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71.
瓦里关山大气CH4本底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 1991 0 5— 2 0 0 2 0 5期间实测资料 ,分析了瓦里关全球基准站 (36°17′N ,10 0°5 4′E ,海拔 3816m)大气CH4本底特征 ,并探讨了与源汇过程的关系 .结果表明 ,瓦里关山大气CH4体积分数本底范围和增长趋势与 6 0°N— 30°N平均水平大致相符 ,但本底体积分数季节变化与所处纬度带基本特征和季节振幅的地理分布差异较大 ,年增长值波动也与全球平均状况并不完全一致 ,是所在地区多种CH4源汇和大气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 .瓦里关站提供的大气CH4本底观测资料 ,既能体现亚洲内陆地域特点又具有全球代表性 ,辅以其它相关资料 ,还可进一步揭示中国内陆高原大气CH4本底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72.
气相色谱法观测本底大气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WMO/GAW)开展全球温室气体监测的要求,建立了气相色谱(GC)法甲烷和二氧化碳(CH4/CO2)连续观测系统,概述了该系统厍拿大大气环境局(AES)5个月的组装调试,以及在中国大气本底基准台(CGAWBO_一年多时间里的业务运行和标定情况,且装调试和运动标定,与红餐吸收(NDIR)法,气瓶采样-实验室分析(FLASK)法数据,以及与上其它台站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3.
王红  汤洁  王筠 《环境保护》2007,(7A):48-50
在对玉米组分和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调查了玉米深加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异味气体的排放源,并对此类气体进行了初步的成份分析,发现其中主要含有脂类、醇类、烃类等有机物质,其产生原因为在高温作用下玉米淀粉、蛋白质等组分发生一系列有机化学反应,可采用低位能源回收、喷淋等方法对其降温进而达到治理的目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74.
松嫩平原西南部土地碱质荒漠化预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造成的资源丧失和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影响深远的缓发的生态环境灾害.笔者以松嫩平原西南部为例开展荒漠化预警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荒漠化发生的定位、定性及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75.
绿藻对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富集与释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测定了硝基苯、2,4-二硝基甲苯、2,6-二硝基甲苯及硝基氯苯(邻、间、对)在绿藻体内富集及释放趋势。其生物富集因子由小到大的顺序为:硝基苯<2,6-二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硝基氯苯(邻、间、对)。富集与释放曲线表明,所有化合物在实验开始的0.5~1h即达到最大富集量,2h后基本达到稳态。硝基苯、2,4-二硝基甲苯及2,6-二硝基甲苯的释放速率很快,0.5~1h达到最大释放量。6种有机物的生物富集因子与辛醇/水分配系数相关很好,生物富集过程符合脂水平衡分配模型。   相似文献   
76.
汤洁  韩源  刘森  李昭阳  李娜  张楠 《生态环境》2012,21(1):33-37
利用GXH-3051A红外线分析仪,采用动态闭合气室法对吉林西部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2排放通量日变化进行了定位测量,系统分析了环境因子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对土壤CO2排放通量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田、旱田、草地和盐碱地土壤CO2排放通量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但排放通量的日均值有较大差异,其中水田和草地排放量较高,分别为1.69μmol·m-2.S-1和1.24μmaol·m-2s-1;旱田和盐碱地较低,为0.50μmol·m-2.S-1和0.63μmol·m-2.S-1。各地类土壤C02排放通量的日均值与其每天上午10:00土壤CO2排放通量值最为接近,即可用该时间测得的土壤CO2排放通量估测日平均值。土地利用方式和大气温度是造成土壤CO2日排放通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多年来该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土壤表层10cm内的土层温度、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含量、水解氮含量,进而影响土壤呼吸和CO2排放通量;区内水田土壤CO2排放通量与温度的相关性最高(R2=0.8375),其次为旱田和草地。  相似文献   
77.
