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2篇
综合类   37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环境稳步提升,丰富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管理效能,基于对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建设的深入思考,开展以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的“三化”型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结合化工机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分析提出“三化”型双重预防机制的系统架构,阐述系统功能设计要求、关键技术与创新点,总结系统实际运行效果,表明基于“三化”型双重预防机制的系统能够推动建设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安全生产环境,并可为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提供可靠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42.
丛枝菌根修复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往往体现出比单纯的植物修复具有更强的土壤修复能力。论文以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对茶园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动力学作用为研究对象,在诺德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建模与参数优化得到针对Zn2+和Hg2+在不同浓度条件下的吸收动力学模型。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发现茶园丛枝菌根的真菌孢子在适中浓度下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用最强,并且此时的动力学模型预测误差也最小,最小误差可达2.4%。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用于丛枝菌根土壤修复作用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43.
为了提高硫自养高氯酸盐和硝酸盐的还原效率,进行了以单质硫(S0)和好氧污泥分别作为电子供体和接种污泥培养驯化硫自养高氯酸盐还原菌和反硝化菌的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在厌氧条件下采用间歇周期运行的培养方式,高氯酸盐和硝酸盐的初始浓度分别从80 mg/L和40 mg/L逐渐增加到240 mg/L和120 mg/L时,去除率达到99%以上的周期随培养驯化时间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从最初的7 d稳定在4 d,高氯酸盐和硝酸盐最终分别被还原为Cl-和N2.由于S0的歧化反应,SO42-的实际产生量高于理论产生量.培养驯化过程中pH在6.5-7.3范围内变化,适合硫自养高氯酸盐还原菌和反硝化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条件.PCR-DGGE图谱分析表明随着培养和驯化时间的增加微生物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污泥微生物群落能够迅速进行优胜劣汰,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培养驯化末期的污泥中β变形杆菌纲处于优势地位,是硫自养高氯酸盐还原菌和反硝化菌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经培养驯化的微生物菌群具有较高的高氯酸盐和硝酸盐还原能力,本研究可为水中高氯酸盐和硝酸盐净化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4.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特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以草坡群落阶段(Ⅰ)、灌草群落阶段(Ⅱ)、灌丛群落阶段(Ⅲ)与乔灌群落阶段(Ⅳ)的0~40 cm的土层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特性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从Ⅰ、Ⅱ、Ⅲ至Ⅳ,土壤容重(Bulk Density,BD)、代谢熵(qCO2)显著降低(P<0.05);非毛管孔隙度(Non-capillary Porosity,NCP)、孔隙比(Non-capillary Porosity/Capillary Porosity,NCP/CP)、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土壤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与土壤基础呼吸(Soil Base Respiration,SBR)显著增加(P<0.05);pH值逐渐减小(P>0.05)。(2)SMBC/SMBN比在5.23~6.96之间,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Ⅱ、Ⅲ至Ⅳ的土壤真菌比例、SMBC/SMBN的比值与麦角固醇-C/SMBC的比值显著高于Ⅰ(P<0.05)。研究结果丰富了该地区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该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绥宁黄桑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与其相邻的其余的9个地区植物多样性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与其区系关系的密切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列,与绥宁县黄桑自然保护区的关系的密切从大至小的顺序为:台湾岛〉井冈山〉武夷山〉大罗山〉白云山〉北山〉北仑山〉黄山〉神农架,旨在对植物分类方法的研究作一个有益的尝试,探索一条植物分类的新方法,同时其结果对黄桑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和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图1,表2,参14.  相似文献   
46.
杨宁  李飞  杨志敏  曹威  苑宝玲 《中国环境科学》2021,40(11):4770-4778
研究了维生素B12(VB12)催化纳米零价铁(nFe0)仿生还原降解工业级全氟辛磺酸(PFOS).结果表明,VB12催化nFe0不仅能够降解支链PFOS,而且也能够同时降解直链PFOS,这是首次报道直链PFOS的仿生还原降解.PFOS降解过程可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模拟,且升高温度有利于PFOS的还原降解去除和脱氟.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定性分析表明,PFOS仿生降解产物包括4种全氟磺酸类(全氟碳链长度为C4~C7)、9种全氟羧酸类(全氟碳链长度为C2~C7、C10、C11和C13)和5种多氟代酸类(即H-全氟己酸、H-全氟庚酸、H-全氟辛酸、H2-全氟辛酸和H-全氟辛磺酸)化合物.全氟磺酸类和全氟羧酸类化合物首次在VB12仿生催化降解PFOS的产物之中检出,其中全氟十一烷酸(C10)、全氟十二烷酸(C11)和全氟十四烷酸(C13)等长链化合物第一次在降解PFOS过程中被发现.在降解样中检出的H-全氟烷烃(链长为C2~C7、C10、C11和C13)是否是PFOS的仿生降解产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47.
