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扬州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2年扬州市城区绿地斑块分布及其景观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斑块(≤1 hm2)在研究区分布广,数量最多,占绿地斑块总数的59.86%;其次是面积在1~5 hm2的斑块,占总量的33.4%,大于10 hm2的斑块仅占4.2%。面积在1~5 hm2的斑块和大于10 hm2的绿地斑块,分别占绿地总面积的37.6%和39.6%。绿地率在20%~30%的绿地斑块最丰富,占总数的41.7%,占绿地总面积的24.8%;绿地率大于60%的斑块占总面积的32.8%;绿地率≤20%的绿地以小斑块为主,占总面积的8.51%。对绿地景观指数分析表明:城市绿地多样性指数高,总体分布均衡。从老城区到新城区,绿地景观特征表现为总面积增加,平均绿地斑块面积增大,景观破碎度降低,城市绿化的理念不断提升。加强广陵区内绿地斑块的改造,提高斑块间的连接度,增加维扬区和邗江区绿化廊道和绿地斑块的营造,应成为今后城市绿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7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底泥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黄河以南区域,对河流、湖泊的底泥进行了监测,并对不牢河的底泥进行了冲刷试验,根据获得的实测资料和试验数据,对底泥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底泥中的重金属类汞和砷,有机类污染指标中的总磷,总氮,CODCr和CODMn的最大溶出浓度均较高,它们有可能成为影响水体质量的潜在污染源.从接近于实际调水情况的冲刷试验结果看,底泥中的污染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3.
新型复合滤料过滤性能的实验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袋式除尘器滤料运行阻力过高问题 ,介绍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复合滤料 (HBT)。对其过滤性能进行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 ,该滤料具有“高效低阻”特性 ,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4.
升金湖自然湿地越冬鹤类生境适宜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金湖湿地位于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区域,是鹤类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湿地景观的变化影响越冬鹤类的生境质量。研究湿地内越冬鹤类生境变化地对湿地生态恢复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ERDAS软件将1986年到2015年间8个年份冬季的TM影像数据将景观类型分为8种类型,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出各个年份的景观指标。选取干扰程度、食物丰富度、植被覆盖和水文条件4种因子作为影响越冬鹤类生境的主要因子。建立越冬鹤类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用ArcGIS生成鹤类生境适宜性评价图。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研究鹤类数量与生境适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升金湖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变化明显,湿地斑块数量增加,景观的破碎度程度增加,景观斑块差异在逐渐变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逐渐变大。越冬鹤类生境适宜性综合指数从0.845下降到0.465,总体的生境明显恶化。越冬鹤类的生境适宜性面积从1986年的 13 577.11 hm2 下降到2015年的 7 424.42 hm2,进而导致越冬鹤类数量在1986年到2015年总体呈下降趋势。鹤类数量与生境适宜性呈正相关。 关键词: 生境影响因子;生境适宜性评价模;越冬鹤类;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75.
目前,漏风率测试一般在整个系统安装完成后进行,测试结果对保证除尘器漏风率指标意义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在除尘器安装保温层前用正压法测除尘器的漏风率,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6.
石飞  杨庆媛  王成  江娟丽  胡蓉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1):2892-2912
近年来,中国将石漠化等生态退化区作为休耕的主要试点类型区之一,该区域人地矛盾突出,休耕试点中多以村委会为休耕管护主体。立足于探索在生态退化区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休耕管护主体的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适用的运行条件,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国家第一批休耕试点的松桃县为案例区,选择5个片区(7个村)为样本,围绕不同休耕试点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解析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下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以及不同休耕管护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松桃县休耕试点形成了四种休耕管护模式,即模式Ⅰ(种植大户管护)、模式Ⅱ(农民专业合作社管护)、模式Ⅲ(公司/企业管护)和模式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护);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下的行动者网络转译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并且遇到了9个方面的休耕问题,导致试行阶段的行动者网络不太稳定和调整阶段的行动者网络出现了分化,其中“休耕补助大幅减少和现行统一的休耕补助标准”是造成行动者网络分化的主要原因;应当制定有梯度、有弹性的休耕补助标准,加强休耕资金管理,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大机械化投入。 (2)休耕行动者网络中,人类行动者的理性行为是休耕试点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休耕管护模式及其策略。模式Ⅰ适合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坝区,但需要酌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模式Ⅱ适合任何区域,但需要合理分配休耕补助和酌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在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以种植花生等利润相对较高的作物;模式Ⅲ适合石漠化程度较严重的区域,但需要资金雄厚和与休耕有产业上下游关联的公司/企业参与管护;模式Ⅳ适合土地流转费较低、村干部管理能力较强的偏远落后山区,但休耕区域必须符合休耕要求。(3)无论何种休耕管护模式,在生态严重退化区选取休耕区域,关键在于找准提升地力与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同时,严格筛选休耕片区和管控休耕时长,保障复耕后可持续利用休耕地以及做好休耕户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此外,应当完善乡镇政府、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支两委和风险防范体系等休耕相关行动者,进一步提高休耕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7.
