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260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80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黄土丘陵区撂荒农田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明确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在农田撂荒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揭示土壤养分可利用性随植被恢复的变化规律和阐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坡耕地(0、10、20和30 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酶活性及酶计量比、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多样性和科组成,探讨农田撂荒后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及酶活性和酶计量比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均随撂荒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加,而β-1,4-葡萄糖苷酶(BG)活性则相反.土壤BG:(NAG+LAP)和BG:ALP呈现出与土壤BG活性相同的随撂荒年限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而(NAG+LAP):ALP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撂荒20 a时达到最高值.酶化学计量的向量长度随撂荒年限增加而显著减小,表明撂荒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受碳(C)限制程度的减弱.撂荒前10 a酶化学计量的向量角度小于45°,后20 a大于45°,说明撂荒前期微生物受氮(N)限制,后期受磷(P)限制.冗余分析结果揭示土壤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C:N、C:P、pH以及植被多样性是调控酶活性和酶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分类变异分析表明,土壤和植物因素可解释不同撂荒年限下土壤酶活性及酶计量比差异的62.0%,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特性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土壤酶活性及酶计量比变化的主控因子,解释度为37.1%.综上所述,黄土丘陵区农田撂荒过程中应考虑外源P的投入以缓解生态系统中有效P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为理解脆弱生境恢复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以及指导土壤养分管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2.
生物炭及其改性材料由于具有较发达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及较强的吸附能力等特性,被作为良好的环境修复材料而成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选取稻壳生物炭,采用K3PO4、KMnO4和NaOH进行改性处理,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等对生物炭表面微观形态与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并开展了90 d土壤培养试验,比较分析3种改性生物炭对冶炼厂周边农田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中Cd和Cu的有效性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生物炭表面粗糙,比表面积和孔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NaOH改性生物炭变化最为明显,分别由改性前的4.96 m2·g-1和0.02 cm3·g-1增至60.79 m2·g-1和0.12 cm3·g-1,孔径变化则与之相反;改性生物炭的官能团吸收特征峰值均发生改变,其中K3PO4改性生物炭的变化最为明显.添加不同改性生物炭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P<0.05),K3PO4改性生物炭对土壤pH的增幅最大,为20.5%;K3PO4改性生物炭对土壤中Cu和Cd的有效态含量的影响也最为明显,分别降低了75.44%和67.70%;土壤中Cu和Cd的水溶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比例均降低,其中K3PO4改性生物炭对Cu和Cd的钝化效果最好,添加量为2%时,钝化效率分别为61.06%和4.12%,Cu的钝化效率远高于Cd.综上所述,K3PO4改性生物炭对复合污染土壤中Cu和Cd具有较强的钝化效果.  相似文献   
453.
霍彦慧  王美娥  谢天  姜瑢  陈卫平 《环境科学》2021,42(11):5526-5534
土壤重金属污染所引发的农产品安全风险日趋严重.以湖南省某典型矿冶区周边农业用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含量,揭示了研究区域农业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农产品安全风险,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手段探明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Cd、Cu、P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9.12、358、303和185 mg ·kg-1,pH值范围为4.67~7.22,严格管控类别占比达100%;同种农产品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情况不同,重金属含量总体表现为:Zn>Cu>Pb>Cd,富集系数(BCF)值为:Cd>Zn>Cu>Pb,其中农产品Pb和Cd超标现象较为严重,超标率分别达78%和41%,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风险;不同种类农产品对同一种金属元素富集情况总体表现为叶菜类高于薯类和茄果类;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可以由2个主成分反映,主成分1方差贡献率高达88.0%,主要受土壤重金属影响(P<0.01);富集特征除受农产品种类影响外,还可由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有机质(SOM)含量进行调控(r为-0.407~-0.641,P<0.05).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用地土壤和农产品均存在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农产品安全风险较高,须规避农作物种植,对污染土壤采取一定的修复管控措施以降低相应风险.  相似文献   
454.
不同气候带退耕还林对区域气温的影响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麟  翟俊  宁佳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1):1832-1843
退耕还林改变陆表覆盖状况,导致碳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变化,从而影响区域气温。论文通过定量估算耕地转为林地导致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变化,分析21世纪初10 a中国不同气候区开展退耕还林对区域气候调节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仅考虑碳调节,各气候区退耕还林皆表现为241.6~470.2 Mg CO2-eq hm-2的碳蓄积过程,具有2.2~16.5 Mg CO2-eq hm-2的碳汇作用即致冷效应,特别是亚热带湿润区。2)仅考虑地表能量平衡,中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引起的净辐射增加程度大于潜热通量的增加程度,因此地表对大气供热表现为增温效应;而亚热带湿润区退耕还林引起净辐射减少及潜热通量增加,青藏高原、中温带湿润区净辐射增加程度小于潜热通量的增加程度,因此地表对大气供热皆表现为致冷效应。3)同时考虑碳调节和地表能量收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退耕还林的致冷效应是仅考虑碳调节致冷效应的1.25~1.45倍,而中温带干旱区退耕还林的致冷效应则为仅考虑碳调节效应的近一半。  相似文献   
455.
以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产权制度与人们资源利用行为的分析,探讨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若干土地产权制度调整的框架性措施。  相似文献   
456.
涪陵地区农田径流污染输出负荷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将降雨-径流-污染物输出视为一个系统,研究了山区地表径流污染物流失规律.在实现小区污染物输出模型化和定量化的基础上,外推建立了涪陵地区五种污染物的各次降雨冲刷预测方程.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涪陵地区年污染物流失模数为:BOD,1666kg/km~2;SS 188810kg/km~2;COD 3216kg/km~2;总氮1145kg/km~2;总磷117kg/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