对比了3种不同合成方法(等体积浸渍法、超声辅助浸渍法、氧化还原沉淀法)制备的铁锰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负载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通过BET、SEM、XRD、H2-TPR、XPS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催化剂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沉淀法负载的铁锰氧化物具有独特的片层状结构,暴露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多的活性位点,其表面氧物种还原温度更低、Mn4+含量更高,增强了其催化燃烧性能.该催化剂对甲苯和氯苯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T50分别为200℃和261℃,T90分别为270℃和320℃,其热稳定性及耐久性也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48.
为了解“十三五”期间天津市O3污染特征和驱动因素,基于2016~2020年高时空分辨率的在线监测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空间热点分析和STIRPAT模型分析了O3污染空间分布、聚集特征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6~2020年天津市O3浓度变化特征呈现污染发生时间点提前和污染范围扩大的趋势.6~10月O3污染分布具有显著聚集性,高值-高值聚集区主要为市内六区、北辰区、津南区和静海区,O3浓度在西南部地区形成高值热点聚集区,在东北部地区形成低值冷点聚集区.气温、小风百分率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与NOx排放量、 VOCs排放量和机动车保有量等社会因子对O3浓度有显著性影响,综合驱动STIRPAT模型的回归拟合效果比单一气象因子或社会因子模型更好.为科学高效地开展“十四五”期间O3污染的防治,在关注气象条件基础上,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天津市应进一步提升钢铁、石化、火电和建材等行业全过程排放的绩效水平,引导企业清洁化提升...  相似文献   
49.
天津市PM2.5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源  陈魁  孔君  毕温凯  白宇  徐虹  杨宁 《环境工程》2019,37(11):132-137
使用2013—2018年大范围长期连续PM_(2.5)观测数据分析了天津市PM_(2.5)污染特征,并使用SMOKE/WRF/NAQPMS模型研究了天津市不同季节PM_(2.5)来源情况。天津市近年PM_(2.5)浓度逐年下降,2013—2018年的年均浓度从96μg/m3下降到52μg/m3,均呈现冬季浓度最高,春、秋季较高,夏季最低的趋势;空间分布上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本地排放是天津市PM_(2.5)主要来源,不同季节占比为30%~40%,周边城市的跨省输送特征明显,沧州市的贡献约为10%,廊坊市的贡献在、秋冬季较大,为10%~14%,山东省在冬季以外的季节也有10%左右的PM_(2.5)贡献,国外及海洋的贡献在夏季较大(23%),但在其他季节的贡献较小。多数时期二次生成的PM_(2.5)贡献比例最大,贡献为30%~40%,说明天津所在的华北地区二次反应较强烈。另外,居民源与工业源的排放占比也较大,特别是冬季的居民源,占比高达42%。制定防治措施时可考虑不同季节的地区联防联控,但由于本地的排放占比均较大,在任何季节都应该强化本地排放的控制,控制重点是居民源与工业源。  相似文献   
50.
使用天津市2013—2019年连续污染物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探讨臭氧污染现状,分析气象条件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对不同臭氧污染过程案例进行天气分型,统计出现臭氧污染时的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臭氧浓度不降反升,2017—2019年连续3年超过国家二级浓度限值,2019年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约占全年的1/2。春季和秋季臭氧污染日益突出,4月臭氧浓度已明显升高。天津市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3-8 h)在日最高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20%~70%、西南风或东南风风速1~2.5 m/s、白天边界层高度1 400 m以下时较高。将臭氧污染天气形势分为春夏之交、盛夏高温和夏秋静稳3种类型。其中春夏之交天气型易出现臭氧与PM2.5协同污染;盛夏高温天气型平均风速较大,日最高气温大于35℃;夏秋静稳天气型平均风速小、边界层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