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赵茜  高欣  张远  赵瑞  丁森  刘思思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0):1150-1156
为了解广西红水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状况,于2013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1月)对红水河流域13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 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79个分类单元,隶属7纲20目66科. 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数所占比例最高(79.3%),软体动物次之(15.1%). 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个体数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 依据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相似性,利用聚类分析将13个采样点分为2组. 组1采样点主要分布于岩滩水库和红水河干流,组2采样点主要分布于各个支流,2组采样点在无度量多维标定排序轴上分布差异明显. 指示种分析结果显示,组1指示种为马速达多足摇蚊(Polypedilum masudai),组2指示种以宜兴似动蜉(Cinygmina yixingensis)敏感物种为主. 功能摄食类群研究结果表明,红水河大型底栖动物以刮食者占绝对优势,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为36.45%,撕食者(6.15%)和杂食者(3.25%)所占比例较小.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其他类(包括软甲纲、蛭纲以及蜱螨亚纲)和捕食者相对丰度存在季节性差异(P<0.05). T检验结果表明,收集者、捕食者和杂食者存在组间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2.
基于2011年5月和9月航次获取的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数据,采用建立在功能摄食群上的摄食均匀度指数(the feeding evenness index,jFD)并辅以建立在群落结构指标上的多元AZTI海洋生物指数(Multivariate AZTI Marine Biological Index,M-AMBI)评价渤海湾生态质量状况.本研究将所有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5个摄食群,但2个航次均未发现植食者.从物种丰富度的角度看,碎屑食者和肉食者占比最高;从栖息密度的角度看则是浮游生物食者占比最高,而杂食者则在上述两个指标中均占比最低.摄食均匀度指数值大都低于0.60,说明研究区大部分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这可能与该海域所受到的人为干扰如陆源排污、围海造陆有关.与M-AMBI相比,二者指示的渤海湾生态质量状况基本一致,且均能敏感地响应渤海湾近岸河口至离岸海域的环境压力梯度.总体上来讲,jFD适用于评价渤海湾的生态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53.
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8月太子河流域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5个主要功能摄食类群的组成,包括直接收集者(gc)、捕食者(pr)、过滤收集者(fc)、撕食者(sh)和刮食者(sc),研究结果表明,太子河大型底栖动物以gc为主,占底栖动物总个体数的85.5%,其次为fc、sh、sc和pr,分别占总个体数的6.0%、3.0%、5.5%和0.0%,并且gc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较强,pr、sh、sc对环境条件变化较为敏感.通过5种功能摄食类群的相对丰度与水质因子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海拔、水温、电导率、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与gc相关性较大;而海拔、水温、电导率、pH值、总氮、亚硝态氮与pr、sc和sh相关性较大.将土地利用格局与5种功能摄食类群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田和河滩对gc影响显著;而农田对pr、sc和sh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4.
原后生动物是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常见生物,了解它们是否能够摄食与去除抗生素抗性菌(ARB)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对于建立藉捕食作用的ARB和ARGs去除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型溞作为代表生物,探究了其对ARB和ARGs的摄食、去除效果与机制.使用荧光抗性菌直接观察其摄食过程,证实大型溞对ARB的摄食与富集.分析了溶液中和肠道中的ARB数目及drfA基因丰度变化,发现大型溞对ARB的摄食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不同ARB浓度会影响大型溞的摄食及去除效果,在高ARB浓度下具有较高的过滤速率和滤食速率;大型溞的摄食减少了试验体系中的drfA基因丰度,检测到大型溞肠道内的DNA酶,其可能是导致其丰度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55.
摄食烤羊肉的多环芳烃暴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PAHs)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而摄食暴露是PAHs暴露的重要途径之一.PAHs在人体内会代谢成包括羟基多环芳烃(OH-PAHs)在内的一系列代谢产物,并最终随尿液排出体外.为了研究摄入烧烤羊肉导致的PAHs暴露和暴露者尿样中OH-PAHs的含量和动态变化,征集了4名志愿者,在控制条件下一次性定量摄入烧烤羊肉后...  相似文献   
56.
广西贝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贝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水质进行生物学评价,于2015年1、8月对贝江流域17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46个分类单元,隶属于8纲20目52科,其中昆虫纲所占比例最高(86.99%),软体动物次之(6.16%)。贝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季节性差异,群落数量特征和结构复杂性均表现为冬季夏季。无度量多维标定排序和ANOSIM分析发现,贝江流域冬季和夏季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r=0.26,P0.001)。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贝江底栖动物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个流域可以分为2组,组1基本分布在自然河段,组2主要包括电站采样点和贝江下游采样点,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集食者(55%)和撕食者为主(16%),其次为滤食者(14%)和捕食者(11%),刮食者(4%)所占比例较小。水质评价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H′)评价贝江水质为轻污-清洁。Hilsenhoff生物指数(BI)评价贝江流域水质属于清洁,与实际水质情况最接近。总体上,贝江流域自然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复杂多样,整体水质清洁。  相似文献   
57.
不同光照度下南方鲇稚鱼的摄食强度及摄食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10^3-10^-1lx光照度范围内,南方鲇稚鱼对团鲂鱼苗的摄食强度随光照度减弱而增强,在10^9lx时达最大值,随后下降,摄食率在开始摄食后10min,光照强度为10^0lx时最同,并随摄食时间延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58.
香溪河附石性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50 000地形图对香溪河进行划分,显示香溪河为一条6级河流。分析包括捕食者(PR)、撕食者(SH)、刮食者(SC)、直接收集者(GC)和过滤收集者(FC)在内的5个主要功能摄食类群的组成,发现香溪河主要摄食类群以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为主。各功能摄食类群的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河流级别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基本趋势为:直接收集者和滤食者的密度和生物量都随着河流级别的增加而增大;撕食者和刮食者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密度随着河流级别的增加而减小;而捕食者在整个流域内的密度上游小于下游,生物量却是上游大于下游。研究结果表明香溪河在夏季其上游物质来源以附石性藻类生产为主,下游则以异源性细有机颗粒输入为主。此外,功能摄食类群的密度与部分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过滤收集者与Ca2+和河宽相关,收集者与SiO2相关显著,刮食者与海拔和氨氮相关性较高,撕食者与电导和PO4 P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59.
水生生物群落功能结构研究不仅是河流生态学的基础,也有助于更好地剖析水生生物对环境压力的响应关系.为探明土地利用对大型底栖动物FFGs(功能摄食类群)的影响,于2009年5月对太子河流域47个采样点(6个参照样点、41个受损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FFGs结构及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森林用地、草业用地、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受损样点的ALT(海拔)、WT(水温)、EC、ρ(NH4+-N)和ρ(PO43--P)均显著高于参照样点.②受损样点捕食者、刮食者与撕食者的相对丰度、丰富度及密度、直接收集者丰富度、刮食者的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指数、直接收集者与捕食者Margalef指数和刮食者Simpson指数均显著低于参照样点,而直接收集者的相对丰度则显著高于参照样点.③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比例增加会造成河流水质恶化及大型底栖动物FFGs结构发生变化.④CCA结果表明,EC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FFGs结构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显示,大型底栖动物FFGs对太子河流域农业活动与城镇化的响应敏感,可以为利用大型底栖动物FFGs监测流域环境压力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