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6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476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96篇
环保管理   101篇
综合类   1124篇
基础理论   80篇
污染及防治   363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实验室培养的活性污泥吸附絮凝预处理中纤板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研究结果表明,当污泥投加量为6~9 g/L,废水pH值为6,吸附絮凝时间为30 min,沉淀时间为30 min时,处理效果最好,对废水中SS,COD和SCOD的去除率分别为29%,24%和17%左右。该方法为含高悬浮物、高有机物工业废水的预处理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2.
活性污泥性质对短期膜污染影响的解析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6种不同性质活性污泥混合液对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溶解性有机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上清液胶体颗粒(suspended solids insupernatant,SSs)、污泥混合液粘度(μ)、相对疏水性(relative hydrophobicity,RH)、Zeta电位(Zeta potential)均对膜生物反应器膜渗透性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与膜污染阻力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p分别为:0.898、0.712、0.810、0.691、0.837、-0.881;同时发现,胞外聚合物是影响活性污泥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rp=0.682)、污泥粘度大小(rp=0.633)、上清液胶体颗粒含量(rp=0.783)、Zeta电位(rp=-0.953)及相对疏水性大小(rp=0.877)的主要因素;在活性污泥性质中胞外聚合物是影响膜污染的根本原因,是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3.
全耦合活性污泥模型(FCASM3)Ⅰ:建模机理及数学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培德  王如意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2):2404-2419
在充分分析活性污泥系统中生物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活性污泥系统生物去除营养物质的细观机理模型--全耦合活性污泥模型(Fully Coupled Activated Sludge Model No.3,简称FCASM3).FCASM3将系统中微生物划分为8类菌群,包含31种组分、72个子过程;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将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微生物进一步细化,充分考虑了系统中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FCASM3引入了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实现了对两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模拟;FCASM3不仅包含聚糖菌的有关生物反应过程,而且还考虑了聚磷菌(非反硝化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磷菌)以及聚糖菌的厌氧维持过程,为直接体现温度对生物反应的影响,FCASM3将温度作为一个变量直接耦合到生物反应速率方程中.  相似文献   
44.
全耦合活性污泥模型(FCASM3)Ⅱ:模型校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采用AAO污水处理工艺的德清县狮山污水处理厂作为全耦合活性污泥模型(FCASM3)校验的现场试验基地,分别进行了常规水质指标测定和进水水质特征分析等试验研究,依据现场试验结果,完成了对活性污泥系统生物去除营养物质细观机理模型FCASM3的校验工作,动态校验结果表明,FCASM3模型可以对AAO连续流工艺系统实现较准确的细观模拟,营养物质生物去除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5.
包埋固定化微生物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实验研究了PVA与海藻酸钠混合载体包埋固定化微生物系统降解有机物的过程,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运行初期凝胶体有凝胶溶出现象,第一天凝胶有机物溶出高达2 173 mg,随后溶出量减少,7~8天溶出停止;同时发现包埋后的微生物活性有损伤和恢复的过程,损伤时相对活性为0.27经过恢复可达到0.85;另外,凝胶的粒径和比重等物理特性也随时间变化,最后趋于稳定。一年多运行实验发现包埋凝胶体的抗持久性也较好。这些特性的探讨将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6.
针对活性污泥法处理乳品工业废水过程中产生大量活性污泥的现状,研究不同温度、pH和沉降时间对活性污泥沉降的影响,旨在阐明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最佳条件,最大限度降低活性污泥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所占的体积。试验结果表明当污泥沉降时间为120 m in时,pH6.0,35℃条件下污泥沉降体积为54%;pH7.0,45℃条件下污泥沉降比为54%;pH8.0,45℃污泥沉降体积比为55%;pH9.0,55℃条件下污泥沉降体积为52%;pH 10.0,5℃、15℃、25℃、35℃、45℃和55℃条件下污泥沉降体积比相近,均在60%以上。结合乳品废水处理的实际情况,pH6.0~9.0,温度35℃~55℃,污泥沉降时间为120 m in,污泥沉降效果较好,体积比可达到52%~54%。  相似文献   
47.
交替式活性污泥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污水处理工艺,它在一个反应器或一组反应器中通过时间或空间的交替实现对污水的处理。从最基本的形式到后来的各种变形,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在控制系统、运行模式上都发展迅速。文章首先给出了交替式活性污泥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三沟式氧化沟、UNITANK工艺、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AICS)和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这几种典型的交替式活性污泥法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交替式活性污泥法的问题和其发展方向。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是一种高效、经济、灵活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8.
从乳品废水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细菌,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药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1菌株分解葡萄糖产酸,利用乳糖、蔗糖、甘露醇等碳源;H-1菌株对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而对青霉素类、磺胺类等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该研究对改善乳品废水活性污泥微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等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
膜生物反应器内污泥增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进水有机物浓度下MBR反应器的污泥增长和活性变化的规律,并确定了本系统三个运行阶段活性污泥增长的动力学系数(Yg和ms)。结果表明,MBR长时间不排泥和低负荷的运行方式会使污泥的活性下降和微生物种群的改变,在低负荷下运行时会出现污泥的负增长。根据经典的微生物能量代谢理论并结合各个运行阶段污泥浓度的变化情况计算得到进水COD300、180和120mg/L下MBR的Yg和ms的值,分别为0.42、0.39、0.24(gVSSgCOD^-1)和0.11、0.06、0.08(gCODgVSS^-1day^-1)。  相似文献   
50.
同步脱氮除磷新工艺处理校园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现行工艺氮磷去除不能兼顾的现实,采用活性污泥、生物膜组合系统(活性污泥、生物膜培养采用原水→配水→待处理废水逐级诱导培养获得单池相对纯净的生物相.避免了硝化菌与聚磷菌的泥龄矛盾,利用反硝化聚磷"一碳两用"缓解了碳源竞争问题),并采用独特的聚磷污泥回流方式使全部聚磷菌污泥经历释磷、聚磷循环,克服了水体中氮磷去除不能兼顾的问题.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校园生活污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当进水的CODCr、NH 4-N、TN、PO3-4-P的平均浓度为349.84mg·L-1、32.28mg·L-1、35.76mg·L-1、6.45mg·L-1时,出水平均浓度为14.77mg·L-1、1.46mg·L-1、5.48mg·L-1、0.63mg·L-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7%、95.12%、84.45%、92.01%.长期的运行表明此工艺对氮磷有稳定的去除效果,出水水质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