张豪  汤洁  梁爽 《生态环境》2013,(12):1899-1903
水稻土是中国主要的耕作土壤,在陆地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的特征,将无机碳库纳入土壤碳库研究,以典型灌区前郭县为例,野外采集盐碱地和已开发5、15、25、35、55年的5种不同水田表层土壤,建立实验样地,在水稻生长的幼苗期、分蘖期、长穗期和结实期采集土壤样品,用TOC仪分别测试表层土壤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分析其季节动态规律和开发年份特征。结果表明:吉林西部盐碱水田土壤有机碳呈现“减-增-减”的季节变化规律,水稻生长的幼苗期和分蘖期有机碳含量下降,长穗期含量上升,结实期含量下降,碳酸盐季节变化规律与其相反,二者季节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经历一个生长季后,开发5、15、25、35、55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98%、3.53%、3.66%、2.72%、2.30%,碳酸盐含量分别增加了4.07%、2.15%、1.08%、1.61%、11.36%,说明研究区水田生长期具有碳汇作用;与未开发盐碱地相比,开发的5、15、25、35、55年生长季土壤平均总碳量分别增加了89.81%、121.03%、137.22%、188.28%,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84.28%、392.00%、456.37%、559.08%、666.06%,碳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13.49%、22.84%、32.23%、43.53%、62.40%;开发年份越长,水田土壤总碳和有机碳含量越高,碳酸盐含量越低;总碳的增加来自有机碳的增加;盐碱地开发有利于土壤碳汇。水稻生长期温度和降雨量影响土壤有机碳和碳酸盐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78.
汤洁  韩维峥  李娜  徐小明  李云飞 《生态环境》2010,19(5):1182-1185
草地盐碱化是吉林西部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吉林西部具有"羊草群落(Leymus chinense)→羊草-虎尾草群落(Carex duiuscula)→羊草-碱茅群落(Puccinellia distans)→碱蓬群落(Suaeda glauca)"直至退化为盐碱地的逆向演替规律,本文选取大安市姜家甸草场为典型区进行野外样地调查,收集不同演替阶段植物样品30份,土壤剖面样品100份,表土样品40份,监测群落生态特征、土壤理化性质,计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化演替的进行,羊草-虎尾草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植被生物量、土壤有机质最高,土壤含水率及全N指数逐渐降低,土壤的pH值及土壤容重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0cm各土层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0~40cm内变化显著,50~100cm内相差不大,1m土壤有机碳密度从羊草群落的75.37t·hm-2升高到羊草-虎尾草群落的76.11t·hm-2,至盐碱地减少到52.21t·hm-2,约减少30%。研究结果对吉林省合理放牧、草地固碳量的增加和土壤碳储量的提高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
盐碱区不同开发年限水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汤洁  方天儒  侯克怡  赵仁竹  梁爽 《环境科学》2014,35(12):4727-4734
以吉林省前郭盐碱水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监测水稻生长期土壤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土壤p H和土壤有机碳(SOC)变化,分析水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田N2O排放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并呈现3个峰值,肥料的施入提供了更多的反应底物,对水田N2O的排放量影响显著.在淹水条件下,N2O的主要来源于反硝化过程,而排水后,硝化作用则占据了主导地位.CH4排放呈现单峰,在水稻生长旺盛的分蘖期,稻田较深水层以还原环境为主,为产生CH4的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进而导致CH4排放呈高峰值;土壤p H对N2O和CH4排放的影响不明显,但土壤SOC含量与CH4的排放规律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0.
利用东南极大陆沿岸中山站2008—2010年的CO浓度在线观测和相关资料,分析了大气中CO浓度的本底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在不同风向和风速条件下CO浓度变化很小,表明风向和风速对CO监测结果的影响很小,也表明观测的CO浓度受局地污染源排放影响很小,可以代表南极中山站的本底浓度.中山站与其它南极站相似,CO浓度具有非对称的季节变化,月平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春季(9—10月),最低值在夏末秋初(2—3月),月平均CO浓度在30~65 ppb之间.南极各站的年平均CO浓度的年际变化范围差异不大,均为2~3 p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