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7篇
综合类   58篇
基础理论   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以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与精准治理的需求为导向,开展湖北省荆州市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分析.基于FLEXPART-WRF模式揭示了2008—2017年荆州市PM2.5周边源"影响域"的季节气候特征,估算了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和局地排放的相对贡献,确定出不同季节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传输通道.结果表明,荆州地区PM2.5主要"影响域"为湖北、湖南、河南和安徽省.不同季节湖北省外源传输对荆州PM2.5"影响域"的贡献率分别为春季50.4%、夏季33.9%、秋季42.6%、冬季43.0%和年均45.1%.春季3条区域传输通道分别为北通道(沿南阳盆地-荆州)、东通道(沿长江航道-荆州)以及南通道(沿雪峰山-荆州);夏季主要为南通道;秋、冬季分别为北通道、东北通道(沿大别山低山丘陵-荆州)及东通道.针对荆州主要3类重污染天气型的典型个例"影响域"分析表明,高压静稳型PM2.5污染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省内贡献率达87.8%;低压倒槽型PM2.5污染主要来源于偏南输送和本地累积,省内贡献率达55.0%;冷锋输送型PM2.5污染主要来源于北路区域传输,省外贡献率达77.2%.对于冬季重污染期间,建议重点围绕荆州本地与省内荆门、襄阳、孝感、天门、潜江、武汉、随州、宜昌及省外常德、南阳、信阳等地开展协作,加强区域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该项研究可为区域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与靶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空气质量数值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空气质量模型的发展历程、空气质量数值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以及应用研究。指出了目前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及应用主要面临气象条件,尤其是大气边界层模拟、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和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等问题。提出,应当通过规范化制作和完善排放源清单数据,建立统一的排放源分析标准,提高排放源数据的准确性;多向发展观测手段,加大监测密度和频率,并进行实验室化学分析,提出适合我国的大气物理化学机制。就空气质量模式而言,对模式方案进行优化,以及使用气象、卫星资料同化等技术手段,将其与观测相结合,构建监测与预报系统相结合的统一体系,应用于多平台。  相似文献   
63.
为了研究霾污染对电力安全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霾污染对输变电设备外绝缘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影响输变电设备外绝缘的霾天气指标,霾对外绝缘运行状态的危害和绝缘子沉积吸附的研究。展望了大气颗粒物在绝缘子沉积的外场综合观测,霾颗粒沉积物的实验室物理化学分析以及沉降过程的数值模型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二次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量化二次气溶胶贡献是认识PM2.5污染成因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近似包络法(AEM)估算了随州2015—2020年冬季的一次气溶胶和二次气溶胶浓度,分析了二次气溶胶对PM2.5贡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随州冬季PM2.5及其一次和二次组分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5.8、3.8和1.7μg·m-3·a-1,而二次气溶胶对PM2.5贡献呈逐年上升趋势(2.1%a-1),反映了减排进程中二次气溶胶对空气质量变化的重要贡献.(2)人为活动和化学转化分别影响了一次和二次PM2.5日变化分布.一次PM2.5双峰结构(09:00和21:00)对应了早晚人为活动高峰,二次气溶胶在午后(13:00—15:00)和凌晨(03:00—06:00)对PM2.5贡献最大;PM2.5正午峰值可能与当地二次污染生成密切相关.(3)二次气溶胶对随州冬季PM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