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08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探讨加速城市生活垃圾的堆制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措施,以采自南京市水阁有机废弃物填埋场的垃圾为代表,加入秸秆或牛粪,调节m(C)/m(N)和水分含量,预堆制15 d后,接种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进行室内堆制处理.结果表明:30%牛粪+70%新鲜有机混合垃圾处理(NH处理)和20%秸秆+80%新鲜有机混合垃圾堆制处理(JH处理)的赤子爱胜蚓总体生长良好.蚯蚓堆制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机混合垃圾堆制残留物干重,其中NH处理减少得最多.蚯蚓的接种显著降低了新鲜有机混合垃圾(HL)、堆制腐熟有机混合垃圾(DL)和JH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质量,提高了NH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质量.研究表明:城市有机混合垃圾在加入牛粪的基础上接种蚯蚓,其堆制效果较好,是处理有机混合垃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2.
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的土柱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岛市大沽河下游海水入侵区的砂样、海水、地下水进行土柱试验,模拟海水入侵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结果表明,海水入侵过程中在混合作用的基础上,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是主要的,该作用通常发生在地下水与牯粒之间,尽管试验中所取砂样的粘粒含量很少(2.99%),但是现象非常明显,Na 与Ca 、Mg2 发生逆向交换;Mg2 与Na 交换平衡后,又与Ca2 发生交换吸附;而K 与Ca2 仅发生了少量的交换吸附作用.同时海水占地下水比例40%左右,地下水中开始出现方解石和白云石沉淀;海侵过程中石膏始终是溶解的.以上研究有助于推动海水入侵、海退机理的研究,为海水入侵预测、定量评价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洱海水体溶解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通过分析多年洱海水体中溶解氧、氮、磷和叶绿素浓度,结合沉积物氮、磷形态结果,研究了水体中溶解氧与其氮、磷浓度和叶绿素浓度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92~2009年洱海水体中溶解氧在6.61~7.42 mg·L^-1之间变化,多年月均值9月最低为6.42 mg·L^-1,总体呈下降趋势.水体溶解氧浓度呈由北向南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44.
菲在渤海湾潮滩不同粒径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批量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菲(PHE)在渤海湾潮间带不同粒径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吸附等温式参数与有机质含最和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粒径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0.86~10.67 mg/g)表现为:粘粒>砂粒>粉砂粒;岐口不同粒径沉积物中碳黑(BC)含量(0.25~1.46mg/g)与T...  相似文献   
45.
排水循环灌溉下稻田磷素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平金  许迪  朱建强  于颖多 《环境科学》2016,37(10):3842-3849
排水循环灌溉具有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潜力,为缓解我国南方地区降雨分布与水稻作物需水时间不匹配和农田磷流失污染的问题,开展了排水循环灌溉条件下稻田磷素时空分布规律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监测藕塘水和鱼塘水循环灌溉下水稻田面水和渗漏水中总磷、可溶性磷和可溶性反应磷的质量浓度,及土壤剖面总磷与Olsen-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排水循环灌溉下水稻田面水和渗漏水中不同形态磷素质量浓度沿程降低,尤其渗漏水磷质量浓度的减少趋势更为显著,排水循环灌溉水源中磷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增加田面水和渗漏水中的磷质量浓度.田面水和渗漏水中不同形态磷质量浓度在不同灌溉时期的变化较大,8月田面水和渗漏水的磷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其它时期.表土Olsen-P含量随距进水口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并随排水循环灌溉水中磷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剖面TP含量受排水循环灌溉的影响不明显.在8月水稻需肥高峰期进行排水循环灌溉或延长灌溉水的流程,可明显改善排水循环灌溉下稻田的磷素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46.
47.
