,即设备管线组件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详细分析了LDAR技术在国内外的实施经验,并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于我国石化行业VOCs排放控制的前景.  相似文献   
40.
2013年1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多场大范围高强度的颗粒物污染. 期间,本研究采用在线连续观测手段测量了上海市城区大气中气态污染物、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等,获得了浮尘污染、灰霾污染、雾霾污染、长距离传输的过境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变化. 观测结果显示,雾霾污染最为严重,PM10和PM2.5日均最大浓度分别达到536 μg ·m-3和411 μg ·m-3,PM2.5/PM10高达76.7%,高湿度加强了大气颗粒物中NO3-、SO42-、NH4+等二次组分的生成. 浮尘污染中PM2.5的Ca2+浓度在所有污染过程中最高,且PM2.5中一次组分比重明显上升. 长距离传输的过境污染中PM2.5的SO42-浓度最高,且增长速度很快. 同时本研究还采用Hysplit反向轨迹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污染过程中到达上海的主要气团轨迹,并结合上海城区在线观测的PM2.5及其化学组分浓度数据,探讨了不同气团下PM2.5组分特征差异和不同污染过程的大致来源. 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上海的气团轨迹可以聚类为六类. 其中,移动速度快的cluster6出现时,上海市不易出现颗粒物污染; 始于蒙古的cluster2和cluster3导致上海出现沙尘污染,该气团下PM2.5/PM10的比例都较低,且PM2.5中Ca2+浓度较高. 移动缓慢的cluster5和cluster4有利于污染物的二次生成,静稳天气同时加剧了污染物的累积,加上他们经海上夹带水汽传输至上海,这些不利条件是导致上海出现严重污染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