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9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263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西宁市大气污染来源和输送季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娜  余晔  马学谦 《环境科学》2021,42(3):1268-1279
在2016~2018年西宁市大气污染物PM10和PM2.5季节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HYSPLIT模式和GDAS资料计算了逐日72 h气流后向轨迹,通过聚类分析确定气流输送路径及其对日均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运用TrajStat软件提供的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不同季节影响西宁市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分布及贡献.结果表明,输送来源位置多分布在西宁的西-北方向和东-北方向,周边及邻近区域垂直高度较低.输送路径主要受西风、偏西风、西北、西南和偏东气流的影响.距离短、高度低和移速慢的气流轨迹出现概率最高,是最主要的输送路径,该路径在春夏秋三季来源于青海,冬季则源自新疆,省内输送占主导地位,且不同输送轨迹对PM10和PM2.5浓度影响不同.污染气流主要来自青海省内源、新疆外源及新疆以西的境外源,源地多沙漠和戈壁等脆弱地带分布.潜在源区范围及贡献大小有明显季节差异,冬季范围广且贡献最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最主要潜在源区位于青海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新疆南部、中部和东部,其周边地区为中等贡献潜在源区.  相似文献   
452.
四川盆地极端暴雨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利用1961—2015年四川盆地104个国家气象站资料和同期NCEP资料,筛选四川盆地极端暴雨过程并进行分型,引入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 4),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极端暴雨过程850 hPa和700 hPa上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全盆移动型和盆西型极端暴雨不同层次上的水汽输送轨迹有所不同。850 hPa上全盆移动型水汽输送轨迹主要有4条,而盆西型主要有5条;700 hPa上全盆移动型和盆西型水汽轨迹都主要有3条。2)不同后向追踪时间,两类极端暴雨过程850 hPa的水汽来源大值区有所不同。后向追踪1 d,两类极端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大值区都出现在西南地区东部;后向追踪3 d,全盆移动型的水汽大值区出现在两广交界处以及北部湾附近,而盆西型的水汽大值区出现在湖北西部至两广交界处以及印度半岛北部;后向追踪9 d,两类极端暴雨过程相同的水汽来源大值区为斯里兰卡岛附近的印度洋洋面,此外,全盆移动型的另一个大值区为菲律宾岛附近的太平洋洋面,盆西型的另一个大值区为中南半岛东部沿海。3)追踪到不同类型极端暴雨过程不同层次上的水汽源地,并定量分析了不同水汽源地的贡献率。850 hPa上全盆移动型主要水汽源地有3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西太平洋、东亚大陆及临海。盆西型主要水汽源地也有3个:南海、孟加拉湾、中国东部及沿海;700 hPa上全盆移动型水汽源地有3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东海。盆西型主要水汽源地有2个:孟加拉湾和南海。  相似文献   
453.
为探索后奥运时期京津冀区域大气本底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在中国科学院华北兴隆大气本底观测站,对夏季大气主要污染物(NOx、SO2、O3和PM2.5)进行了连续3年的在线观测,结合气流轨迹模式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及贡献率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兴隆站大气本底夏季ρ(NOx)、 ρ(SO2)、 ρ(O3)和ρ(PM2.5)的平均值分别为(11.5±5.9)、(8.3±7.0)、(137.6±38.4)和(50.9±33.0)μg/m3;首要污染物为O3和PM2.5,ρ(O3)和ρ(PM2.5)日均值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ρ(O3)为200 μg/m3,ρ(PM2.5)为75 μg/m3〕的天数分别为102和60 d,占观测期间有效天数的39%和23%,表现为大气氧化性增强、二次污染逐年上升;受偏南气流影响,太行山沿线区域和山东半岛—渤海湾地区是兴隆夏季大气本底污染的主要贡献区域,特别是京津冀城市区域夏季高浓度O3和PM2.5,对华北区域大气本底污染物浓度的整体上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54.
福建省油气管道输送作为新兴行业,2013年至今,福建全省共排查治理油气管道安全隐患和问题224项,落实整改资金1042万元,整改率达62%,比全国平均整改率高出不少。但鉴于福建城市管网、油气管道管线长、分布广、监管任务重,尤其是日常管理工作依然薄弱,不可掉以轻心,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下决心、下大力气,把监管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455.
<正>强化红线意识,坚守底线思维,把隐患当作事故对待,这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所采取的具体措施。2014年2月至4月,国务院安委会组织16个督查组,结合油气输送管线及城市燃气、隧道交通、煤矿、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等专项整治,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进行了全覆盖的专项督查,  相似文献   
456.
我国硫输送和沉降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介绍了我国排放的硫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规律,给出我国各省(区)1992,1993和1995年高架源和低架源平均硫沉降量、总沉降量及其来源省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证明,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排放的大气酸性污染物有90%以上沉降在本国大陆地区和领海海域内。在日本和周边国家的沉降量不超过其本国沉降量的10%。   相似文献   
457.
关于我国酸雨的污染物输送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燃煤消耗量很大,排放二氧化硫而引起的酸雨污染正引起国内外,特别是东亚地区各国的重视。本文通过4个方面探讨我国酸雨中污染物的输送问题:酸雨输送研究方式和湿沉降过程;我国酸雨分布和硫酸型特点;酸雨与天气系统的关系;我国典型酸雨区研究的成果。由此说明酸雨作为污染物的湿沉降,其前体物的主要部分涉及输送可能是中距离的,即几百公里以内。我国排放污染物对邻国酸雨长距离输送的影响可能存在,但影响究竟有多大则有待于大规模详细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458.
闽南地区酸沉降来源特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一个二维长距离硫传输Lagrangian模型,模拟了闽南地区酸沉降的来源特征?结果表明:闽南地区硫沉降中外来源与局地源的相对贡献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由年均贡献看,闽南地区硫沉降主要由外来源的长距离输送造成   相似文献   
459.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86,自引:15,他引:7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可知,我国大气污染物已从SO2转变为PM10,而且大气环境质量呈现大区域特征。以年日均API分布为例,出现2个大污染区域和几个小区域,一个大区域处于华北、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另一个大区域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区域的形成,除该区域中煤耗总量较大以外,还与大气输送网络和盆地地形有密切关系。研究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常常出现过程特征,由不同月份的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的过程和污染的过程发现这类过程的出现与移动缓慢的弱天气形势下的大气边界层底层结构有关。提出了温度、露点的垂直分布特征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将出现增量或减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0.
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污染边界层的影响及其水平流场输送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大气边界层不仅受地面的影响,也受不同尺度大气系统的直接影响。根据在北京市沿南北方向分布的3台激光雷达阵和地面同步的粒子观测数据,选择一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情景分析,研究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该过程粒子边界层的影响,分析边界层内粒子浓度输送的动态变化。提出北京地区重污染形势的形成原因。对区域性大气污染边界层研究,将有助于对区域及城市污染形成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