滇池沉积物内源氮释放风险及控制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淹水培养法测定了滇池20cm沉积物可释放态氮(EN)、潜在可释放态氮(MN)及稳定态氮(FN)含量,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定年数据计算了不同形态氮蓄积量.依据沉积物-水界面氮释放通量、EN蓄积量及MN蓄积量对滇池沉积物内源氮污染状况进行分区,评估了不同区域滇池沉积物内源氮释放风险,并对不同分区提出了污染控制措施.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内源氮释放风险:外海南部 >外海北部 >外海中部 >草海,潜在释放风险:外海南部 >外海中部 >草海 >外海北部;滇池沉积物氮污染有由北向南转移趋势;滇池全湖20cm沉积物蓄积TN5757.90t,EN637.72t,MN1320.76t,FN3799.42t.根据沉积物氮污染滇池可划分为高污染区、中度污染区、低污染区及安全区,分别占全湖面积的13.51%、15.02%、46.06%、25.42%,其中高污染区主要分布在草海、外海北部盘龙江附近;中度污染区主要分布在高污染区以下从宝象河到观音山区域及滇池出水口海口等区域;低污染区主要分布在中度污染区以下从广谱大沟到整个外海南部区域.高污染区可采取底泥环保疏浚技术,中度污染区可采取安全生态性高的原位控制技术,低污染区可采取覆盖技术,配合水生植被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48.
为探讨影响洱海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对洱海近20年的水质变化及2009—2010年水质和ρ(Ch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上覆水中ρ(TN)、ρ(TP)和ρ(Chla)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下降,ρ(Chla)与ρ(TN)和m(N)/m(P)呈显著正相关. 2009年5月—2010年12月上覆水中ρ(TN)为0.20~0.96mg/L,ρ(TP)为0.018~0.042mg/L,ρ(Chla)为6.02~22.48μg/L;年内ρ(TN)和ρ(TP)最高值均出现在7—8月,m(N)/m(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8—9月,ρ(Chla)与m(N)/m(P)呈极显著正相关.随水深增加,ρ(TN)和ρ(TP)呈上升趋势,ρ(Chla)呈下降趋势;1d内ρ(TN)最高值出现在17:30前后,ρ(T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14:30前后,ρ(Chla)与ρ(TP)呈显著正相关;年内7—8月水质最差. 洱海水体ρ(Chla)年际变化主要受ρ(TN)和m(N)/m(P)影响,年内变化主要受m(N)/m(P)影响,而日变化则主要受ρ(TP)影响.   相似文献   
49.
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为揭示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源磷负荷状况,研究了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P)为418.71~1108.34mg/kg,空间分布总体呈中部湖区>南部湖区>北部湖区;w(IP)为302.35~871.00mg/kg,分布趋势与w(TP)相同;w(Fe/Al-P)为36.22~406.40mg/kg,与w(IP)分布趋势相同;w(Ca-P)为172.34~420.38mg/kg,北部最高;Fe/Al-P和Ca-P是IP的主要形态. 夏季(7月)w(TP)、w(IP)和w(Fe/Al-P)升高,w(labile-P)(labile-P为弱吸附态磷)和w(Fe/Al-P)季节性差异显著. 沉积物柱状样w(TP)、w(OP)、w(labile-P)和w(RSP)(RSP为可还原态磷)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富集明显;w(IP)、w(Fe/Al-P)和w(Ca-P)随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洱海沉积物磷时空分布主要受外源磷输入影响,随水深增加沉积物中w(TP)呈升高趋势,不同形态磷分布受水生生物活动影响较大. 与长江中下游湖泊相比,洱海沉积物中w(TP)高,其中w(IP)及其所占w(TP)的比例较小,磷内源可释放量较低,Fe/Al-P和RSP等生物可利用磷的质量分数及其占w(TP)的比例较大,释放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0.
为了探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根据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庙坪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前后的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生态足迹一直大于生态承载力,小流域生态经济为不可持续状态,但人均生态赤字由治理前的0.798 9 hm2下降到治理后的0.552 5 hm2.由于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导致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增幅大于生态足迹的增幅,生态足迹需求及亏缺主要源于化石能源用地和耕地类产品的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