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83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6 毫秒
41.
厌-好氧交替工艺处理辽河油田废水的试验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采用厌-好氧交替工艺处理适当稀释或原浓度的油田废水,进水COD360-950mg/L,COD去除率均保持在60%左右,经过厌氧UASB反应器处理后的废水,再经AAA工艺进行处理,在HRT8-12h的条件下,其COD浓度能够从350mg/L降到160-240mg/L,COD去除率有  相似文献   
42.
本文梳理了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过程中,包括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园、低碳园区、绿色园区建设的政策变迁,总结出工业园区生态化的轨迹和特点,并分析了工业园区生态化过程中的不足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特点包括:试点-示范-推广的一般模式、学习型的政策、逐步多样的政策工具、参与政府部门的逐步多样化与最终整合的趋势、产业共生与多种环境管理措施并行的状态。未来的工业园区生态化工作需要注重理清产业共生的内涵,确定相应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评价体系,同时需要注重园区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3.
采用水解酸化与Fenton试剂分别处理高浓度抗生素化学合成废水的厌氧出水,并采用MBR验证其生化性的改善。试验表明:在废水ρ(COD)平均为4 084 mg/L时,水解酸化COD去除率平均为26.2%,ρ(BOD5)/ρ(COD)从0.23提高到0.31,但无法保证MBR出水ρ(COD)<120 mg/L。Fenton试剂反应条件为:ρ(H2O2)=5 000 mg/L,ρ(Fe2+)=4 000 mg/L,pH=7,反应时间1 h,COD去除率达50%。混合废水经MBR处理后,出水ρ(COD)平均为98.4 mg/L,可稳定达《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4.
住宅小区雨水资源化利用与中水回用是建设节水型城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小区的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将雨水收集、雨水分散处理、雨水集中利用、雨水渗透等技术进行集成优化,具有处理效果好、雨水利用率高、管理方便的优点。住宅小区中水回用属于封闭式污水再生回用系统,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作为小区中水回用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少、工艺流程短、处理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5.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工业园区是我国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肩负重要使命.针对工业园区如何加强物质流管理,首先在文献综述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剖析了工业园区物质流管理的内涵;其次,提出了基于“问题定义、系统界定、数据收集、综合评估、优化调控”的工业园区物质流管理技术路线;最后,以典型园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案例从物质流管理主体、基础数据支撑能力等方面识别了工业园区加强物质流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结果表明:(1)工业园区物质流管理的内涵是厘清园区有限物理空间内产业活动与资源、能源、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并针对资源能源提效,提出系统性的调控方法与决策建议.(2)通过揭示园区产品-企业-基础设施多层次物质、能量流动特征,开展精细化、全局性的物质流管理,对园区落实“双碳”目标并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以及锻造新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三项加强物质流管理策略建议:一是加强园区发展系统观,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推进物质流管理体系建立;二是完善协调机制,协调多主体参与,实现企业-基...  相似文献   
46.
为维持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稳定性,推进发光细菌毒性测试技术应用于在线监测和分析,以明亮发光杆菌和鳆鱼发光杆菌为对象,通过添加各种保护剂,将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菌液离心,重新悬浮于脱脂牛奶溶液冷藏(5℃),比较脱脂牛奶菌悬液冷藏、冻干粉复苏后即时冷藏以及新鲜菌液直接冷藏3种方法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脱脂牛奶菌悬液冷藏7 d后复苏,相对发光率达到93%.该方法明显提高了发光细菌生物活性的稳定性,对于提高在线毒性监测仪连续运行时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
用纳米Ni/Fe材料深度处理染料生产废水的生物处理出水,考察了不同Ni负载量(质量分数0~5%)、废水初始p H值(4.1~10.0)、Ni/Fe投加量(1~5 g·L-1)、反应时间(0.5~96 h)下对可吸附性有机卤代物(absorbable organic halogens,AOX)的去除率和脱色率.结果表明,AOX和色度去除率随Ni负载量的增加先升高后减少,随废水初始p H值的降低和Ni/Fe投加量的增加而持续提高.最优化条件为Ni负载量1%、废水初始p H 4.1和Ni/Fe投加量3 g·L-1,该条件下AOX和色度的24 h去除率分别为29.2%和79.6%,96 h去除率分别为50.6%和80.7%.GC-MS分析表明经材料处理后废水中氯代苯胺类、对硝基苯胺、4-甲氧基-2-硝基苯胺及卤代烷烃等有毒有害物质得到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48.
针对浙江嘉兴某规模化养猪场沼液水质特点,建立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着重考察不同运行状况下系统的长期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系统运行效果稳定高效,当进水ρ(氨氮)为462~1 764 mg/L(平均862 mg/L),碳氮比为3.2~0.66(平均1.7)条件下,系统出水ρ(COD)和ρ(氨氮)分别为(241.6±74.8)mg/L和(26.6±29.3)mg/L,满足甚至优于DB 33/593—2005《浙江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系统总抗生素同步去除效率达80%以上,Cu、Zn、Fe、Mn去除率分别为87.5%、94.1%、92.7%和94.2%。  相似文献   
49.
朱佳迪  李菲菲  陈吕军 《环境科学》2017,38(10):4293-4301
焦化废水含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生物处理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为探索并提高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的去除效果,采用实验室构建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n MBR-A-MBR)与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2-MBR)工艺处理实际焦化废水,对比了两套处理工艺在最佳工况下稳定运行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对不同污染负荷的稳定性.采用固相萃取和组分分离、发光细菌Q67测试和三维荧光扫描等手段,对二者各级出水的急性毒性分布和变化以及毒性物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n MBR的有机污染物去除率为15.3%,显著高于A~2-MBR系统的厌氧段(3.4%),An MBRA-MBR系统能够抵抗更高的污染负荷.An MBR-A-MBR系统各级出水的急性毒性均明显低于A~2-MBR系统,二者毒性当量总去除率分别为85.2%和79.2%.各级出水中极性组分的急性毒性最强,极性和弱极性组分贡献了绝大部分毒性当量.各级出水的急性毒性主要来自Ⅱ区芳香族蛋白类似物,且Ⅱ区芳香族蛋白类似物可能是极性组分中主要的急性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50.
间歇曝气SBR处理养猪沼液的短程脱氮性能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间歇曝气序批式活性污泥法(intermittently aerate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IASBR)处理养猪沼液,研究在控温30℃、分步进水条件下的短程脱氮性能.结果表明,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与总氮(TN)的比值对脱氮性能影响很大,当进水COD/TN为0.8±0.2时,反应器内亚硝态氮浓度持续积累到高达800 mg·L~(-1),对TN、氨氮(NH~+_4-N)和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仅分别为18.3%±12.2%、84.2%±10.3%、60.7%±10.7%;进水COD/TN提高到2.4±0.5后,亚硝态氮积累浓度迅速从800 mg·L~(-1)降低至10 mg·L~(-1)以下,TN、氨氮和TOC的去除率分别上升至90%、95%和85%以上.逐步缩短HRT以提高运行负荷,发现氨氮负荷是IASBR稳定脱氮的制约因素,体系耐受的氨氮负荷最大为0.30 kg·(m3·d)-1,当超过耐受负荷后,TN、氨氮和TOC的去除率将显著下降.整个运行阶段反应器内亚硝态氮积累率达74.6%~97.8%,运行稳定期实现TN去除率达90%以上,IASBR系统在低碳氮比下实现了高效稳定的短程硝化反硝化,且不需要额外添加碱度药剂,在处理高氨氮低碳氮比废水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