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3篇
安全科学   117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262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程雨燕 《环境保护》2013,41(5):44-46
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状唤起人们对于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的高度关注。然而现行环评制度及社会风险评估机制都因未能兼顾环境风险及社会风险而无法有效应对相关问题,因此,于环评制度中引入社会风险评估并加以立法规制,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环评功效。2012年11月12日,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要从加强依法环评、大力推进信息公开、进一步扩  相似文献   
52.
按本文作者在大量查阅史书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辑录汇考了中国古代自公元前2598年至本世纪1910年共4500多年间,在中国大陆上发生的660次大型山崩地裂陷灾害,其中山崩灾害494次,地裂陷灾害166次。本年表的建立,对于主要灾害史料的研究与汇编,对于探讨地球表层系统中特大地质灾害的周期性以及天象、地表、气象之间的灾异群发期,具有参考价值。本刊在国际减灾十年的第一年,将此文分期刊出,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3.
幼儿园户外环境是幼儿日常游戏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安全与否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户外环境的安全评价可以查找安全隐患,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传统的环境安全评价方法为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和案例法,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和主观性.为此,研究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安全评价方法(S EB CNN).该方法以幼儿在运动环境中的影像为基础,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准确生成幼儿户外运动状态的大数据,进而利用算法处理后的大数据对运动环境进行安全性分析和风险预测.经对南方某幼儿园实验验证,该方法具有数据颗粒度高、数据准确完备及鲁棒性高的特性,为幼儿园户外环境安全性分析和预测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4.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地区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是确保全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基础。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安徽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建筑和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水平提升等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举措,分析了安徽作为发展中省份,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非化石能源发展条件受限、运输结构调整难度大等客观条件的约束下,推动碳排放尽早达峰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并围绕做好全方位碳达峰顶层设计、推动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建立健全碳达峰行动保障体系三方面,提出了安徽省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5.
沉积物中氮磷释放到湖水中会加剧湖泊的富营养化,危害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微生物在氮磷转换中不可或缺,准确分析沉积物中氮磷分布特征和来源以及与微生物的关系是湖泊富营养化管控的重要前提.以太湖为研究区,采集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并分析了粒度、pH、有机质(OM)、溶解性有机碳(DOC)、全磷(TP)、全氮(TN)、硝态氮(NO3--N)和溶解性有机氮(DON)等指标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利用营养琼脂(NA)培养基以平板计数法测定好氧细菌(AB)数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了太湖沉积物和AB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研究了太湖沉积物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太湖表层沉积物指标平均值如下:AB为9.25×104 CFU ·g-1,平均粒径(MZ)为17.59 μm,pH为7.62,ω(OM)为15.05g ·kg-1,ω(DOC)为71.60mg ·kg-1,ω(TP)为598.13mg ·kg-1,ω(TN)为1113.92 mg ·kg-1,ω(NO3--N)为3.22mg ·kg-1,ω(DON)为22.60mg ·kg-1.综合污染指数(FF)显示太湖中的点位13%为中度污染,87%为重度污染.TN除在湖心区、南部湖区和东太湖西部的部分湖区为轻度污染外,其余区域为中重度污染.除竺山湾为重度污染外,太湖中TP整体上为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指数(OI)表明,太湖沉积物有机污染较轻,主要与有机氮(ON)污染有关.太湖中DOC、DON、TN和OM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影响,TP和AB主要来源于河流外源输入的影响.研究将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也为进一步研究AB去除沉积物中氮磷污染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6.
57.
纳滤膜对微污染物去除效率受膜特性、微污染物性质和实验条件等因素影响,优化这些影响因素对纳滤工艺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然而实验优化过程不能同时兼顾多因素对去除效能的交互影响.为此,基于线性、非线性和集成学习算法,开发了4种纳滤膜对有机微污染物去除效率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预测性能和可行性.在拟合程度、稳健性和外部预测能力等方面对开发的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集成学习算法开发的XGBoost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影响膜分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预测纳滤膜对微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方面表现出强大的潜力(Radj2=0.977,Qext2=0.877,QLOO2=0.875).此外,利用SHAP解释方法定量解析了各驱动因素对纳滤膜去除微污染物效率的贡献,证明纳滤膜的截留分子量、膜表面接触角和污染物的尺寸是微污染物去除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首次将模型解释方法应用于特征变量的选择过程,使集成算法(XGBoost)模型的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所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有利于优...  相似文献   
58.
东北区域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重度污染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北已成为我国又一个霾污染多发和重发区域.采用2013~2017年东北区域大气污染物地面监测数据、卫星数据和气象数据等信息,探讨了中国东北地区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与重度污染成因.结果表明,"沈阳-长春-哈尔滨"带状城市群是全年污染最严重的区域,空气质量指数(AQI)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污染最严重,春季吉林省西部周围为椭圆形污染区,夏季和秋季大部分时间空气质量最佳.3个典型的霾污染时期是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即秋末和初冬,时期一),12月下旬和1月(即冬季最冷的时候,时期二),及4月到5月中旬(即春季沙尘和农业耕作期).时期一,季节性作物残茬焚烧和冬季采暖用煤燃烧产生的PM_(2.5)强排放是极端霾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AQI 300);时期二,在最严寒月份里,重度霾污染事件(200 AQI 300),主要由燃煤和汽车燃料消耗的PM_(2.5)排放量高,大气边界层较低,以及大气扩散性差等共同引起;时期三,春季PM_(10)浓度较高,主要是由内蒙古中部退化草原的风沙和吉林省西部裸地的区域性扬尘传输造成的.同时,当地农业耕作本身也释放PM_(10),并提升了裸土的人为源矿物尘的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59.
根据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源,叙述了鄱阳湖倏鸟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文,水质,动植物资源等。调查表明,保护区内冬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5.0℃以上,平均水温6.2℃,每年10月至次于3月的气温,水温和水深适宜候鸟越冬,水质较好,水陆动植物和鸟类资源丰富,有许多国家级保护鸟类,如白鹤,小天鹅等。文章最后呼吁,要切实保护好鄱阳湖这块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增划一些禁猎区,广泛开展爱鸟活动,形成依法护鸟  相似文献   
60.
瓦斯爆炸灾害防治一直是我国煤矿安全研究的热点、难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从瓦斯抑爆装置、抑爆介质及抑爆机理3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矿井瓦斯抑爆技术及抑爆材料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瓦斯抑爆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抑爆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控爆空间几何参数、爆炸特性参数和抑爆系统中爆炸探测方式等因素;结合瓦斯爆炸链式反应理论和探测技术的发展,研究应更多地关注抑爆过程的微观特性,揭示其详细的抑爆作用机理,为探寻新型高效、绿色抑爆材料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