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综合类   20篇
基础理论   1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污水-微藻-能源”串联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微藻具有特殊的生理生态功能和突出的优点,是开展污水净化和生物质能源生产的不二选择。文章在简介微藻清除水体氮磷的特点、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微藻生产生物质能源的优势、油脂积累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微藻为中介以实现污水氮磷去除与生物质能源开发的串联技术体系。该"污水-微藻-能源"串联技术体系从微藻自身的生理生态特色出发,将其在污水净化与生物质能源生产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污水中索要营养物质供微藻生长需要,以低成本、高效开发利用微藻生物质能源,为共同协调解决水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通过探讨"污水-微藻-能源"串联技术体系的核心理念与开发基础,指出串联技术体系必须重视优质微藻品种的选育、光合生物反应器优化、耦合系统的完善以及高附加值胞内物质后续开发等几个关键技术环节。文章最后展望其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污水-微藻-能源"串联技术体系的开发应用,有望缓解当前社会面临的水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双层压力,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2.
以徐州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inn)Franco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量转化方程及土壤调查数据探讨了1 679、2 250和3 074株.hm-2的3种密度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①乔木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灌草层碳储量在低林分密度最大,而枯落物层碳储量在中林分密度最大。低林分密度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是94.11 t.hm-2,分别是中密度和高密度生态系统的碳储量1.19倍和1.28倍,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差异引起的。②林分密度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细根形态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表现为低级根中1、2级根直径变粗,根长先变长后变短,比根长变短(P〈0.05);而高级根中的5级根直径显著变细,根长和比根长变长(P〉0.05)。③林分密度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与乔木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为低密度下最大,高密度下最小。因此,细根生物量可能是导致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3.
基于2019年和2020年鄱阳湖流域降水及水质监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累积距平法对2020年汛期暴雨情景下的湖区及入湖河流开展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成因分析,量化湖区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在不同降水量级情景下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TP为主要超标污染物。2020年汛期,出湖口水质为Ⅲ类的月份占比同比上升8.3%,有机污染强度同比显著加重,暴雨情景下的指标浓度变幅大于非汛期降水情景。②从空间上看,湖区水质自南向北改善明显。入湖支流汛期水质主要受有机污染强度增加的影响而有所下降,TP浓度在南部入湖口和出湖口变幅较小,NH3-N浓度与场次降水量存在强正相关性,污染负荷变化对场次暴雨量的累积响应较同步且迅速。③降水量级会影响污染来源结构。暴雨洪水的稀释作用可能是湖区水质年内波动的主要控制因素,暴雨可能导致湖体出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44.
京津冀典型城市采暖季颗粒物浓度与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选择京津冀地区3个典型城市和从南至北的4个国家大气背景站作为研究对象,收集采暖季空气颗粒物PM2.5、PM10样品,微波消解-ICP-MS法分析了样品中的68种元素。结果表明,北京、天津、石家庄PM2.5和PM10日均质量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和背景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M10与PM2.5质量浓度呈线性相关,Na、Mg、Al、S、K、Ca、Fe质量浓度为0.1~10μg/m3,Si、P、Ti、Mn、Ni、Cu、Zn、Ba、Pb质量浓度为10~100 ng/m3,其他元素质量浓度为0.01~10 ng/m3或未检出。在元素构成上,S、Na、Al、K、Fe、Mg、Ca、P、Si等是主要元素,元素含量均大于1%。其他微量元素每种元素含量为0.1%~1%。14种重点防控重金属在PM2.5中的吸附显著高于PM10,主要来源于燃煤、燃油、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