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南京上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激光雷达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偏振微脉冲激光雷达对南京上空大气散射特性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同时结合MODIS卫星数据对空气中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日季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HYSPLIT模式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春、秋、冬季,气溶胶消光后向散射比分别为48 sr,45 sr和40 sr,退偏振比分别为0.18,0.19和0.2,且气团主要来源为我国西北及北方地区;夏季,气溶胶消光后向散射比为63 sr,退偏振比为0.11,气团主要来自东南部工业污染城市以及南京周边地区;气溶胶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低层(1 km)气溶胶光学厚度从大到小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高层(1 km)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夏冬两季表现为早晚高,中午低;在春秋两季则为早晚低,中午高。文章对南京上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系统的研究,对于该地区大气环境以及气候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2.
将AMP和PZ作为活化剂添加于MDEA溶液中,形成活化溶液,研究了膜基活化溶液回收温室气体CO2性能,着重考察活化剂的活化作用和对膜接触器传质加强的影响,提出一个活化机理来解释活化现象,建立了阻力层方程模型, 并模拟膜基活化溶液回收CO2的传质过程。结果表明,活化剂对膜接触器传质的加强起到重要作用,具有双氨基环状结构的PZ对传质的加强作用高于具有空间位阻结构的AMP;活化溶液的CO2回收率和传质通量明显高于未活化的MDEA溶液,活化性能PZ>AMP;活化剂的活化效应与分子结构有关;流体力学的改变对传质的影响有限,活化剂的反应动力学对传质的加强起主导作用;阻力层方程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膜基活化溶液回收CO2传质过程,传质通量和总传质系数的模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3.
我国近地层臭氧污染日趋严重,其不断增加的浓度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以冬小麦和大豆为研究对象,基于大田开顶式气室(OTC)试验,分别设置对照(CK)、100 n L·L~(-1)和150 n L·L~(-1)这3个O3浓度处理组,对2种作物生长指标和产量等参数连续观测,结果表明:O3浓度增加对冬小麦和大豆的株高、叶面积和生物量产生影响,并且对大豆的影响更为明显。与此同时,O3浓度增加使得冬小麦的穗重、穗粒数以及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都呈现大幅度下降状态,进而导致其产量降低。在100 n L·L~(-1)臭氧处理下,冬小麦产量较CK降低了12.89%,而大豆产量下降了23.76%。在150 n L·L~(-1)的臭氧处理下,冬小麦产量较对照组降低了29.23%,大豆则比对照组下降了41.57%,与CK相比,大豆产量下降更为明显。上述研究表明,臭氧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且大豆对O3的反应比冬小麦敏感。  相似文献   
54.
利用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北京、广州和南京三市6种污染物浓度(PM_(2.5)、PM_(10)、SO_2、CO、NO_2、O_3)的日平均数据,统计分析了三市各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3个城市中,广州空气质量最好,南京次之,北京最差。广州优、良出现的天数最多,分别为98和222天,占全年的26.8%和60.8%,没有出现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现象。北京优出现的天数为55天,高于南京的29天,但是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天数要高于南京,分别为61、34和8天;南京则为30、14和0天,南京没有出现过严重污染。(2)整个1年间,北京PM_(2.5)、PM_(10)、SO_2、NO_2、O_3年平均浓度分别为80.5、112.9、16.8、53.4和57.3μg/m~3,广州平均浓度分别为45.9、67.2、16.6、45.7和47.9μg/m~3,南京平均浓度分别为70.6、120.1、21.5、50.3和54.9μg/m~3,北京、广州和南京CO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2、1.0和0.9mg/m~3。(3)上述三个城市PM_(2.5)日均值超标率分别为42.7%、7.9%和38.4%,而PM_(10)日均值超标率分别为23.0%、1.6%和25.2%,NO_2日均值超标率分别为14.0%、3.8%和7.1%,CO浓度仅北京超标,超标率为1.4%,3个城市SO_2无超标现象。(4)3个城市SO_2和NO_2均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风速对广州CO浓度影响不大,而北京和南京CO浓度则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风速越大,南京PM_(2.5)和PM_(10)浓度越小,但当风速≥4m/s时,北京PM_(10)和广州PM_(2.5)与PM_(10)浓度增加。此外,风向对污染物的传输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55.
UV-B增加对麦田杂草看麦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群体条件下,研究了UV-B增加对麦田杂草发生、生长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强度增加,看麦娘的密度显著增加;在小麦生育前期,看麦娘的单株茎蘖数下降,而在中后期显著增加;UV-B增加对小麦中后期看麦娘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效应;看麦娘叶片的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在未来紫外线增加的条件下,看麦娘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可能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56.
研究了UV-B辐射增加与酸雨的复合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加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酸雨处理降低了大豆种子的发芽率。UV-B辐射增加与酸雨的复合处理,降低了幼苗的株高、绿叶数、叶面积、干质量、叶绿素和蒸腾速率,复合胁迫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单一因子胁迫,并且下降幅度受UV-B辐射强度与酸雨pH的影响。UV-B辐射增加与酸雨处理在抑制幼苗生长上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7.
UV-B增加对菠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在大田栽培和自然光的条件下,模拟紫外辐射的增加对菠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生长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的增加,菠菜的干质量、叶面积、绿叶数、株高生长均呈降低趋势,而且随着UV-B越强,降低程度越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植株生长。品质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菠菜叶片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降低,维生素C质量分数降低,随UV-B辐射强度增大,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质量分数降低的幅度愈大;UV-B辐射增强,菠菜叶片的蛋白质和抗坏血酸表现为质量分数升高,但当UV-B辐射超过一定强度,二者又表现为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58.
研究了在紫外线(UV-B)辐射增强条件下与自然光下生长的玉米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特性以及对UV—B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自然光下生长的玉米种子相比,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生长的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连续两年UV—B强度增加条件下,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指标受高强度UV—B影响的程度显著下降。在连续两年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生长的玉米种子萌发的幼苗叶片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在自然光下生长的玉米种子萌发的幼苗,这可能是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生长的玉米对UV—B辐射增强产生适应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9.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UV-B敏感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群体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对UV-B增加反应敏感性的差异。小麦的生长指标和反应指数均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期对UV-B增加反应的敏感性(设其符号为u)存在显著的差异,小麦的拔节至孕穗期是小麦对UV-B增加的最敏感的时期,小麦对UV-B增加的敏感性大小顺序为:u(拔节期)>u(孕穗期至开花期)>u(灌浆期)>u(播种至拔节期);在不同生育期降低UV-B强度的试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果。在南京地区UV-B强度较高的季节小麦对UV-B增加的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60.
利用2013~2015年水稻生长季期间气象因子、O3浓度和气孔导度的实测数据,分析了O3浓度与AOT40的变化,引入并修订了水稻气孔导度模型,模拟了水稻气孔O3吸收通量的动态变化,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O3污染所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结果表明:2013~2015年水稻生长季期间的白天时段,平均O3浓度分别为35.8,42.0,47.9nL/L,AOT40值分别为5.33,9.03,11.25μL/(L·h).修订后的模型可用于本地区水稻气孔导度的模拟,2013~2015年水稻气孔O3通量AFst02分别为2.02,6.42,7.79mmol/m2.2013~2015年地表O3造成水稻平均相对产量损失分别为4.9%、11.7%和14.3%.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不考虑O3浓度的变化,O3对水稻的胁迫效应将会降低,若考虑未来O3浓度的变化,O3造成水稻产量的损失将增加4.7~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