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为了进一步促进环境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中国环境科学》自1996年第5期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凡在《中国环境科学》上发表的论文,将同时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上刊载,《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免收作者版面费,并免费提供作者文章被引用率统计资料(联系地址:北京清华大学立斋《学术电子出版社》编辑部邮编:100084).凡不同意自己论文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上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注明.《中国环境科学》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相似文献   
42.
在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现阶段和今后较长的时期中,地区自然资源结构仍然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分别从时间、空间和结构等三种尺度,分析了自然资源结构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宏观作用。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结构在产业结构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程度和形式;地区内部区域间自然资源结构的差异性和地区间自然资源结构的互补性对制定地区产业发展总体和区域战略的主要影响;不同自然资源结构形式与产业结构组织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3.
为了进一步促进环境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中国环境科学》自1996年第5期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凡在《中国环境科学》上发表的论文,将同时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上刊载.《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免收作者版面费,并免费提供作者文章被引用率统计资料(联系地址:北京清华大学立斋《学术电子出版物》编辑部邮编:100084).凡不同意自己论文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上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注明.《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中国环境科学》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相似文献   
44.
金盆水库沉积物铁锰释放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分层型水库周期性厌氧问题,金盆水库利用人工强制混合充氧技术补充底部水体溶解氧,抑制沉积物中还原性污染物的释放.但受水库地形地貌的影响,人工强制混合充氧效率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曝气系统运行结束后部分较深区域上覆水体溶解氧迅速耗竭,导致污染物的再次释放.为探究铁锰在该条件下的释放规律及扩散强度,选取主库区代表性采样点,对沉积物间隙水及上覆水溶解态铁锰浓度分布进行测定,并计算沉积物-水界面处溶解态铁锰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人工强制混合充氧结束后地势较低区域底部水体迅速进入厌氧状态,导致大量溶解态锰释放进入上覆水体,浓度最高达0.42mg·L~(-1);而地势较高区域底部水体短暂进入缺氧状态,之后溶解氧浓度迅速回升,因此底部溶解态锰浓度升高幅度较小,浓度最高为0.17mg·L~(-1).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铁锰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由于铁锰氧化还原电位的差异,溶解态锰相较于铁在厌氧条件下更容易释放进入上覆水体,且不断在表层沉积物及上覆水体中积聚,而溶解态铁的释放不仅受溶解氧的抑制,还受锰氧化物等其他氧化剂的抑制.由扩散通量计算可知,人工强制混合充氧结束后溶解态锰的扩散通量有降低趋势.由质量平衡计算可知,溶解态锰在厌氧层中的积聚不仅与扩散通量有关,还与沉降通量、厌氧层厚度有关,因此厌氧层中铁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5.
根据某矿12220工作面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穿越F16逆冲断层的特殊情况,为保证安全生产及时提供预警信息,采用微震、钻屑量、支架阻力、地表变形多种监测手段综合分析回采过程中的参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震活动的峰值能量周期约为3 d,回采间距约为4.5 m,且断层下盘较上盘的微震事件能量更集中;钻屑量的统计分析发现最大值出现在上巷下帮7~11 m和下巷上帮9~11 m范围内,划定该区域为巷帮高应力集中区,并将平均钻屑量3 kg/m作为黄色预警临界值,3.5 kg/m作为红色预警临界值;另外,根据支架前、后柱阻力变化情况,划定了2个连续变化的高压力区,发现在初撑力偏低,甚至不接顶、虚顶情况下,支架梁顶部煤体受自重和构造应力作用易发生准脆性受拉断裂破坏,且在穿越逆冲断层的回采过程中,支架阻力峰值呈现由中下部向上部转移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对地表走向、倾向测点的变形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走向面后84.9~284.8 m范围内下沉量较大,下沉速率增幅明显;而工作面倾向中部下沉量最大,整体下沉变形呈二次抛物型,其中下部下沉速率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46.
李焱  赵纪光  凡明  陶文亮 《化工环保》2016,36(3):317-320
采用流程模拟软件对固定床活性炭干法烟气脱硫过程进行模拟,并用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模型验证结果与文献值吻合较好。利用该模型对活性炭干法烟气脱硫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探讨了脱硫过程中床层高度、进口烟气中SO_2质量浓度、吸附温度等工艺参数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床层高度增加,SO_2脱除率提高;随进口烟气中SO_2质量浓度增加,SO_2脱除率提高;在吸附温度为100~160℃的范围内,随吸附温度升高,SO_2脱除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7.
目前,学生经常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对二甲苯被吸入后,会引起慢性中毒、头痛、嗜睡、恶心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等侵害人的神经系统,会引起困倦、头晕、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等。上述有害物质吸入量过大时,可引起全身不适、抽搐、呼吸困难,抢救不及时有生命危险。  相似文献   
48.
情结     
只是数序的递进对于尘寰无任何质变映衬天体布局依旧地球轨迹依旧大地四季依旧山河容颜依旧然而当赋予他们的情感这依旧就凭添了灵性太空要人类去征服地球靠绿色兰色来保护万物仰赖地球生存血与火血与水血与污染他们挟着新世纪令人激荡催人发愤实验飞船发射成功为了人的安全还得试验加严谨国企改革若事故频发三年能算脱困﹃入关﹄虽增加就业如人无安全素质20与21内涵何以区分历史不是停转的车轮新世纪总要焕然一新网络管理高新技术知识经济全球竞争入关的紧迫把情结留给﹃安技人﹄不要让光阴流窜要带上我们的责任不要被数字陶醉…  相似文献   
49.
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再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识别易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十分必要。在ArcGIS支持下,选取影响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环境的4个敏感性因子(水土流失、石漠化、酸雨及生境生物多样性)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评价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酸雨敏感性很高,前二者的中度敏感以上区域均占西南喀斯特区域总面积的60%以上,酸雨中度敏感以上区域达50%以上;生境生物多样性敏感性相对较低,不敏感区占西南喀斯特区总面积的40%。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环境综合敏感度极高,中度敏感以上区域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不敏感和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湘中南、鄂东南、广西中部喀斯特峰林平原区及云南、贵州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区。地质背景、地形及气候是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0.
单井注抽(single-well push-pull, SWPP)试验因为成本低、耗时短和操作简单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获取含水层中与径向弥散有关的参数。其中混合效应和表皮效应在SWPP试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前人的SWPP试验模型对这两个过程的刻画过于单一。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同时考虑混合效应和表皮效应的SWPP试验模型,通过与前人的SWPP试验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并利用建立的数值模型分析了混合效应和表皮效应对SWPP试验结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SWPP试验中,混合效应和表皮效应对含水层径向弥散的影响不能忽视,当井筒内的地下水体积越大,混合效应越显著,井筒内溶质的穿透曲线较低;当表皮区域弥散度大于含水层弥散度时,表皮厚度越大,越不利于溶质在表皮区域的迁移,而当表皮区域弥散度小于含水层区域弥散度时,表皮厚度越大,越不利于溶质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表皮区域孔隙度越大,对流速度越小,越不利于溶质迁移;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混合效应和表皮效应在SWPP试验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