王成  夏学齐  张义  廖启林  杨忠芳  季峻峰 《环境科学》2014,35(11):4251-4256
环境中铅污染及其地球化学行为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利用地球化学同位素方法研究长江下游典型地区土壤和河流悬浮物中铅富集特征和成因,量化不同端元源对铅富集的影响,对于环境科学发展以及铅污染治理具有重要促进意义.结果表明,南京城区表层土壤和长江下游悬浮物中的铅相对于当地背景土壤呈现出富集特征.土壤和悬浮物的铅同位素相对于自然端元具有较高的206Pb/207Pb和较低的208Pb/206Pb比值,为受到了人为铅输入影响的缘故.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端元识别模型估算表明,南京市区土壤中的铅有18%~56%(平均35%)来自人为端元源,而长江下游悬浮物样品中铅的人为端元源贡献率为22%~46%(平均32%).  相似文献   
78.
国内外环保警察制度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部分国家成功实施的环保警察制度和我国部分地区环保警察制度建设的探索值得关注与分析。本文在分析国外环保警察制度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国内环保警察体系建设的三种模式,并从机制体制创新角度对我国环保警察制度推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9.
工业区户外儿童游乐场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的磁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一个工业区为例,采集户外儿童游乐场地表灰尘样品,并对其进行环境磁学测量以及重金属总量和酸可提取态测定,以探究磁学参数对工业区该类环境介质重金属污染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地表灰尘样品中磁性矿物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主要以假单畴-多畴颗粒存在;样品低频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的平均值分别为939.31×10~(-8)m~3·kg~(-1)和16 618.74×10~(-5)A·m~2·kg~(-1),与城市非工业区相比磁性矿物含量较高.地表灰尘样品平均受到中度到高度的重金属污染,部分磁学参数与重金属总量和酸可提取态占比均显著相关,且与总量的相关性较强,其中,Mn、Ni、Cr总量以及污染负荷指数与非磁滞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的相关性较高(0.69≤r≤0.86,P0.01),并具有一致的空间变化特征,且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和磁性矿物均主要来自工业活动.因此,部分磁学参数可作为指示工业区户外儿童游乐场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状况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0.
作为一种新型的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微塑料日益引起关注.人体可通过摄食等途径摄入微塑料,进而引起潜在健康风险.目前有关微塑料的研究日益增加,但关于人体微塑料暴露水平及其潜在健康危害方面的相关研究有限.本文在梳理微塑料的人体暴露途径及水平的基础上,从体内、体外两方面试验研究总结分析了微塑料暴露对细胞、哺乳模式动物小鼠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类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接触的方式摄入微塑料,其中经口摄入是最主要的接触途径.(2)在人体多种组织、器官及代谢物中均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范围为0~134.3个/g.(3)动物试验表明,微塑料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蓄积于心、肝、脾、肺、肾和睾丸等器官中,引起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免疫损伤、菌群失调、代谢紊乱等,甚至可能产生跨代效应.(4)细胞试验表明,粒径较小的微塑料可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中,引起细胞形态及功能改变,导致细胞活力下降,影响细胞生长与增殖,还可诱导ROS生成甚至产生DNA损伤等细胞毒性作用.微塑料的毒性作用可能与其类型、粒径、染毒浓度及受试物类型等有关,建议今后加强环境低浓度下微塑料及其吸附物质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毒性蓄积与变化的研究,以及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