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为理解人工林土壤磷截留与淋溶流失特征随降水格局的变化,研究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四川盆地桢楠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元素在旱季早期、旱季末期、雨季早期、雨季中期和雨季末期5个关键时期的输入、淋溶输出和截留过程.通过连续采样,分析了水溶性全磷(TDP)、水溶性有机磷(DOP)和溶解性反应磷(DRP).研究结果表明,桢楠和马尾松林土壤对TDP的截留量别为2.65和0.84 kg·hm-2·a-1,土壤TDP淋溶输出量分别为1.10和3.23 kg·hm-2·a-1,其中,截留和淋失的土壤DOP占TDP的84%以上.桢楠和马尾松林土壤的磷截留和淋溶输出过程主要集中于旱季早期、旱季末期和雨季早期,并且两地土壤DOP和TDP的淋溶输出量及桢楠林土壤DOP和DRP的截留量都随这3个时期呈显著增加趋势,马尾松林土壤DRP的截留量随5个时期呈递减趋势,且雨季早期的土壤DOP的截留量为-0.46 kg·hm-2,表现为净流失.桢楠人工林土壤在雨季中期和雨季末期的DRP也表现为净流失.桢楠林土壤DRP的输入量和截留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输出量与降水量不相关.马尾松林土壤DOP和DRP的输入量、土壤DOP的截留量和土壤DRP的输出量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1).此外,桢楠和马尾松林土壤磷的淋溶输出和截留量与对应磷组分的输入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马尾松林土壤DOP的截留量与DOP的输入量不相关.由此可见,桢楠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的淋溶输出形式以DOP为主,主要发生在旱季和雨季早期.  相似文献   
73.
红层在四川盆地中广泛分布,随着大量基础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红层岩溶问题日渐显现。而相对于红层岩体遇水易软化、膨胀等不良地质问题的研究,红层岩溶问题研究比较少。根据在四川红层地区多年的地勘工作实践,分析了四川红层岩溶具有非均一性、成层性、埋深大等特点,提出真红层岩溶、"假"红层岩溶等两种不同类型的岩溶形成机制。这些红层岩溶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提出,对这一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王运禄 《灾害学》1997,12(3):43-48
四川盆地的大洪涝灾害是由暴雨和大暴雨引起的。具以下6个特点;一次大洪涝灾害发生时,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多且集中,灾害严重,损失巨大;发生频率高,大强度灾害多;时空分布不均;开始期主要在6、7月;终期主要在9月,初终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它的强度、初终期等都有变化规律。防治它的对策是治、防、用、护四结合。  相似文献   
75.
根据果梅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对其分布地区的气侯特征和生态表现的调查分析,本文提出以年均温和1月均温为果梅生态适宜性划分的依据.根据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果梅栽培的最适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本文对四川盆地发展果海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6.
李铁松  刘辉 《灾害学》2006,21(1):103-107
嘉陵江流域地理环境特殊,洪水频发,且多发生在四川盆地段,对该段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构成很大威胁,了解嘉陵江流域洪水的规律和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防洪措施,将有利于对流域的综合治理,减少洪灾损失。  相似文献   
77.
川中浅丘农区坡地林农复合系统能量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中浅丘农区坡地林农复合系统和纯农地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农复合系统比对照农地系统具有更高的能量积累速率、光能利用率和辅助能转化率。  相似文献   
78.
四川盆地红层找水打井工程与防灾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四川盆地红层区找水打井工程和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红层区有利于崩塌滑坡发生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以及红层区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等方面阐述了红层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点,论述了地表渗水和地下水对红层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疏排水在红层区崩塌滑坡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论证了红层找水打井工程与崩塌滑坡防灾的联系,提出了纽层打井工程区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79.
张剑光 《四川环境》1993,12(1):41-45
本文用一种综合、定量的方法,评价了四川盆地农业自然环境的现状质量,得到了较之传统的定性描述更为科学、直观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农业自然环境质量只属中等水平,而不是通常所言“农业自然条件优越”;130个县中只有15个的质量属良好,它们呈岛状分布;自然潜力质量与生态质量往往不匹配,因为人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往往造成生态质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80.
对2014-2017年四川盆地和京津冀地区气象数据和污染物浓度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在原有全球空气停滞日判别标准基础上发展出本地化空气停滞指数阈值,并以提高两个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目的建立模型,计算各城市空气停滞发生时PM2.5污染上限浓度参考值.本研究得出,四川盆地和京津冀地区本地化空气停滞日判别标准分别为地面风速 < 2.5 m·s-1、边界层高度 < 500 m和地面风速 < 3 m·s-1、边界层高度 < 300 m.四川盆地冬季空气停滞发生频率四周高,中心小,空气停滞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西部高于东部;京津冀中部和南部空气停滞频率发生高,空气停滞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南北差异.四川盆地以成都为中心城市群及京津冀中部和南部地区的高污染排放强度和高空气停滞频率导致重污染事件的频发.本文对我国两个冬季重污染高发的区域进行深入研究,更为客观、量化地评估4年来区域空气质量实际改善程度并初步建立空气质量目标管理模型,以期为区域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